【編者按】“未來”以時間為底,以未知為題。以奇迹當注腳,以敢為當步伐。
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21年中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發。
“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标綱要提出,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可以預見,未來五年創新驅動将是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和動力源。
2021年,以何創新驅動發展?在網際網路新技術與各行業快速融合與變革的當下,我們聚焦制造、生命、能源、金融、空間與海洋等深具影響的領域,通過挖掘企業創新的故事,尋找中國經濟增長的源動力,饋未來以啟示。
中新經緯12月31日電 (薛宇飛 實習生 黃官才華)2021年行至末尾,房地産行業仍未全面“回血”。但作為碧桂園在房地産市場下半場的重要抓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博智林),依舊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自己的研發,它瞄準的是建築行業智能化、數字化的重大機遇。
創立三年,博智林員工數量從0增長到5000多名,其中科研人員占到一半,名校生、博士生雲集;三年間,遞交專利有效申請超3400項,獲授權的達1600項,知識密集型特征顯著;它填補了建築機器人領域的一些空白,牽頭起草行業标準與規範.....帶着對這家年輕企業的好奇,中新經緯走進博智林,拆解其快速成長的秘籍。
改造行業

博智林機器人總部大樓。來源:博智林供圖
新型智能建造産業技師現在每天都要去工地上忙碌,所謂“忙”,是拿着一台定制的平闆電腦,在螢幕上點選設定,給建築機器人下達指令,讓他們完成建造任務。陪伴他們的是一台粉色的地坪研磨機器人。隻見技師熟練地設定好參數,機器人随即開始工作,伴随着機器人快速轉動它的黑色圓盤,混凝土表面被磨得亮麗、平滑……
這是博智林官網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新型智能建造産業技師脫離繁重的工作,使用機器人完成過去需要熟練勞工才能完成的細緻工序。他們所在的工地是位于佛山順德的鳳桐花園項目,該項目在2021年初被住建部列為智能建造試點之一,也是國内唯一引入建築機器人并批量應用于工程建造過程的試點項目。建築機器人的應用,讓這個項目在效率及工藝上都有了進一步提升。
但放眼全國,在建築工地大規模應用機器人的案例還十分稀缺,許多精細化的程式仍需要建築勞工來完成。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曾指出,目前中國建築業大而不優,落後的施工手段及施工方式制約了行業效率及建築品質提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施工安全問題,行業“招工難”“用工荒”現象也在不斷加劇。
碧桂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一直以來,建築業都是技術發展相對落後的行業之一,它的數字化應用水準在中國分類行業裡處在末尾的位置,可以說,這是一個亟待改變的行業。除了智能化、數字化應用落後,建築勞工老齡化導緻的用工難、用工貴,也制約着建築行業的發展。國家統計局2020年農民工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農民工共28560萬人,較2019年減少517萬人,下降1.8%。從年齡來看,2020年農民工平均年齡達41.4歲,比上年再提高0.6歲。
作為穩居房地産行業前列的碧桂園,除了自身對建築機器人有需求外,同樣也看到了建築行業變革的巨大前景。基于此,博智林于2018年7月正式創立。博智林相關負責人表示,博智林做的是以建築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建造解決方案,這既包含了建築機器人,也包含BIM(建築資訊模型)數字化、新型建築工業化,從産業鍊上看,與碧桂園的地産主業非常相關。
填補空白
地坪研磨機器人作業中。來源:博智林供圖
碧桂園建立博智林之初,外界還有一些其他聲音,例如,機器人研發屬于高新科技産業,房地産行業并不具備這種基因。還有聲音稱,科技研發投入過大,風險太高。
碧桂園上述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坦言,博智林确實沒有過多經驗可以借鑒,“從全世界範圍看,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最大規模投入建築機器人研發的公司。”
在沒有經驗可循的情況下,前期技術攻關的難度可想而知。相關專家表示,外界提到機器人,首先會想到工業機器人,它是目前為止機器人領域中最成熟的一類,但不能覆寫整個機器人的範疇。機器人隻有與具體的行業、産業相結合,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比如服務機器人、軍用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但在建築機器人領域,則一直是空白。
在2019年6月之前,博智林度過了非常艱難的探索期,對很多的工藝、場景了解得還沒那麼深入,做了很多技術攻關。到2019年年底,這些機器人開始逐漸成熟,能在工地上施工,并達到一個比較高的品質标準。
博智林研發的地庫抹光機器人,适用于地庫、廠房、機場、商城等需大面積混凝土收面工作的應用場景,通過自研的智能運動控制算法,融合GNSS導航技術,實作混凝土地面抹光作業的自動化施工。經測算,該款機器人的作業效率兩倍于傳統人工,綜合成本降低約30%。
室内噴塗機器人是一款乳膠漆自動噴塗機器人,用于商品房、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寫字樓等場景下室内乳膠漆施工,能實作對住宅室内的牆面、飄窗、橫梁、天花闆和石膏線等結構的底漆和面漆全自動噴塗。該款機器人綜合噴塗效率約為人工輥塗的4倍,自動作業覆寫率可達90%-100%。
博智林的另一款産品——測量機器人,2分鐘即可完成單個房間實測,測量精度在±1毫米内,作業效率與測量準确率大大優于人工;混凝土施工機器人産品線由智能随動布料機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機器人組合而成,通過關聯施工整個混凝土施工班組人員隻需8人,大大提升作業效率。
如今,博智林在研建築機器人46款,其中絕大多數機器人通用于現澆混凝土工藝與裝配式建築施工。目前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磚抹灰、内牆裝飾等12個建築機器人産品線。截至2021年11月底,已有18款建築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寫25個省份近280個項目;累計傳遞超600台,累計應用施工超550萬平方米(包括外部合作項目)。
數字轉型
除了硬體,博智林還以BIM數字化技術為基礎,建立了貫穿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産業網際網路平台。
觀察工業發展史會發現,它的最初形态是手工作坊,之後發展成工廠,雇傭大量勞工參與流水線作業。後來,又發明出機器人去替代重複而繁重的勞動。再往後,就是智能化、數字化技術的介入,這些技術能夠監控流水線上的裝置,排程企業資源,通過收集資料不斷優化生産方案,讓整個工廠的裝置實作協同作業。目前很受關注的“燈塔工廠”概念,就是基于強大的工業數字化系統的支撐。
“燈塔工廠”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典範,在資訊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方面領跑所屬行業。有報道顯示,目前,全球共有“燈塔工廠”90家,其中中國有31家。
“建築領域的數字化應用落後,很重要的原因是工地現場是粗放型的,勞工也很難用數字化的方式去管理。而當我們做了建築機器人後,變革了施工工具,也有了進行資料采集以及用資訊化與數字化系統進行管理的可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博智林相關負責人對中新經緯說。
按照計劃,博智林将繼續以系統性數字化解決方案覆寫勘察、設計、生産、施工、運維全生命周期,賦能成本、采購、營運等房地産業務主線,通過自主研發的BIM軟體及基礎技術平台,為建築全産業鍊提供智能建造整體解決方案。
人才高地
博智林科研辦公區。來源:博智林供圖
在博智林科創大樓的建築機器人及相關施工裝置展示區内,有一處用于陳列過往疊代版本機器人的區域,這是博智林研發曆史的見證。從圖紙到成型落地、從測試樣機到批量傳遞項目,每一款機器人都經曆了研發人員不斷的鑽研與反複的實驗。
成立三年,能有18款機器人投入商用、40多款在研,是博智林廣納各路高精尖人才的結果。如今,這家擁有5000多名員工的企業,研發人員就超過2500名,研發人員的平均年齡隻有30.7歲。
“年輕化、專業化、多元化是博智林人才的特點。”博智林相關負責人表示,建築機器人的研發過程十分複雜,需要人工智能、數字化、機器人、建築學、土木工程等各領域人才的共同努力,這就使得公司規模迅速壯大。
如今的博智林,已經擁有一連串标簽——它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建築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此外,還聯合學界開展了清華大學-博智林機器人聯合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博智林聯合研究院等産學研一體化合作。
目前,建築領域的智能化趨勢明顯,随着國家深入推進裝配式建築、建築數字化、綠色建築等政策,建築機器人的未來發展大有可期。2021年,被博智林定位為市場元年,經過三年多沉澱,公司許多産品已逐漸成熟,有的機器人開始上市,有的進行對外推廣,并獲得合作夥伴的認可。
博智林透露,伴随着科技引領國家高品質發展的步伐,公司将研發更多符合落地場景的産品,推動建築行業産業化更新。(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