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州城因鹽而興的百年古街“鹽店口”

文|随心

德州城因鹽而興的百年古街“鹽店口”

鹽店口街位于德州市德城區東風西路鐵路道地橋西的路北,該街于明及清初(1763年前)系南運河邊裝卸食鹽的碼頭,因裝卸勞工居此而形成街巷,故得名“鹽店口”。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改名為“陽光街”。1981年經德州市人民政府準許為“鹽店口街”。

古老的街巷

1946年德州城城解放前,鹽店口街屬德縣一區(城廂區)七鎮轄區;1948年屬商業區七鎮;1949年屬第四鎮;1953年屬太平街道辦事處和西南角轄區;1963年屬勝利公社轄區;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屬勝利公社;1980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準許為鹽店口街道辦事處;

該街稱之為街,可除了南北街中間一條通城裡的大路外,進入居民區後卻沒有一條像樣的街巷。均系歪七扭八、走向不規則的小胡同。追其形成原因:這裡原系專門裝卸食鹽的碼頭,因裝卸勞工随意在河堤上建房居住而至。

該街在德州城解放前,曾有三個名字(可民間稱其為南街和北街):1、鹽店口街(南街):地處該街的南部,原來建在南運河大堤上曾名曰“新宅”。鹽店口中街:因居街中心部位而得名曰“中街”。1946年德州城解放後,新宅與鹽店口中街合并為“鹽店口街”,但本街人稱其為“鹽店口南街”。

鹽店口北街:因靠近德州火車站,地處該街北部,得名曰“鹽店口北街”,現多在“時代花園”裡。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于鹽店口街合并同稱 “陽光街”。1981年經德州市人民政府準許為“鹽店口北街”。

鹽店口的南北街均起源于搬運勞工在運河堤上建房,均處在高約兩米的土台之上,而兩個街中間的大道卻低矮,在路的西頭是德州城著名的運河石橋。據說,在明朝前期它是連接配接山東與河北的必經之路,運河改道後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沒修津浦路之前這條路向東直通南營街。在南營街東頭牌坊上之是以寫着“西通漕運”,就是指南營街直通這裡的運河碼頭。

1937年10月日本人占領德州城後,于1940年前後修的那條水泥馬路,就是從這裡走的,該馬路走到鹽店口南街的東頭後,向南拐直插今東風路,過雙橋洞子(現東風路鐵路道地橋)到商業街一帶。

袁世凱修了兵工廠後,該街有些人在“兵工廠”裡參加了工作,但多數人還是從事搬運工作,故本街居民組成的主體是勞工,是以,這裡的人樸實、忠厚、誠懇。如德州城解放後以羅秀生、石德銘等為主的業餘國術、拳腳活動團體,也曾聲譽過州城,但他們堅持習武健身的原則,從不惹事生非。該街居民勤勤懇懇的為德州城奮鬥了幾百年。

鹽碼頭、鹽衙門

據清乾隆《德州志》記載:“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皇殿河險,山東督糧道顔希深、德州知州楊成龍、德州營守備徐世恩等又在上碼頭築壩,遏塞舊道,于三裡莊挑引河四百九十五丈(1650米),至浮橋口接合舊流,即改禦河繞上碼頭村西至月河。運河自上碼頭至皇殿河道為廢河矣”。即因德州城西舊運河改道西移,宣布了該鹽碼頭的終結。

食鹽是一種必需品,在遠離産鹽區的廣大地域,隻有通過貿易來獲得食鹽,便産生了鹽商這個行業。因食鹽貿易能産生巨額利潤,自然就成為商家争奪的對象,故在中國的曆史上,自秦朝起“鹽”就是由朝廷直接管控的商品了。

宋代朝廷開始建置鹽場,将瀕海從事鹽業生産的人家“拘籍”為亭戶、井戶,甚至将其制鹽工具都收歸國有,形成了食鹽官營的管理體制。

明朝,全國鹽政歸戶部直管,在産鹽大區設都轉運鹽使司,掌管一區鹽政;鹽場設場署,謂之鹽課司,掌督産收鹽;一區所屬鹽場甚多,乃于運鹽使司之下,增設分司,作為運司的派出機構,對分轄的鹽場實行就近管理;複于運鹽使之上設巡鹽禦史,由皇帝特遣大臣,綜理一區鹽政大事。史稱“明鹽法莫善于開中”。

他們将全國産鹽區,分為若幹大區,如兩淮鹽區、兩浙鹽區、山東鹽區等,之下再分設若幹鹽場,每個鹽場被嚴格規定專門供給若幹州縣的群衆,名曰“劃區行鹽”。鹽就這樣被管控了起來。

《大明律》規定:“凡犯私鹽者,杖一百,徒三年。”情節嚴重者可判死刑。《大明律》還規定:“沮壞鹽法者,買主賣主,各杖八十,牙保減一等,鹽貨價錢并入官。”即買主和賣主都要受到處罰。

故明初在兩淮、兩浙、長蘆、山東、河東、福建 6 個主要鹽區,均設立都轉運鹽使司(簡稱“運司”),長官稱:都轉運鹽使(簡稱“運使”),在其他産鹽地區設有 7個鹽課提舉司等衙門,負責管理各鹽場的食鹽産、銷事務。運司等鹽業部門統轄于戶部,不受地方政府節制。

時因德州東沿海的“下窪鹽場”所生産的鹽,需通過德州城西的鹽碼頭分發到運河沿途的各縣,如武城、夏津、臨清、東平、故城等縣,這裡便成了鹽的集散地。故朝廷在德州鹽店口碼頭,設了“鹽運分司”、“鹽倉庫”等衙門和機構。雖“鹽運分司”是“運鹽使司”的派出機構,可它級别高、财大氣粗、氣派甚大。

當時,“下窪鹽場”距德州城約300華裡左右,一時來此送鹽的木轱辘的牛車、人推的獨木輪小車等接連不斷,運河裡裝卸船的勞動号子時起彼伏,小商小販的叫賣聲時高時低,彙內建了繁華壯觀的鹽碼頭。故此處得名于“鹽店口”。

這裡什麼時候形成的鹽碼頭,是那年設定“鹽運分司”,暫時還找不到可靠資料和依據。但從多種相關的資料來分析,明初這裡肯定就已經形成了碼頭。故可以肯定,這裡是德州城附近較早的鹽碼頭和管鹽衙門的駐地。由此可知鹽店口街至今最少也有500多年的曆史了。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後,該鹽碼頭随着運河的西移,而被移到了西關(橋口街),這裡暫時蕭條了一段時間。民國元年(1912年),津浦鐵路全線築成通車,因火車站的南貨場設在該街之南,故它又火爆了起來。

可能這裡與鹽有緣,建國後“利民鹽業公司”在馬家大井街(現旭升街)設立了德州分公司。它下屬的“五仝倉庫”又設在了原鹽店口街辦事處一帶。該倉庫的任務,就是儲備欲在鐵路線上用火車運的鹽。因當時的火車還不太正常,故這裡的業務量不算太大。

1949年11月,中央決定将“利民鹽業公司”撤銷,組建了中國鹽業公司,該倉庫也完成了它的任務。

鹽店口街曆史悠久、地域位置優越,一直就是德州城較繁華的區域之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是以處靠近德州火車站南貨場,雙橋洞子西一直就是集修車、住宿、早點飲食、煙酒糖茶為一體的繁華商業區域。直到運河開發區成立前,鹽店口街道辦辦事處、鹽店口派出所都住在鹽店口街。

今天,這裡已經看不到土台子上的土坯房了,它們被高樓和商鋪所替代。寬敞明亮的東風西路、商貿大街沿街而過,建在該街舊址上的“運河公園”裡,鑼鼓喧天、輕歌曼舞,古老的運河故道正在散發着春天的異彩。

注:

1、本文引用了郭正忠主編的《中國鹽業史(古代編)》《大明律》《鹽政志》等著作。

2、參見《德州地名志》等志書。

3、利民鹽業公司:系建國前華北人民政府,在甯津縣柴胡店設立的“利民鹽業公司”。建國後遷往濟南。

(作于2020年2月18日)

德州城因鹽而興的百年古街“鹽店口”

随心,本名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于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曆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曆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志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志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

壹點号玉河微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