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州大運河古街轶事

文|随心

德州大運河古街轶事

德州大運河古街,她坐落在大運河西岸邊的“古運河景區”裡。她瀕臨南運河,是一個景色怡人、名副其實的“運河古街”。這裡原系河西三裡莊管轄的“許家擺渡口村”,該村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名震八方。自古以來,在德州城的曆史上,這個小村也是個較著名的村落,是山東省連接配接河北省的交通要道。故無論是德州城的史書裡,還是文人墨客的詩詞裡,亦或各類民間故事的傳說裡,都留有它的痕迹和它引人入勝的傳說故事。

德州城西運河的中心區域

在老德州人的心目中,勝利橋(許家擺渡口)附近是德州城西運河的中心區域。人們為何這麼說哪,其主要的理由有三:

一、明清時期,坐落在 “古運河景區”南頭的運河堤處(勝利橋處)被稱“老龍頭”。何為“老龍頭”?即德州城西區段運河的中心或起始部位。當時,古運河由南向北流到此處時,急轉圓弧狀彎向東北方流去,它悠然自得的進入了德州城區,貌似這裡是德州城西運河和大運河之間的分界線。

這裡自古就是德州城西運河上的的第一個碼頭,古時曾号稱“上碼頭”。該碼頭的曆史“源遠、流長” ,具體是從何時興建的已無從查找。有曆史記載的是,據《德縣志》載:“明正德六年(1511年)劉六、劉七率兵數萬犯州城,自城南豆腐巷過河。”人們隻能以此推算它最遲始于明代。後經清乾隆年間舊運河的改道,清末修“兵工廠”時“上碼頭村”被拆遷等曆史事件,這裡仍留下了德州四個碼頭之一的“南碼頭”(豆腐巷碼頭、水營碼頭)。但老德州人一直稱這裡為“老龍頭”。

二、因為德州古城是靴子形的,西城牆自西南角向北不遠處,就緩慢的畫内弧向西北方向而行,進而造成了德州大西門的城門樓也略向西南方向傾斜的現實。當時人們如站在“老龍頭”的拐彎處(現勝利橋處),順着舊河道向東北看,就能直接看到德州城的大西門口。貌似大運河的頂頭是雄偉壯觀的德州大西門城門樓。給人們一種從運河裡南來的點點白帆,進入了德州城裡一樣。

故在世上便産生了“沿河從南方運來的皇糧及其運往京城的他物資全進了德州城,故德州城異常興旺發達。故有些大臣由此而上奏皇帝,說該運河有影響朝廷繁榮發達之嫌的奏本,并編撰了諸多迷信的傳說,進而促成了朝廷德州城西運河必須改道的決心,才有了今天自勝利橋到小鍋市這段運河比較直的狀态。

三、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德縣志》記載:“運河在本縣城西,昔自上碼頭北行,迳大西門外快水口折而西北,繞皇殿又折而東至回龍壩,循城根北行小西門,據河僅數步,至小鍋市轉西北流。”

該志書又載:“乾隆二十八年,因皇殿河險,又在上碼頭築壩遏塞舊道,于三裡莊挑引河四百九十五長,至浮橋口接合舊流,自上碼頭至皇殿又為廢河矣。”即德州城西自勝利橋至橋口街這段較直的運河,系清乾隆二十八年開鑿的新河,這裡便是老運河(明之前運河)與這段新運河(清代運河)的分界線。從這裡開始,南運河往北流至小鍋市處系“清代運河”的河道,往南是老運河的河道。故這裡是德州城西運河的中心點和新舊運河的分界線。

綜上,這裡可稱“德州城西運河的中心區域”。

曆史悠久的擺渡口

德州城赫赫有名的許家擺渡口處(現勝利橋處),系德州四大擺渡口之一。自古這裡就是貫通山東與河北故城一帶的交通要道。因需在這裡過河的物資和人員較多,故很早以前人們就在這裡設定了擺渡口。因暫時查不到具體的記載,該擺渡口始建的時間和名稱居多為傳說,無可靠的曆史記載。

如有傳說:許家擺渡口原名曰“石家擺渡口”,是清雍正年間,家住城裡稅務街(前進街)的從一品大将軍石雲倬為接待前來述職的官員而設定的官渡。實際,石雲倬系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武進士,曾任皇帝身邊的三等侍衛。

雍正九年(1731)升任從一品西路副大将軍,雍正十年遭冤獄,直到清乾隆七年(1758),流放杭州後,因病而身亡。

石雲倬将軍不僅沒在德州附近做過官,而且,在任時他終于職守、盡職盡責的整天忙于公務,回家的機會都很少。雖原石家園街曾是他家的花園,可他本人享受甚少。況且原在鹽店口南北街之間的運河上有一石橋,故此處稱之為“石家擺渡口”之言,隻能是誤傳而已。因舊運河沒改道前的運河岸邊有個“上碼頭村”,故該擺渡口應叫“上碼頭擺渡口”,而此名在有些史書裡也曾出現過。

據相關志書記載,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舊運河改道,人們将在老龍頭處流向東北的運河改成直接向北流,原來鹽店口處的石橋就失去了作用,促成這裡必設擺渡口的條件,故這時建擺渡口的可能性較大。

1952年,由山東省交通廳與衡水地區聯合投資,在許家擺渡口附近,修建了長60米、寬6米的單排樁木架橋,名曰“勝利橋”。這個在運河上服務了近二百年的許家擺渡口,才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皇後與“豆腐巷”

乾隆十三年二月初四(1748),乾隆帝奉皇太後旨意,偕孝賢皇後東巡。很明顯此次東巡的用意是借谒孔廟、登泰山,遊山玩水以排解孝賢皇後心中的痛子之情。可乾隆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孝賢皇後竟病逝于德州的運河上。

當年的三月初八日,乾隆帝一行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三月十一日,到達山東省邊界的德州城,在豆腐巷附近棄車登舟,意從水路回京。誰知當晚亥時,孝賢皇後就病死于船上,終年僅37歲。乾隆帝立即将皇後病死的消息上奏給了皇太後,皇太後親自到皇後船上臨視了孝賢皇後,悲恸良久。乾隆帝命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恭奉皇太後禦舟緩程回京,自己在德州料理孝賢皇後喪事。三月二十五日,孝賢皇後梓宮奉移景山觀德殿。

有關皇後的死因正史裡沒有記載,在《乾隆實錄》中也隻記了一句:“駕至德州登舟。亥刻,皇後崩。”這句話留下了兩點資訊,其一、皇後死的地點是停泊在德州運河裡的船上。二、皇後死的時間是晚上亥時,即相當于現在晚上十點左右。

至于死因沒有記載。但德州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當晚,乾隆皇帝興緻大發,在禦舟上歡宴玩樂,富察皇後出來勸阻,乾隆非但不聽,還醉醺醺地當衆打了皇後。作為母儀天下的一國皇後,當衆被打羞愧難當,一頭紮進了冰冷的運河中。衆人一見,驚慌失措,趕緊命護衛随從救人。當皇後被打撈上來後早已斷氣。乾隆悔恨交加悲痛萬分。事後親自扶柩回京,追封富察皇後為孝賢純皇後。

“羅酒”與“豆腐巷”

德州城有句民謠:“封千頃、羅百萬、棗林(景縣)的張家也不善”,指的是當時封、羅二個大戶在德州城的地位。比如羅莊就原為羅家的族茔地(因其家族分東堂支、城内支,故茔地分羅莊東和東八裡莊兩處),因時雇劉姓人看守族茔,故今羅莊的劉姓人家居多。

當時德州的“羅酒”就因系羅家釀造而得名。是以酒中含菊花和荷花兩種花的香型,很受

官場、文人墨客們的青睐,故時有能飲“羅酒”為幸事之說。田雯、顧炎武、王士祯、

紀曉岚、高鳳翰等名士,均為此寫下了脍炙人口的詩章。

如王士祯在《德州羅酒》的詩中說:“玉井蓮花作酒材,露珠盈斛拔新醅。清冷錯認康王水,風韻還宜叔夜杯”。 而勝利橋東頭豆腐巷的前身,就是當時羅家以植菊花、養荷花而供釀酒之材的苗圃。

菊花被文人雅士們奉為“四君子”之一,其花清姿傲骨秉性耐寒,所釀酒亦清冽微苦,幽韻綿延。正合文士苦其心志,冰心可鑒之項表。荷花堪稱“三清”之首,荷花之清在于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也,荷花之香清心而留意,風韻而純潔也。

後來,由于多種原因德州“羅酒”漸失後,有部分羅家後人來該苗圃裡開起了豆腐坊,因該村在運河邊有口甜水井,羅家人用此井水做出的豆腐堪稱上品。

特别這裡是運河碼頭停靠的船隻居多,而豆腐品質好而銷量大,進而引來了好幾家做豆腐的作坊,故得名“豆腐巷”。 後來,李家的“撅腚豆腐”聞名州城,豆腐巷更是聞名于世了。

懸壺濟世的許品三

許家擺渡口的後期當家人許品三先生,他不僅是懸壺濟世、口碑遠播的不收診金而正骨之名家,還是遠近聞名的國術界“功力門”的正宗傳人。由于他與人為善、平易近人,名下徒弟衆多,在這一帶也留下了諸多武林間的傳說故事:

自古許家擺渡口一帶,就有諸多武林高手在此收徒習武,故該地習武蔚然成風。比如豆腐巷街的羅秀凱先生其師宗為天津名家的“八極拳”傳人。羅秀凱先生國術造詣甚高,收徒甚衆,在德州城周圍的武林界頗較高的武德聲望。又如,陳家花園的園藝師陳玉亭先生,他培育的菊花不僅被評為全國菊花金獎,為德州城的市花赢得了榮譽。而且,他還是國術“太祖門”的正宗傳人,造詣很深、門下徒弟甚多。加之“功力門”的正宗傳人許品三先生的門徒。故這一帶武林門派較多,可他們卻一直是門派間互相切磋、文明習武,從沒發生過異常問題。但也流傳出了不少的傳說故事:

比如:某天從河西來了一位武林人士,認為自己的功底了得,想挑戰一下許三爺。他在許家擺渡口坐擺渡過河,當船到碼頭船工前來收費時,該人坐在船頭的木頭樁子上說:“要收錢可以,但你們必須把我拉起來,你們若能把我拉起來,我就給你們雙倍的船錢,否則……”。這時一個船工過去就拉他,哪知拉了三拉沒拉動,又去了三人合力拉,他仍然一動不動。

這時,就見許三爺慢條斯理的走上了擺渡,邊走便對船工們說:“各位父老鄉親都知道,有錢沒錢都可坐咱家的擺渡,夥計們無需強行收船錢”。說着就走到了那人面前,輕輕地在他脖子後拍了一下并順勢慢慢一推,隻見那人向前跑了好幾步就趴在了船上。那人趕快爬起來,滿臉通紅的快步跑下了船,頭也沒回就消失在人群之中。這樣的傳說故事在這一帶流傳的很多,且為舉不勝舉。

勝利橋與擺渡口

勝利橋的前身是許家擺渡口。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先生,曾寫詩描寫該渡口:“月細僅如鈎,疑升複疑沒,每人沙間坐,白露濕羅襪,低頭怨去船,舉頭愁殘月。”就是說,自古這裡不僅是交通要道的運河渡口,而且是一處景色宜人的繁華之地。

據康熙《德州志》記載:“時有大小渡口八個,即第三屯渡口、上碼頭渡口、浮橋口渡口、彭家船渡口、百草窪渡口、老君堂渡口、第六屯渡口和桑園鎮渡口”。而其中靠近城池隻有浮橋口和上碼頭渡口,故這兩處是當時德州城與河北省的交通要道,是最繁華、往來商客不斷的交通要隘。

為了過往車輛的安全,擺渡口配有幾個腳夫為之服務。并立有不成文的規矩如:禮讓貨船、夜不渡河;僧道、殘疾、雜耍藝人等不收費等。故明代詩人李若讷在過該擺渡口時就寫出了:“南北風波任長年,渡人渡馬不需錢”的詩句。

據老人們介紹,當時河堤上,各種商鋪毗鄰、各類商販往來不息。如有在此路過的船隻想要買食品或物品時,可直接把錢扔上岸或拿着竹竿将錢遞上來,商販就會把物品送到船上,保準頭分毫不差。故這一帶的運河上有“抛錢購物”之美譽。

為改善山東與河北的交通狀況,1952年,山東省交通廳與河北省衡水地區聯合投資,在此處修建了長60米、寬6米的單排樁木架橋,起名為“勝利橋”。

勝利橋建成後,它不僅承擔了繁重的運輸任務,而且,人們在橋兩頭建起了醫院、商店、機關、工廠(特别是為志願軍傷員療養而建的“康複醫院”的落成)成了德州城的繁華之地。

二十年後的1972年,市政府将單排樁木架的勝利橋改建為,長100米、寬10.5米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1980年又将橋面加寬到15米。2001年,再次将其拆除重建,重建後的新橋系長82米、寬36米的雙向六車道之橋梁。

勝利橋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南運河德州流域内建造的第一座公路橋。它見證了解放後德州港口的發展史,見證了大運河德州段的航運史,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輝煌征程。是德州人目中的一座名橋。

今天寬敞壯觀的“勝利橋”,已與風景秀麗的“古運河景區”融為一體;特别是建立的“九達天衢”落戶此處後,這裡成了運河兩岸百姓們的娛樂活動中心;成了德州城大運河的中心部位和标志性區域;成了“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南運河德州段”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最後,希望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德州運河岸邊古老的“許家擺渡口”! 千萬不要忘記運河邊的著名小村落:許家擺渡口村。

注:

1、見古運河景區的兩個石頭牌坊。

2、四大碼頭:清雍正及乾隆年間德州舊運河改道後,德州城的碼頭就由原始的分散型,變成了相對集中的碼頭格局。由原來的十幾個濃縮為四處,即一、南碼頭:也叫上碼頭、水營碼頭等,大約在現勝利橋略南點;二、北碼頭:也叫西關碼頭、浮橋口碼頭。位于現橋口街西頭;三、福記碼頭:位于現老電廠南黑馬市場一帶。四、桑園碼頭:當時歸德州城管理(其中不含老虎倉的皇家碼頭)。

3、部分資料源于德州“德州學院運河學研究院”的論文。

4、王世貞,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先後任大理寺左寺、刑部員郎中、山東按察副使、南京兵部侍郎,南京刑部尚書等職,卒贈太子少保。王世貞曾獨領文壇二十年,與李攀龍等合稱“後七子”。留有《嘉靖以來首輔傳》、《藝苑卮言》、《觚不觚錄》等著作。

(作于2018年11月8日)

德州大運河古街轶事

随心,本名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于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曆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曆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志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志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

壹點号玉河微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