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廣州非遺品牌大會:聚焦行業對話,推動跨界融合

近日,第四屆“非遺品牌大會(廣州)”在廣州塔成功舉辦。本屆大會以“非遺品牌力”為主題,圍繞嶺南文化基因,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積極探索灣區非遺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從“新青年、新生活、新業态、新傳播”的角度,集中展示本年度非遺品牌活力。

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引領中國非遺保護與發展

2021第四屆非遺品牌大會(廣州)上,港澳專家學者首次參會。來自香港非遺辦事處、澳門博物館的知名專家學者以線上方式分享對粵港澳三地非遺及非遺保護工作的了解和感受,與大會現場的專家共同探讨全球視野下的大灣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融合認同。

非遺|廣州非遺品牌大會:聚焦行業對話,推動跨界融合

2021第四屆非遺品牌大會現場

大會首次釋出了嶺南非遺資料報告《2021巨量引擎嶺南篇非遺資料報告》,總結了數字化驅動下非遺展示與傳播的新趨勢。數字化為嶺南非遺内容傳播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徑,非遺創作者更通過直播連接配接文化與消費主體,大大提升了非遺傳承的活力。

同時,突出非遺跨界融合發展。開幕式表演中的曲藝說唱和“非遺時尚品牌秀”,分别将非遺代表性項目行花街、廣繡、釘金繡裙褂制作技藝與曲藝說唱、時尚服飾、舞台藝術等相結合,充分展示非遺在當代生活中的生命活力。配套的非遺展覽更是将非遺與科技、時尚、遊戲等相結合,突顯非遺跨界融合發展的創造力。

非遺|廣州非遺品牌大會:聚焦行業對話,推動跨界融合

“行花街”曲藝說唱表演

沿襲曆屆非遺品牌大會對活動進行廣泛傳播的傳統,“2021第四屆非遺品牌大會(廣州)”通過“線上引流、線下互動、全民關注”的方式,聚焦人文灣區建設、非遺跨界創新,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本屆大會獲得國内40餘家新聞媒體、數字平台報道,以圖文和視訊方式進行線上傳播,累計閱讀量逾2400萬人次。

大會還配套舉辦了“珠水孕新生”非遺品牌展,采用當下最熱門的數字化沉浸互動形式,呈現非遺保護的領先技術和創新成果;聯合抖音平台,邀請多位抖音達人,對活動進行體驗式的宣傳推介。截至目前,抖音話題帶動大會閱讀量近2000萬次。活态化、年輕化的呈現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輕人關注大會,增強了非遺品牌傳播的活力。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化遺産研究院院長張春雷表示,非遺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讓原本來自于老百姓的文化、藝術、工藝,通過一定的載體和科技手段,成為大衆生活的一部分;非遺品牌大會彙聚行業精英代表、對接社會各界資源,以領先、開放、專業的态度,不斷在講述中國非遺品牌故事、挖掘中國非遺品牌潛力、提升中國非遺品牌地位、傳播中國非遺品牌魅力的道路上前進,将更好地推動非遺融入當代人精神審美,并在樹立廣州城市文化品牌、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引領中國非遺保護與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

搭建非遺品牌高端對話平台,激發非遺行業新活力

非遺|廣州非遺品牌大會:聚焦行業對話,推動跨界融合

2018第一屆非遺品牌大會發起“中國非遺品牌計劃”

自2018年起,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非遺品牌大會(廣州)”每年舉辦一屆,迄今已在廣州成功舉辦四屆。作為國内非遺領域的年度盛事,大會搭建起非遺品牌的高端對話平台,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專家學者、相關政府部門及企業代表等行業人士齊聚一堂,分享探讨非遺品牌的未來發展路徑,激發非遺行業新活力。曆屆非遺品牌大會緊跟時代趨勢,引領行業新動向,在非遺行業對話、跨界融合方面積累起豐碩成果。

其中,2018年第一屆非遺品牌大會以“傳承·發展·創新”為主題,創造性地提出“非遺品牌”概念,從品牌角度對非遺熱點問題進行探索,嘗試對接産業資本、用非遺引領新生活。與會非遺項目和品牌共同攜手,發起“中國非遺品牌計劃”,從機制探索、資本賦能、人才培養、傳播推廣等方面,進一步加強非遺品牌建設。

非遺|廣州非遺品牌大會:聚焦行業對話,推動跨界融合

2019第二屆非遺品牌大會簽約儀式

2019年第二屆非遺品牌大會以“國潮·非遺”為主題,圍繞傳統工藝資源如何轉化為“國潮”時尚,培育民族特色知名品牌,實作傳統工藝振興展開對話。大會釋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廣州倡議書》和《2018-2019(中國)非遺品牌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同時,為貫徹落實“中國非遺品牌計劃”,大會促成多家相關企業就非遺品牌傳播交流達成合作意向,推動非遺品牌協同發展。

非遺|廣州非遺品牌大會:聚焦行業對話,推動跨界融合

2020第三屆非遺品牌大會圓桌對話

2020年第三屆非遺品牌大會以“文旅·傳播·非遺”為主題,延續非遺品牌大會在市場培育方面的平台作用,圍繞“‘非遺+設計’賦能行業和品牌”與“非遺品牌傳播與大事件營銷”等議題,共議非遺産品設計、非遺品牌傳播。大會在文化與經濟、城市與鄉村、傳統與未來之間搭建橋梁,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原創設計轉型,通過品牌營銷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

(圖檔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提供)

責編:楊曉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