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起源 洪水傳說 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

文明起源 洪水傳說 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

白釉橄榄形瓶

宋(公元960—1279年)

高28.2厘米,口徑6.6厘米,底徑6.8厘米

濮陽博物館藏

灰白胎,堅硬緻密,輪制成型,整體為橄榄形。直口,平折沿,圓唇,短頸,圓弧腹,小平底。内外施白釉,釉色均勻,釉面瑩潤。

《洪水傳說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

王潤濤,《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第53~57頁

本文認為國家的産生是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互相作用的結果。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生産力迅速發展,出現剩餘産品和私有财産,導緻了社會經濟和階級的分化,進而使國家的産生成為必然。然而,國家藉以實作的偶然性卻是發生在堯舜時期的洪水。洪水的發生加速了雜居狀态的發展,各氏族部落打破了原有的封閉性,人口的大規模流動遷徙使聯結氏族的血緣紐帶變得松弛。治水工程需要統一的部署安排,是氏族部落融合的一種基本力量,這又必将打破以血緣團體為基礎的氏族界限。在治水的過程中,治水機構的權力逐漸萌發、擴張,而治水的指揮者如夏禹等操縱治水機構,篡奪、濫用其民主權力并将它擴大膨脹,上升為強權,俨然君主的形象,治水機構也随之轉變為國家組織。在國家形成這一點上,古埃及與古代中國有相映成趣之處。

文明起源 洪水傳說 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

《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一緻“紀念發掘城子崖遺址六十周年國際學術讨論會”的賀信》

俞偉超,《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第27~28頁

本文認為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以前的我國的文明曙光時代,以東方的龍山和東南的良渚文化的光芒最亮,同時期黃河中遊及長江中遊的龍山階段諸文化,其發展水準還達不到這個高度。然而,一到接近距今4000年之時,龍山文化突變為嶽石文化,良渚文化也突變為馬橋、湖熟等文化,嶽石與馬橋、湖熟文化諸遺址的分布密度、居址的面積,乃至文化本身的生産、生活水準,又皆遠遠小于或低于龍山、良渚文化。代替龍山、良渚文化的嶽石、馬橋、湖熟諸文化及其文化源頭中所包含的其他文化,都是如此微弱,顯然不是能夠征服龍山、良渚文化的外來力量,龍山、良渚文化的衰變可能源于洪水泛濫。河南龍山文化因為地處黃河中遊,所受災害要小于下遊的龍山文化,進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建立了夏王朝。如果不發生這場水災,我國最初的王朝也許而且應該是由東夷建立的。最後,作者指出這僅僅是一種猜想,要科學地論證這個事實,還需考古工作者和自然地理、曆史地理等科學工作者的多年工作。

文明起源 洪水傳說 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圖檔及說明來源自 濮陽博物館 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