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釉橄榄形瓶
宋(公元960—1279年)
高28.2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6.8厘米
濮阳博物馆藏
灰白胎,坚硬致密,轮制成型,整体为橄榄形。直口,平折沿,圆唇,短颈,圆弧腹,小平底。内外施白釉,釉色均匀,釉面莹润。
《洪水传说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王润涛,《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第53~57页
本文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导致了社会经济和阶级的分化,从而使国家的产生成为必然。然而,国家藉以实现的偶然性却是发生在尧舜时期的洪水。洪水的发生加速了杂居状态的发展,各氏族部落打破了原有的封闭性,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迁徙使联结氏族的血缘纽带变得松弛。治水工程需要统一的部署安排,是氏族部落融合的一种基本力量,这又必将打破以血缘团体为基础的氏族界限。在治水的过程中,治水机构的权力逐渐萌发、扩张,而治水的指挥者如夏禹等操纵治水机构,篡夺、滥用其民主权力并将它扩大膨胀,上升为强权,俨然君主的形象,治水机构也随之转变为国家组织。在国家形成这一点上,古埃及与古代中国有相映成趣之处。
《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一致“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贺信》
俞伟超,《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第27~28页
本文认为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以前的我国的文明曙光时代,以东方的龙山和东南的良渚文化的光芒最亮,同时期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的龙山阶段诸文化,其发展水平还达不到这个高度。然而,一到接近距今4000年之时,龙山文化突变为岳石文化,良渚文化也突变为马桥、湖熟等文化,岳石与马桥、湖熟文化诸遗址的分布密度、居址的面积,乃至文化本身的生产、生活水平,又皆远远小于或低于龙山、良渚文化。代替龙山、良渚文化的岳石、马桥、湖熟诸文化及其文化源头中所包含的其他文化,都是如此微弱,显然不是能够征服龙山、良渚文化的外来力量,龙山、良渚文化的衰变可能源于洪水泛滥。河南龙山文化因为地处黄河中游,所受灾害要小于下游的龙山文化,从而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建立了夏王朝。如果不发生这场水灾,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最后,作者指出这仅仅是一种猜想,要科学地论证这个事实,还需考古工作者和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等科学工作者的多年工作。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来源自 濮阳博物馆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