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樣是小皇帝年幼即位,為何東漢沒事,曹魏卻被司馬家族篡位了?

自古以來,權臣篡位,都是權臣欺幼主年幼,且自身權勢滔天,這才得以成功篡位,改朝換代。

這樣的篡位其實很好了解,無非就是權臣勢力和小皇帝勢力之間的博弈。小皇帝掌握的勢力比權臣大,那麼權臣就不敢篡位,反之權臣就會産生謀逆之心。

同樣是小皇帝年幼即位,為何東漢沒事,曹魏卻被司馬家族篡位了?

是以,東漢中後期,小皇帝頻出卻能維持190多年,而曹魏隻出了一個小皇帝就大權旁落,肯定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一、兩漢統治時間長達四百多年,劉氏為皇思想深入人心

兩漢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末年,王莽身為外戚最後篡奪劉氏江山,建立新朝,最後卻僅僅在位十五年就被推翻了。

而後來劉秀等人統一天下的過程,更是證明了劉氏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以,盡管東漢小皇帝頻出,但是皇權卻依舊沒有旁落。

而司馬懿篡權曹魏時的情況就不同了。

同樣是小皇帝年幼即位,為何東漢沒事,曹魏卻被司馬家族篡位了?

東漢末年,東漢的末代皇帝先後被董卓、袁紹、曹操等人挾持,權勢和威望都降到了最低點。更為重要的是,曹魏的江山就是從劉氏手中得來的,且到曹芳之時,不過三代(算上曹操就是四代),其不僅根基淺,還為司馬家族篡位提供了一個模版,或者說經驗,提高了司馬家族篡位的成功率。

二、東漢時期各種勢力之間達成了一種平衡,而曹魏之時則是司馬一家獨大

東漢時期,小皇帝頻出這固然沒錯,但這并不妨礙皇帝的統治,因為當時主要威脅皇權的是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

先說外戚勢力

外戚勢力的成長,都是有時間成本的,第一代的外戚,必定是以皇帝為中心建立的。

同樣是小皇帝年幼即位,為何東漢沒事,曹魏卻被司馬家族篡位了?

舉個例子,呂後算是第一個外戚亂政的,但是當時的皇帝乃是呂後的親子,漢惠帝劉盈。虎毒不食子,哪怕呂後再想扶持自己的家族,也不可能害自己的孩子,除非她想當武則天,但是這在當時不太可能。

而呂後最開始大肆分封自己家族的人,也正是在漢惠帝死後。其實這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孩子本來就是皇帝,為何要妨礙他掌握自己的權力呢?

而東漢時期的外戚勢力,基本存活不過一代。漢和帝年少即位,窦太後臨朝稱制,窦氏戚族開始專權。随後,漢和帝逐漸親政,便聯合宦官消滅了窦氏戚族。漢安帝亦是年少即位,即位後便開始親政鏟除當時的外戚勢力,鄧氏。

同樣是小皇帝年幼即位,為何東漢沒事,曹魏卻被司馬家族篡位了?

再來說宦官勢力

東漢時期的皇帝,用來制衡外戚勢力的辦法,就是扶持宦官。然而,宦官勢力雖然可能權傾朝野,為禍天下,但唯獨不會陷害皇帝。

因為宦官群體的特殊性,意味着他們擷取權勢的唯一途徑,就是獲得皇帝的信任。換句話講,宦官和皇帝是利益共同體。最為著名的例子就是明朝的魏忠賢。

同樣是小皇帝年幼即位,為何東漢沒事,曹魏卻被司馬家族篡位了?

東漢的滅亡,固然和宦官的亂政有關,但是卻影響不到皇帝的權威。至于篡位,那更是無稽之談了。

曹魏時期的司馬家族就不一樣了。還記得一開始,司馬懿是不同意出仕的,但是曹操逼着他出仕,因為當時的曹操急需世家大族的支援,司馬家族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意味着,司馬家族從一開始就有很大的影響力。

到了曹丕去世之時,曹丕給自己的兒子魏明帝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兩個外臣,兩個宗室,意思很明顯,在維持勢力平衡的同時也能讓魏明帝平穩的接收權力。

同樣是小皇帝年幼即位,為何東漢沒事,曹魏卻被司馬家族篡位了?

曹芳這裡也是如此,一開始魏明帝給曹芳留下的輔政大臣也是平衡的,一個曹爽,一個司馬懿。而高平陵之變的發生,完全是因為曹爽太自以為是,使得權力開始失衡,那些世家大族全部站在了司馬懿這一邊,這才造成了後面司馬家族的篡位。

結束語

大權是否旁落的關鍵不在于皇帝的年齡,而在于當時的朝堂勢力是否平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