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江考古啟動“啟明星”計劃 揭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浙江考古啟動“啟明星”計劃 揭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供圖

中新網杭州12月30日電(嚴格 謝盼盼 童笑雨)近日,浙江衢州發現疑似3000多年前西周姑蔑國王陵入選2021年度國内十大考古新聞。考古學家還在距土墩墓6公裡處,新發現同時期城址一處,判斷其可能是姑蔑國都城所在。

考古發現給浙江的“驚喜”遠不僅于此。

“原被稱為‘蠻夷之地’的浙江因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一次次給我們驚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浙江不僅是五千年文明發源地,更是史前文化發達的地區,目前中國已知9000年前的早期遺址近半數在浙江。通過考古實證,浙江先民對中華文明、世界發展乃至人類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貢獻,是中國考古的傑出代表。

“如果說中華文明起源‘像滿天星鬥’,那浙江就是最早、最亮的星鬥之一。”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楊建武說,浙江已啟動考古“啟明星”計劃,進一步揭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浙江考古啟動“啟明星”計劃 揭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小莫角山遺址。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供圖

一座城喚醒五千年

浙江位于東部沿海,與文化發達的中原相比,在曆史上一度被認為是“蠻夷之地”。浙江何以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問題的答案,與一座城有關。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而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認為,中華文明始于距今約3500年的殷商時期,遠遠短于古埃及、古希臘。

在楊建武看來,良渚申遺成功,“考古改變了已知,現在中學曆史課都改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就從良渚開始。”

中華文明之源,為何是良渚?良渚古城遺址考古重要發現者劉斌說,從出土墓葬、良渚古城規模來看,良渚神王一體,有明顯的階級之分,有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力,已具備文明的标準,即國家的形态。

從考古發掘成果來看,這個國家的輻射範圍頗廣。楊建武提到,在整個長三角流域,已發現1000多處良渚時期遺址。他笑稱,“5000多年前,長三角一體化的中心,就在良渚。”

浙江考古啟動“啟明星”計劃 揭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上山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童笑雨 攝

良渚對中華文明的影響,絕不僅于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表示,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用玉禮儀制度最完善、最先進的良渚玉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器以藏禮”觀念最早的物質載體,良渚成組玉禮器作為擁有者身份、等級和地位的辨別,作為聚落等級和規模、中心和周邊的反映,拉開了中國禮制文明的帷幕,良渚文明成組玉禮器是中國前青銅時代中華大地上“器以藏禮”最突出的代表。

在5000年前的良渚,還有一項“超級工程”為世界矚目。從2009年發現第一條良渚水壩開始,良渚總共确認了11條水壩,最遠的水壩離良渚古城有十幾公裡。

這些水壩将整個區域的水利資源都有效地利用了起來,不管是用來灌溉稻田和農作物,還是供給居民日常的生活用水,都不成問題。

“這個大型水利工程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楊建武透露,通過遙感影像,最近考古隊員又發現了一些新的疑似壩體——還不是一條,有三四條。

國際考古學泰鬥、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曾多次通路良渚,稱自己是良渚的仰慕者。“良渚文明是與古埃及、蘇美爾文明同時代的文明。它讓人們對中國早期文明的了解提前了1000多年。”

浙江考古啟動“啟明星”計劃 揭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上山遺址出土的一件彩陶,上面有太陽紋符号。 童笑雨 攝

一粒米“燭照”世界文明

“浙江的曆史遠不止五千多年,考古證明,還要再往前推到一萬年。考古完全颠覆了認知。”楊建武說,世界萬年稻作農業之源,就被證明在浙江。

一粒炭化稻米,靜靜躺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的展櫃中。

它在浙江浦江被發現,雖然小到隻能用放大鏡去觀察其細微之處,但其分量不亞于一件大國重器。這是一粒經過馴化的稻米,據檢測,距今已有一萬年,有“世界上的第一粒米”之稱。

“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米馴化證據。我們也在上山遺址普遍發現了栽培稻遺存,以及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完整證據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上山文化發現者蔣樂平所言,正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書:“萬年上山,中華稻源”。

自萬年前起源,稻作文明在浙江生根。餘姚施岙遺址首次發現的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型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遺存;臨平茅山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古稻田遺址,根據稻田土壤植矽體與稻谷的重量關系推算,畝産可達141公斤。

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證明了浙江毫無疑義是世界稻作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上山更多的“最早”,在浙江被不斷挖掘。

上山發現的木建構築遺迹和環壕,是迄今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初級村落;上山文化的彩陶,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彩陶。

楊建武還分享了一個細節。上山遺址曾出土一具完整的人骨。人骨腹前還随葬着一隻紅色陶罐。在陶罐中,研究人員檢測出了一種加熱産生的糊化澱粉,與低溫發酵的特征相符,而低溫發酵是釀酒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說,這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釀酒的證據。

“上山文化把長江下遊和中國南方地區的文明史提早至一萬年前。”楊建武如此評價。

浙江考古啟動“啟明星”計劃 揭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上山遺址出土的大口盆。 童笑雨 攝

一顆星解碼文化浙江

從燦爛的史前星火到輝煌的古代文明,從風雲激蕩的近代變革到全球矚目的當代發展,浙江文脈源遠流長,是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的實證地。

楊建武說,将浙江比作中華文明史上的“啟明星”,毫不為過。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在他看來,浙江考古的下個任務,是繼續探索未知。

讓這顆星更耀眼,進一步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是浙江實施考古“啟明星”計劃的初衷,也是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的必由之路。

“從上萬年到七八千年,再到五六千年,浙江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就要先建構好。”楊建武報出了一串浙江的地名:上山、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良渚、好川、錢山漾、肩頭弄……它們都是以地點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幾乎涵蓋了長江下遊史前至青銅時代的全貌。

對于這些遺址地的考古、挖掘、整理,浙江一直在繼續,并提出将圍繞世界稻作農業起源、史前文明、浙江大曆史等重大課題開展專項攻關。

甯波餘姚井頭山遺址是長三角地區發現的第一個貝丘遺址,也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埋藏最深的貝丘遺址。在該遺址地出土的兩件木器,被确定為中國最早漆器。這一發現将中國乃至世界使用漆的曆史提早到8000多年前。

為還原萬年上山生活圖景,義烏橋頭遺址、台州仙居下湯遺址的考古工作也在推進。

“考古從一開始就不是挖寶。”方向明說的一句話耐人尋味。

浙江考古啟動“啟明星”計劃 揭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位于浙江衢州的西周土墩墓群。 張森 攝

他說,未來浙江将加強出土文物和遺址等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講清、講透其中蘊含的浙江文化基因,推動考古新發現、研究新成果走出庫房、走出實驗室,走進博物館、走進群衆。深化考古領域國際交流工作,講好浙江曆史故事。

日前,10項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揭曉,浙江從史前到明清的文脈傳承、文化交融,都被一個個遺址所還原。

如杭州餘杭跳頭遺址首次發現了晚商時期比較清晰的青銅鑄造聚落遺址;紹興蘭亭野生動物園一期墓地揭示戰國至明清當地經濟發展水準。

“考古其實就像福爾摩斯,本質是探秘、解碼。它的最高境界,是複原當時的生産、生活和社會創新。”楊建武說,在浙江還留有很多未解之謎需要考古去解答,就好比萬裡長征,隻走了第一步。“終極目标,就是展現浙江的曆史文化,建構起浙江的文化自信。”

解碼曆史、構築文化自信,這也是文化浙江建設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強調,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實施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書寫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視窗”文化新篇章。(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