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宋韓琦:能兩立皇帝,三朝為相,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

大宋韓琦:能兩立皇帝,三朝為相,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

文:汪宗超(讀史專欄作者)

公元1063年,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趙曙即位。

這位仁宗皇帝過繼過來的兒子即位不久,就莫名其妙得了怪病,無法處理政務,由曹太後垂簾聽政。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曹太後始終沒有歸政的想法,兩宮的沖突遂逐漸突出。

曹太後經常當着大臣們,數落英宗皇帝的不是,英宗皇帝見了這位太後也絲毫沒有尊敬之意。在崇尚孝道的大宋,英宗皇帝這樣做,顯然是會出問題的。

滿朝上下都憂心忡忡,擔心太後遲遲不撤簾,會影響國家政局的穩定。

在這個時候,韓琦站了出來,堅決維護皇帝的尊嚴。當太後與大臣們議論皇上的時候,韓琦總會站出來,冷冷說上一句:“為什麼我每次向皇帝彙報工作的時候,皇上正常的很!”

但皇帝不能總靠韓琦來維護,皇帝必須出來主政。

韓琦和幾個大臣以彙報工作的名義去見曹太後。曹太後隔着簾子聽大臣們彙報。

彙報完工作,韓琦禀告太後:“臣還有點事情想單獨跟太後說。”

由于事先打過招呼,身邊的幾位大臣就退了下去。

簾子裡面是曹太後,簾子外站着韓琦。

韓琦說:“太後,我把政事交由皇帝處理,皇帝處理的井井有條。”

曹太後也點頭稱是,認為處理的确實很好。

韓琦接着說:“看來咱們的皇帝身體已經恢複差不多了,我年紀也大了,也該退下來了。”

韓琦說完這句話就停住了,有這麼幾秒鐘,整間屋子裡沒有任何聲音。曹太後也沒有任何反應,空氣仿佛凝固了。

在簾子外隐約看見曹太後臉色沉了下來。

曹太後說:“您怎麼能退下來,國家還需要您,皇帝還要您輔佐,您不能退,要退也是我退。”

最後一句話說的很微弱,但大殿裡所有人都聽到了。

韓琦沒等這句話落地,便高呼:“太後聖明!”

按照正常禮法,太後說要退下來,作為宰相,韓琦應當挽留,起碼要如此三次之後,太後表示完去意已決,才能作罷。

太後也很驚訝,一時不知所措,腦子嗡嗡地響。

韓琦接着說:“現在滿朝都議論您貪戀權力,谏官的批評意見一條又一條,都被我壓下來了,我就給他們說,太後怎麼是那種貪戀權力的人呢,太後是聖明之人。那,太後打算什麼時候撤簾呢?”

太後聽到這裡,腦袋像被什麼擊打了一樣,她怎麼也沒想到韓琦會這麼直接,有點不知所措,站起來就要走。

韓琦把這一動作,解讀為太後打算立即撤簾,馬上大聲說:“太後打算現在撤簾,還不快把簾子撤下來!”

身邊的人聽韓琦這樣說,馬上就把簾子撤了。

簾子一撤,曹太後暴露在大臣面前,這是非常不合禮法的,太後慌亂中躲入屏風,很是狼狽。

第二天,曹太後宣布歸政。

這次撤簾事件,韓琦做的利落幹脆,的确有很多不妥,作為臣子,太後畢竟還是太後,這樣做并不符合禮數,也無法做到讓太後真的心甘情願歸政。

但不得不佩服韓琦的膽魄,沒有以社稷安危為己任的責任感,是不可能會做這樣冒險,甚至說大不韪的事情的。韓琦的強硬,是真正為這個國家想,他怕這個國家出什麼亂子。

大宋韓琦:能兩立皇帝,三朝為相,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

還有一件事也能看出韓琦的膽魄與擔當。

英宗皇帝遲遲沒有立繼承人,直到臨終時,這一事情仍未解決。

還是韓琦站了出來。

韓琦面對病榻上的宋英宗,淡淡地說:“社稷為重,請陛下即刻寫下繼位人。”

英宗哆哆嗦嗦寫下“立大王為皇太子。”寫罷,就放下了筆。

韓琦又說:“立太子非小事,請陛下把诏書寫清楚!”

英宗無奈,又寫下“穎王顼”三個字,也就是趙顼的名字。

韓琦這才放心。

大臣文彥博對韓琦說:“陛下好像不太情願,父子之間難免也會有想法。”

韓琦說:“國事,應當如此。”

在宣布英宗駕崩之後,有大臣忽然看到英宗的手指動了一下,所有人惶恐之極。新皇帝已經接任,英宗如果沒死,那該怎麼辦?

大臣們一時間亂做一團。

韓琦斬釘截鐵說了八個字:“先帝複生,乃太上皇。”

即便英宗活過來,那也是太上皇了。

如此決斷力,又甘冒風險,韓琦的确令人佩服!

大宋韓琦:能兩立皇帝,三朝為相,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

不僅是英宗朝,早在仁宗選繼承人的時候,韓琦就起到重要的作用。

仁宗皇帝沒有兒子,過繼過來的兒子也就是英宗皇帝,自己不太喜歡,畢竟不是自己的血肉,仁宗盼望着自己臨終前,能降生一個兒子,是以遲遲未立儲。

但仁宗皇帝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韓琦拜相後立即上書,說:“皇嗣者,系天下之安危。”

在韓琦的屢次上書下,趙曙才被确定為繼承人。或許正是由于即位的波折,才出現了開頭提到的,英宗即位後便得了怪病,瘋了一樣,對曹太後也不以母親之禮相待。兩宮沖突突出。在中間調和兩宮沖突,維護英宗皇帝形象的,正是韓琦。

中國曆史上,賢臣并不少見,能為國家社稷鞠躬盡瘁的也有不少,但是能在國家政權交接的關鍵時刻,多次起到定海神針作用的,就不太多了。

韓琦算一個。

《宋史》對他的評價很到位:琦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當治平危疑之際,兩宮幾成嫌隙,琦處之裕如,卒安社稷,人服其量。

三朝元老韓琦是比較有突出士大夫特點的,心系國家安危,以國家社稷為己任,哪怕冒上生命危險。立二帝、調和兩宮沖突,韓琦做的這些事兒,不像其他文官一樣在朝堂上拌拌嘴、打打鬧鬧的小事兒,而是定江山、穩社稷的大事,這種事情,稍有不慎,可能就是誅殺九族的大罪,但韓琦,義無反顧的就做了。

支撐他的,不是什麼權力,也不是什麼地位,就是傳統道德下的“應當之理”的邏輯和給予他的“道德使命感”,這也支撐着所有以江山社稷為己任的士大夫們。

所做的一切隻要是為了國家穩定、國家前途,都是值得做的,并且都是應當的,至于面臨的危險,都是不足畏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