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年人三大覺醒:出言宜緩,待人要寬,處世須厚

成年人三大覺醒:出言宜緩,待人要寬,處世須厚

處世讓一步為高,

待人寬一分是福。

作者:洞見·yebo

《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孔子到東周觀光,瞻仰周朝太祖後稷的宗祠,見祠前立着一座銅鑄的人像。

銅人的嘴上被封了三重,背上刻有這樣的銘文:

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孔子看後,對弟子們說:“這是在告誡我們啊,為人處世,一定要謹言慎行。”

人生就是一座修道場,生活處處皆是修行。

一個人的成敗榮辱,往往在于這三次覺醒。

成年人三大覺醒:出言宜緩,待人要寬,處世須厚

1

出言宜緩

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

成年人的世界,說話太急,口無遮攔,往往傷人又傷己。

看過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回憶。

自從他癱瘓後,他就變得喜怒無常,說話常常口不擇言。

有次,母親想帶他出去看花,他同意後,母親高興地在屋内走來走去。

史鐵生見狀,對着桌子就是一拍:“你煩不煩?能不能消停會。”

那時的他,還不懂得自己脫口而出的話,給母親造成了多大傷害。

直至母親去世,他才開始悔恨和反思,可惜為時已晚。

《格言聯璧》中說:“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說話慢一點,才不容易出現纰漏,避免生出是非。

作家端木自在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曆。

幾年前,他因為買房差六萬塊錢,愁得幾天幾夜睡不好覺。

無奈之下,他撥通了發小大劉的電話。

沒想到,話還沒說完,大劉就把自己打斷,直言現在不友善。

端木一聽,氣得火冒三丈:“怎麼找你借次錢就不友善呢?今天算是看清你了!”

說完“嘭”地一聲将電話挂斷。

就在他氣憤難安的時候,他接到大劉回過來的電話:

“剛在停車,被旁邊的車擦了一下,才處理好。錢已經打過去了,你看到賬沒。”

聽了這話,端木感到無地自容。

自那以後,每次說話前,他都要在腦海中過一遍,剝離掉情緒再開口。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說:

一個會說話的人,就是能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

而是能先體察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和願望,進而有意識地支配語言。

人越是情緒失控的時候,越容易順從本能,說出一些沖動的話。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慎言,話不随口,言不妄出。

開口前思三分,理清形勢;說話時柔三分,避免傷人。

管住嘴,多給自己一點沉默的時間,為思考留有餘地,也為彼此留下體面。

成年人三大覺醒:出言宜緩,待人要寬,處世須厚

2

待人要寬

李斯曾言:“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一個人也是如此,你有多大肚量,能包容多少人,就能成就多大的格局。

《宋史》中,記載了北宋名相韓琦的兩則故事。

第一個故事,韓琦在定武為将時,常在夜間辦公,旁邊總有一名侍衛舉着蠟燭為他照明。

有一次,侍衛不小心走神了,燭火燒了他的鬓角。

韓琦沒說什麼,隻是用袖子擦了擦,又低頭辦公。

過了會,他發現侍衛換人了,于是趕緊喊來侍衛長官,說:

“不要替換剛才那個侍衛,他已經懂得怎樣拿蠟燭了。”

後來,軍中的将士們知道此事,無不感動,更加盡心為他效力。

第二個故事,韓琦鎮守大名府時,有人獻給他一隻玉杯。

玉杯極其珍貴,韓琦非常喜歡。

每次大宴賓客時,他都命人專設一桌,鋪上錦緞,将玉杯放在上面。

有次在勸酒時,一個官吏不小心把玉杯碰到地上,摔個粉碎。

在座的衆人都驚呆了,那個官吏吓得連忙趴在地上,請求治罪。

沒想到韓琦笑着說:

大凡寶物,是成是毀,都有定數,該好的時候就好,該壞時誰也保不住。

你也隻是失手罷了,何罪之有?

此話一出,立刻博得衆人的贊歎,那個做錯事的官吏對他更是感激。

這兩件事,展現了韓琦的過人氣量。

而他寬容待人的胸懷,也讓他一路收獲人心,最終官至極品。

《菜根譚》中有句話說: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得饒人處且饒人,與人相處,少些苛責多些寬容。

心寬一尺,路寬一丈,懂得對他人寬容,也是對自己最大的成全。

成年人三大覺醒:出言宜緩,待人要寬,處世須厚

3

處世須厚

聽過這樣一則寓言:

狐狸和狗是對好朋友,一天,它們不小心被森林裡的獵人捕獲。

獵人說:“給你們一次機會,你倆猜拳,輸的做我的獵物,赢的可以走。”

一番比劃,狐狸輸了,狗活了下來。

狗抱着狐狸的屍體,哭着說,“說好一起出石頭的,我出了剪刀,誰知你出了布。”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狐狸那樣的人,精于算計,到頭來卻誤了自己。

喬布斯曾說過:

永遠不要以為自己的聰明是真正明智的,要始終保持傻瓜的狀态。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是那些精明算計的人,而是厚道的人。

厚道做人,是一種拙誠的智慧,更是一種難得的遠見。

在《翁成商道》專欄,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翁成的鄰居大明叔,是種西瓜的好手,他種出的瓜又沙又甜。

瓜販子總是先收完他家的瓜,才願意收别人家的,這讓其他瓜農非常羨慕。

有人曾厚着臉向他讨教經驗,大明叔總是拉着臉将人嗆走。

大明叔去世後,兒子開盛接手了他家的瓜地。

和大明叔不同,開盛每年都将自己的種子,以及種植訣竅分享給其他瓜農。

有時還自掏腰包,請城裡的技術員來村裡授課。

就這樣,在開盛的帶領下,全村成了報紙、電視經常報道的西瓜村。

有人覺得開盛這樣做非常傻,他卻笑着說:

“以前村裡種瓜小打小鬧,種了10多畝地,都不一定全賣出去;

現在村裡的瓜打出了名氣,銷路更廣,銷量更多,我賺的也比以前翻了幾番。”

《世說新語》有言:“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一個人是否聰明,決定了他能走得有多快;而有沒有德行,則決定了他能夠走多遠。

厚道做人,短期看似吃虧,但從長遠看,卻是為自己積攢好運。

少些精明算計,多些忠厚實誠,人生之路必定寬廣平坦。

佛經裡說:“常觀己心,莫向外求。”

人到了一定年紀,要學會審視自己,懂得從自身出發,修煉自己。

把握開口的分寸,撐起容人的格局,守住做人的底色。

在生活的修道場中,不斷完善自己,終能抵達成熟通透的境地。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