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華為釋出了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新能源汽車:問界M5,售價分三檔:後驅25萬,四驅28萬,旗艦32萬。顯然這樣的定價并不低,直追特斯拉Model 3 25萬左右的售價。
華為首款汽車沒有采取當年做手機的市場政策,從中低檔價格開始,慢慢向高端延伸,而是直接進入中高端領域,高舉高打。

要知道,雖然媒體宣傳把問界M5定義為“華為首款搭載鴻蒙系統的新能源汽車”,但除了汽車内置的鴻蒙系統外,造車的硬體均來自第三方:賽力斯。華為在宣傳中,有意無意地弱化了賽力斯的存在感。
更有車評人指出:所謂的華為首款新車問界M5,其實是賽力斯SF5的PLUS版,硬體方面改進很少,僅僅在SF5的基礎上,配置了鴻蒙系統,便成了問界M5。
而原版的SF5上市一年多來,銷售慘淡。截至2021年11月,僅售出6572輛,銷量最低的2月隻買了十幾輛(其中有3000多輛是從華為管道售出的)。
非但趕不上20萬輛的Model 3,連國産的“蔚小理”也打不過。
由此可以看出,問界M5應是華為試水之作。畢竟,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都有自研的車載系統,他們把智能車載系統視為核心競争力,不大可能假手于人。
賽利斯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後來者,急需華為流量加持。雙方合作中,華為話語權大,算是一次恰當的強弱互補。
雖然,華為問界M5在售價上,對标了特斯拉Model3,但從本質上來說,兩者根本不是一類車,目标購車人群不一樣,想吃下的市場也不同,可比性不強。
問界M5的硬傷:沒有自動駕駛
餘承東把問界M5媲美為“百萬級豪車标準”,但搭載了鴻蒙系統的問界M5居然沒有自動駕駛功能!
要知道,市面主流新能源汽車無一例外都配備了自動駕駛——即使沒有那麼智能,經常發生事故,可自動駕駛技術是新能源車與傳統油車的一個重要差別,是智能汽車概念中,無法剝離的技術。
特斯拉引以為豪的FSD系統已把自動駕駛的級别提升到了3級,距離完全無人駕駛的4級,僅一步之遙。
馬斯克預計,10年之後,FSD系統将為特斯拉每年帶來1000億的額外收入。國内的小鵬、蔚來的自動駕駛也達到了2.5級,正在向3級邁進。
華為的“百萬豪車”為何沒有自動駕駛?
有一個比較可信的推論是各大車企不配合。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自動駕駛系統,需要大量的實際行駛資料支援。比如,特斯拉的FSD利用了AI圖像學習,上百萬輛特斯拉在街上行駛過程中,攝像頭在紀錄各種駕駛場景,累積學習資料。
目前,國内行駛資料基本握在各個車企手中,比亞迪的車有個“教練模式”會收集路測資料和駕駛習慣資料。華為不造車就沒有資料,即使有技術也落不了地。
谷歌的Waymo自動駕駛已經收集了2000萬英裡的資料,并且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得到不少國際車企的青睐。
國内車企的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基本來自于三大公司:速騰聚創、地平線、魔門塔,這三家公司與各個車企合作累計資料,即将投入實際使用。
這就陷入了一個悖論:華為不先造車,就沒有資料,沒有自動駕駛,可自動駕駛又是新能源車的标配。類似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華為推廣鴻蒙過程中,自動駕駛一再被各大車企提及,有位參與談判的人說:“我們2019年便與華為展開了溝通,但他們的自動駕駛令人擔憂,後來不了了之。”
北汽、上汽、長安、東風、長城、吉利、奇瑞等國産車企都與華為鴻蒙産生過“绯聞”,但均無結果。
國産車企怕華為過于強勢,尾大不掉,喪失主導權。是以華為第一款車與名氣不大的賽利斯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純電與插電之争
新能源汽車有個“緻命問題”:續航裡程。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競争中,續航是最大的劣勢。
盡管各大新能源汽車品牌一再強調,自己的續航裡程正不斷提高,未來充電會越來越友善。但消費者買車是現在開,不是未來開。消費者憑什麼在今天為明天的改善付錢呢?
純電動車的續航裡程在肉眼可見範圍内,短期内不會有質的飛躍。為了解決續航問題,插電技術成為衆多品牌的選擇,華為問界M5也不例外。
問界M5号稱充一次電能跑1000公裡以上,完爆特斯拉的600公裡,不是它的電池有革命性創新,而是用了插電技術。
插電技術有兩大流派,一是理想的增程式插電,另一個是比亞迪的DMI插電。原始的插電技術有兩個動力來源,即可加油也可充電(與油電混合不同的是,混動沒有充電口,靠發動機充電)。
理想的增程式插電在外接充電之外,引進了發動機充電,大大提高了純電行駛裡程。
比亞迪的DMI插電技術更玄乎,理論上集結了純電、增程、混動三種技術,全場景覆寫新能源出行需求,是以比亞迪·宋一直賣得還可以。但保養比較困難,技術太複雜了。
華為問界M5的插電技術偏向理想ONE的增程式插電,駕駛員可以選擇用純電跑還是用油跑。
即使充一次電,問界隻能跑100公裡,後續源源不斷的“油轉電”,可以把裡程提升至1000公裡。即使在東北零下20度的環境下,電池續航大為縮減,直接用油就行。
問界M5增程式充電看似完美解決了新能源車的續航問題,但它逃不過一個問題:純電續航非常有限,如果要靠加油補充續航,我為什麼要買電動車?買油車不是更直接?或許僅僅是為了在大城市裡好上牌照(綠牌)?
馬斯克抨擊增程技術是對油車的妥協:“任何妥協都是對未來沒有信心的表現。”
他聲稱,增程式汽車的出現延緩了新能源汽車革命的速度:“當人們意識到加油也可以充電時,他們對充電樁的普及就沒有那麼迫切的需求。”
特斯拉旗下沒有一款插電車,全部純電,以彰顯他們對未來的信心。
馬斯克說:“我們隻有純電技術團隊,我們将在純電技術上保持領先,而不是分心去搞插電,等到配套成熟了再專注于純電。”
按照馬斯克的說法,插電式汽車不能被稱之為新能源汽車,因為他是妥協的産物,與特斯拉有本質的差別。
購買華為問界M5的使用者,有很多并不是喜歡新能源,而是為了上牌照友善,把插電當油車用。
華為汽車的野心:隻想做“博世”
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華為對自己有着清晰定義:不做整車生産,而做第一梯隊的供應商。為車企解決智能化問題。
如同德國博世一樣,沒有生産一輛汽車,可全世界汽車都用他家的刹車系統,是行業當之無愧的隐形冠軍,悶聲發大财。
新能源汽車是個高資本、高技術的行業,競争殘酷,幾乎我國每個省都在培養自己的新能源車企,意圖趕上這波巨大的紅利,能笑到最後的能有幾家?屈指可數。
華為明白其中的風險,揚長避短,舍棄硬體做軟體,不但成本低,而且全球所有車企都将是潛在合作夥伴。如同谷歌,不生産一部手機,但全球80%的手機用安卓系統。
車載智能軟體市場足夠誘人,一家特斯拉的FSD十年後收入将不低于1000億美元,何況擁有全世界車企合作潛力的鴻蒙呢?
這與特斯拉親自下場造車有本質差別,特斯拉是軟硬兩手抓,賺取銷售終端的所有利潤。換句話說,全世界所有車企都是特斯拉的競争對手。
吃軟不吃硬的華為,遇上軟硬都吃的特斯拉,賽道并不重合,唯一具有可比性的是兩家的車載智能系統,誰做得更好?單純比汽車性能,沒有必要。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