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上周,华为发布了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新能源汽车:问界M5,售价分三档:后驱25万,四驱28万,旗舰32万。显然这样的定价并不低,直追特斯拉Model 3 25万左右的售价。

华为首款汽车没有采取当年做手机的市场策略,从中低档价格开始,慢慢向高端延伸,而是直接进入中高端领域,高举高打。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要知道,虽然媒体宣传把问界M5定义为“华为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新能源汽车”,但除了汽车内置的鸿蒙系统外,造车的硬件均来自第三方:赛力斯。华为在宣传中,有意无意地弱化了赛力斯的存在感。

更有车评人指出:所谓的华为首款新车问界M5,其实是赛力斯SF5的PLUS版,硬件方面改进很少,仅仅在SF5的基础上,配置了鸿蒙系统,便成了问界M5。

而原版的SF5上市一年多来,销售惨淡。截至2021年11月,仅售出6572辆,销量最低的2月只买了十几辆(其中有3000多辆是从华为渠道售出的)。

非但赶不上20万辆的Model 3,连国产的“蔚小理”也打不过。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由此可以看出,问界M5应是华为试水之作。毕竟,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都有自研的车载系统,他们把智能车载系统视为核心竞争力,不大可能假手于人。

赛利斯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后来者,急需华为流量加持。双方合作中,华为话语权大,算是一次恰当的强弱互补。

虽然,华为问界M5在售价上,对标了特斯拉Model3,但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根本不是一类车,目标购车人群不一样,想吃下的市场也不同,可比性不强。

问界M5的硬伤:没有自动驾驶

余承东把问界M5媲美为“百万级豪车标准”,但搭载了鸿蒙系统的问界M5居然没有自动驾驶功能!

要知道,市面主流新能源汽车无一例外都配备了自动驾驶——即使没有那么智能,经常发生事故,可自动驾驶技术是新能源车与传统油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智能汽车概念中,无法剥离的技术。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特斯拉引以为豪的FSD系统已把自动驾驶的级别提升到了3级,距离完全无人驾驶的4级,仅一步之遥。

马斯克预计,10年之后,FSD系统将为特斯拉每年带来1000亿的额外收入。国内的小鹏、蔚来的自动驾驶也达到了2.5级,正在向3级迈进。

华为的“百万豪车”为何没有自动驾驶?

有一个比较可信的推论是各大车企不配合。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大量的实际行驶数据支持。比如,特斯拉的FSD利用了AI图像学习,上百万辆特斯拉在街上行驶过程中,摄像头在纪录各种驾驶场景,累积学习数据。

目前,国内行驶数据基本握在各个车企手中,比亚迪的车有个“教练模式”会收集路测数据和驾驶习惯数据。华为不造车就没有数据,即使有技术也落不了地。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谷歌的Waymo自动驾驶已经收集了2000万英里的数据,并且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得到不少国际车企的青睐。

国内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基本来自于三大公司:速腾聚创、地平线、魔门塔,这三家公司与各个车企合作累计数据,即将投入实际使用。

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华为不先造车,就没有数据,没有自动驾驶,可自动驾驶又是新能源车的标配。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华为推广鸿蒙过程中,自动驾驶一再被各大车企提及,有位参与谈判的人说:“我们2019年便与华为展开了沟通,但他们的自动驾驶令人担忧,后来不了了之。”

北汽、上汽、长安、东风、长城、吉利、奇瑞等国产车企都与华为鸿蒙产生过“绯闻”,但均无结果。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国产车企怕华为过于强势,尾大不掉,丧失主导权。所以华为第一款车与名气不大的赛利斯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纯电与插电之争

新能源汽车有个“致命问题”:续航里程。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竞争中,续航是最大的劣势。

尽管各大新能源汽车品牌一再强调,自己的续航里程正不断提高,未来充电会越来越方便。但消费者买车是现在开,不是未来开。消费者凭什么在今天为明天的改善付钱呢?

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在肉眼可见范围内,短期内不会有质的飞跃。为了解决续航问题,插电技术成为众多品牌的选择,华为问界M5也不例外。

问界M5号称充一次电能跑1000公里以上,完爆特斯拉的600公里,不是它的电池有革命性创新,而是用了插电技术。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插电技术有两大流派,一是理想的增程式插电,另一个是比亚迪的DMI插电。原始的插电技术有两个动力来源,即可加油也可充电(与油电混合不同的是,混动没有充电口,靠发动机充电)。

理想的增程式插电在外接充电之外,引进了发动机充电,大大提高了纯电行驶里程。

比亚迪的DMI插电技术更玄乎,理论上集结了纯电、增程、混动三种技术,全场景覆盖新能源出行需求,所以比亚迪·宋一直卖得还可以。但保养比较困难,技术太复杂了。

华为问界M5的插电技术偏向理想ONE的增程式插电,驾驶员可以选择用纯电跑还是用油跑。

即使充一次电,问界只能跑100公里,后续源源不断的“油转电”,可以把里程提升至1000公里。即使在东北零下20度的环境下,电池续航大为缩减,直接用油就行。

问界M5增程式充电看似完美解决了新能源车的续航问题,但它逃不过一个问题:纯电续航非常有限,如果要靠加油补充续航,我为什么要买电动车?买油车不是更直接?或许仅仅是为了在大城市里好上牌照(绿牌)?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马斯克抨击增程技术是对油车的妥协:“任何妥协都是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表现。”

他声称,增程式汽车的出现延缓了新能源汽车革命的速度:“当人们意识到加油也可以充电时,他们对充电桩的普及就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

特斯拉旗下没有一款插电车,全部纯电,以彰显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马斯克说:“我们只有纯电技术团队,我们将在纯电技术上保持领先,而不是分心去搞插电,等到配套成熟了再专注于纯电。”

按照马斯克的说法,插电式汽车不能被称之为新能源汽车,因为他是妥协的产物,与特斯拉有本质的区别。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购买华为问界M5的用户,有很多并不是喜欢新能源,而是为了上牌照方便,把插电当油车用。

华为汽车的野心:只想做“博世”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华为对自己有着清晰定义:不做整车生产,而做第一梯队的供应商。为车企解决智能化问题。

如同德国博世一样,没有生产一辆汽车,可全世界汽车都用他家的刹车系统,是行业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闷声发大财。

新能源汽车是个高资本、高技术的行业,竞争残酷,几乎我国每个省都在培养自己的新能源车企,意图赶上这波巨大的红利,能笑到最后的能有几家?屈指可数。

华为明白其中的风险,扬长避短,舍弃硬件做软件,不但成本低,而且全球所有车企都将是潜在合作伙伴。如同谷歌,不生产一部手机,但全球80%的手机用安卓系统。

同行的排斥,导致华为的“百万豪车”没有自动驾驶?

车载智能软件市场足够诱人,一家特斯拉的FSD十年后收入将不低于1000亿美元,何况拥有全世界车企合作潜力的鸿蒙呢?

这与特斯拉亲自下场造车有本质区别,特斯拉是软硬两手抓,赚取销售终端的所有利润。换句话说,全世界所有车企都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

吃软不吃硬的华为,遇上软硬都吃的特斯拉,赛道并不重合,唯一具有可比性的是两家的车载智能系统,谁做得更好?单纯比汽车性能,没有必要。

作者:江左佑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