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孩被姐夫投喂百草枯:看過作案動機,才知她是家庭恩怨的受難者

女孩被姐夫投喂百草枯:看過作案動機,才知她是家庭恩怨的受難者

遭投毒女孩接受治療

河南邢台威縣一個18歲女孩被姐夫投喂百草枯,經偵查發現,涉事姐夫的作案動機竟然是:自感家庭經濟條件差,嶽父一家人“瞧不起自己”,遂産生報複念頭。不過對于涉事姐夫的說法,女孩的姑父表示:“是他自己心裡那麼想,其實是把他當家人一樣對待的,沒有看不起他。”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即便涉事姐夫和女孩姑父的說法并不一緻,但是依然可判斷涉事姐夫跟嶽父家存在既定的恩怨。要知道,世俗意義上的“瞧不起”、“看不慣”、“嫉妒恨”是很常見的。尤其在以“經濟條件”(個人)論高下的家庭中,很容易出現微妙的恩怨。

在這個事情上,瞧不起方和被瞧不起方看似充滿分歧,可實際上都信奉着同一套價值觀。就以“經濟條件論高下”的邏輯來講,如果說瞧不起方是勢利的,那麼被瞧不起方自然是低自尊的。

甚至從根本上講,無論是瞧不起方,還是被瞧不起方,都既勢力,又低自尊,而決定他(她)們表現出什麼狀态,主要取決于經濟條件的高下。就此而言,女孩姑父的回應自然就顯得有些模糊,因為人們尋常所強調的“當家人一樣對待”是個沒有标準的說法。

之是以這樣強調,并不是想通過雙方的各執一詞來論是非,而是對于家庭恩怨來講,很多時候是無法靠言語掰扯清楚的,甚至同樣一件事情,因為雙方的立場不一樣,覺知不一樣,得失不一樣,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無論是涉事姐夫的說法,還是女孩姑父的回應,都可能傾向于感受性評價,而非是事實性評價。是以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确實也是很有道理的,畢竟絕大多數家庭恩怨都是基于感受性評價在掰扯,這種時候自然是難分是非的。

當然我們如此去看待家庭恩怨,并不是說家庭恩怨不可消解,無法避免。而是要想不被家庭恩怨纏身,隻能從自身出發去解決問題。因為對于說服别人和讓别人了解自己,這是比較艱難的事情。

并且在很多場合下,家庭關系下就連互相尊重也是無法辦到的,因為尊重這件事情,人與人的了解也是不同的。就比如有些人說話“很傷人”,但是卻自我标榜“直來直去”,這使得很多時候那些看重邊界感的人反而會被認為“矯情”。

坦率地講,如果是非親非故的關系,惹不起還能躲起,但是在家庭關系中,如果那些不自知的人總愛挑刺兒,那麼家庭恩怨很容易越積越深,直到被挑刺兒者忍無可忍觸發争執。就以“女孩被姐夫投喂百草枯”的事情來講,如果女孩跟姐夫沒有直接沖突,那麼她便是家庭恩怨的受難者。

另外,世俗生活中因婚姻建立起來的家庭關系,或多或少都存在很微妙的相處氛圍。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能基于“中間人”的情感考量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那麼關系基本不會出大問題,但要是不顧“中間人”的感受,那麼關系很容易緊張起來。

當然“中間人”的平衡作用也是很大的,就比如女方在遇到娘家人對丈夫出言不遜時,應該及時為丈夫打抱不平,同樣的,男方遇到婆家人對妻子說三道四時,也應該及時為妻子據理力争。

隻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偏見,讓家庭關系走向某種平衡。當然值得注意是,在具體平衡關系的實踐過程中,方式方法要盡可能的委婉得體,既要起到消除偏見的作用,也要給雙方留有緩沖的餘地。

是以回到“女孩被姐夫投喂百草枯”的事情中,有人将“妹妹”的遭遇歸于“姐姐”這個“中間人”沒當好,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此掰扯這個問題,并不是說“妹妹”遇害“姐姐”要承擔具體的責任,而是我們需要更進一步認識家庭關系裡“中間人”意味着什麼。

說到底,涉事姐夫之是以覺得嶽父一家人“瞧不起自己”,主要在于嶽父一家人給他造成困擾之後,他的妻子并沒有及時站出來平衡。但凡在雙方發生微妙的互動之後,“姐姐”能有所表示,那麼就不至于讓“姐夫”走上投毒之路。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涉事姐夫最主要還在于沒想清楚問題的嚴重性,以至于執迷不悟到毫無人性,因為女孩被投毒後,他作為投毒人竟然眼睜睜地看着情況惡化,不說出實情,以至于錯失掉治療的最佳時間。這正應了帕斯卡爾對不正義的闡釋:“自以為是若是和可悲結合在一起,那就成為極端的不正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