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10月的一天淩晨,22歲的馮躍壽随連隊擺脫日軍攻擊,轉移到浙贛路旁一座山上休息,他去營地外解手,見哨兵都累得睡着了,他正蹲下,就發現夜色中黑壓壓一群人正在往山上爬,距離他100多米,有刺刀在閃光。
馮躍壽是四川西充縣佛華山村人,于1944年初被保長派了壯丁,與同鄉10餘人被送到湖南南縣,進入補充兵大隊軍訓,編入第26師,擔任重機槍和迫擊炮的彈藥手,訓練結束後擔任重機槍射手,随部隊開赴浙江龍衢,襲擊鬼子巡邏隊、後勤辎重隊以及"掃蕩"掉隊落單的鬼子。
此前,馮躍壽随部隊攻擊了浙贛路上的一個日軍據點,趁日軍吃早飯時,突然發動襲擊,據點大門被内線打開。馮躍壽的重機槍發出吼叫聲,鬼子隻能龜縮在大、小炮樓裡,槍眼被封鎖住。突擊隊接近炮樓,将炸藥包從三面放置在炮樓壁,炮樓兩面被炸毀,一個小時全殲了這夥日僞軍。鬼子很快調集兵力,對他們發動追擊。馮躍壽随全連來到一座山上,朱連長說今晚日本人可能不會追來了,指令大家都去睡覺,疲憊不堪的官兵很快就進入了夢鄉,哨兵也睡着了。
淩晨時分,馮躍壽到營地外去友善。他借着夜色,發現黑壓壓的一片人群,正在往山上爬,刺刀在閃光,相距連隊宿營地隻有100 多米了。他提上褲子就往回跑,邊跑邊喊:“鬼子來了……"。馮躍壽随手操起地上一支步槍,向日軍摸來的方向接連射擊。喊聲和槍聲驚醒了戰友。日本鬼子立即強攻,日軍的炮彈馬上不間斷飛向山頭,槍炮聲越來越密集。
馮躍壽的戰友們都操起了槍,鬼子的攻勢越來越猛,他感覺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敵人從三個方向蜂擁而上,馮躍壽回到重機槍射手崗位,彈藥手就位,他很快打光了10個彈夾,黑暗中不知多少向上沖的鬼子倒在他的機槍下。機槍沒子彈了,鬼子沖上來,朱連長率先沖向鬼子,他刺死了當面鬼子,胸膛上也被另一個鬼子刺中,倒下犧牲了。馮躍壽操起一位犧牲了的戰友的步槍,槍上刺刀,沖入敵軍之中進行肉搏。他在刺死了一個鬼子後,自己的左手臂也被刺了一刀,他将這個鬼子也倒了了。
這時兄弟連隊從四面增援過來,股日軍軍害怕被包圍,慢慢向西退去。山坡上躺滿了敵我雙方士兵的屍體,機槍連隻剩下馮躍壽和兩位戰友,100多位戰友犧牲。
馮躍壽和兩位戰友被編入2營1連。2營擔任伏擊鬼子“掃蕩”部隊的任務,幾個連隊分别埋伏在附近的幾個山頭上,當敵人大搖大擺地進入了伏擊圈後,戰鬥立即打響,他們埋伏的機槍和小炮一齊發出怒吼,把日軍壓迫在一條小山溝内 。敵人在重新調整兵力後,占領了幾塊小高地,然後以強大的火力作支撐,向2營的防守陣地反撲。營長指令馮躍壽的機槍封鎖敵人的聯結部位,絕不能讓敵人沖過來。
1連長帶人從左翼突過去,一頓手榴彈向敵人陣地砸去,鬼子想沖過來救援,但馮躍壽的機槍就擺在那裡,上來的鬼子都被擊倒,日軍的突圍路線被封鎖。營長指令吹響沖鋒号,戰士們沖向敵人,馮躍壽和戰友繼續用火力壓制敵人,掩護戰友沖鋒。他們共打死日本鬼子20多人,繳獲鬼子重機槍一挺、步槍20多支、手槍3支,其餘鬼子突圍而逃。
1944年6月,日軍攻陷浙江龍遊,直逼衢州,對衢州城外的我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鬼子先是炮擊再是步兵沖鋒。密集的炮火過後,馮躍壽和戰友們從避彈坑裡鑽出來,操起機槍就打。他的重機槍一個彈夾有200發子彈,可長射可點射。馮躍壽打的是以單發點射為主,打到隻剩下2至3發子彈就更換彈夾,讓鬼子無法計算出還有多少子彈剩餘,因而不敢貿然出擊。戰場上最怕的就是機槍“哒哒”、“哒哒”這樣的響聲,這說明機槍射手是高手,他的機槍殺傷力大。
馮躍壽感覺到,鬼子個頭多數矮小,但打死的日本兵,也有大個的,鬼子打仗很兇很猛。衢州郊外戰鬥兩天後,馮躍壽和戰友們撤進了衢州城裡堅守北門。在北門及城牆被鬼子的炮火摧毀後,他們又與鬼子展開了巷戰。雙方一間房屋一條巷道的展開争奪。6月26日,在日軍飛機、大炮坦克的攻擊下,衢州城被日軍攻占,26師2000餘官兵陣亡。日軍少将旅團長橫山武彥被炸死。
1945年,馮躍壽随部隊參加了江浙境内的局部對日反攻作戰,收複部分日僞軍據點和交通線,日僞軍被迫集中到縣級城鎮固守。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馮躍壽跟随部隊進人上海近郊,參加了看管和遣返日軍戰俘的行動。
1946年,因國民黨軍隊裁軍,馮躍壽被遣返,他傳回西充縣故鄉務農。新中國成立後,馮躍壽娶妻生子。99歲高齡的馮躍壽身體健康,思維清晰,隻是聽力些問題,那是在與日本鬼子作戰時被大炮聲音所震。近年來,西充縣文廟不定期舉行特殊的活動:"關懷抗戰老兵,不忘抗戰英烈",馮躍壽等五位抗戰老兵都會參加活動,他們的平均年齡在95歲以上。
補記:1945年10月8日的《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稱:“四川人民對于正面戰場,是盡了最大、最重要的責任的。直到抗戰終止,四川的征兵額達到三百零二萬五千多人;四川為完成特種工程,服工役的人民總數在三百萬人以上;糧食是抗戰中主要的物質條件之一,而四川供給的糧食,征糧、購糧、借糧總額在八千萬石以上……僅從這些簡略統計,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對于正面戰場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