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範仲淹怎麼都想不到,300年後,自己的名字可以讓後世逃過一劫

朱元璋統治時期,反對他的人基本隻有死路一條。一天,朱元璋在翻閱死刑犯名單時,發現了一位叫範文從的人,他立刻命人将範文從帶進宮。朱元璋見到範文從後,問他是不是範仲淹的後代?範文從回答說他是範仲淹第十二世孫。朱元璋赦免了範文從,還給了他五次免當機會。

範仲淹怎麼都想不到,300年後,自己的名字可以讓後世逃過一劫

說到範仲淹,不禁會想起他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自己确實做到了這一點,一生都在為朝廷、百姓操勞。

範仲淹小時候也是曆經坎坷,他的父親是北宋的一個小官,俸祿不高,維持生計還是沒問題。然而在他兩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的頂梁柱倒了,母親隻好帶着他改嫁到一戶姓朱的人家,還改名為朱說。

範仲淹怎麼都想不到,300年後,自己的名字可以讓後世逃過一劫

繼父對他很好,他沒有像其他姓朱的公子一樣沉迷吃喝玩樂,而是努力學習。繼父将他送到學堂讀書,不過那個學堂條件很艱苦,他每天隻能喝粥。偶爾粥裡加點野菜,對他來說已是難得的美味。他沒有被環境打敗,堅持在這裡學習了數年。

範仲淹偶然間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後,毅然離開母親,發誓要出人頭地,獨自前往應天府求學。幾年後,他考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兩年後,升為文林郎,面見皇上時,請求恢複他原本的姓名,皇上欣然應允。之後,在他自身的努力下,不斷升職。

範仲淹怎麼都想不到,300年後,自己的名字可以讓後世逃過一劫

範仲淹好不容易能進京城任職了,卻因他的性格,導緻自己三進三出京城。範仲淹是一個敢于進谏的人。一次太後大壽,皇帝帶着文武百官去太後宮裡給她賀壽,群臣都覺得皇帝的行為不妥,但沒有直接講出來。唯有範仲淹在壽宴結束後,上書皇帝要分開家事和國事,還說太後應将君權還給宋仁宗。宋仁宗因年紀小,朝政都是由太後處理,太後當時掌握大權。範仲淹上書皇上的事被太後知道了,太後很生氣,将他調離京城。

太後去世後,範仲淹被調回京城。他并沒有吃一塹長一智,又因廢後的和改革朝政的事,得罪宰相被貶。範仲淹雖人不在朝堂,但卻心系朝堂。他寫的詩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很好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範仲淹怎麼都想不到,300年後,自己的名字可以讓後世逃過一劫

範仲淹不僅能寫詩,還能打仗。從小就熟讀兵書,隻是沒有地方發揮。他離開朝堂後,創辦學堂,将自己所學傳授給其他人,過着閑适的生活。然而朝堂上一點也不安甯,西夏國建立後,不停地攻打大宋。大宋竟沒有将領可以帶兵出征,有人向皇帝推薦了範仲淹。就這樣,年過半百的範仲淹披上铠甲,上陣殺敵。

範仲淹面對西夏國時,沒有采取武力進攻,而是積極防守,化被動為主動。他知道宋軍的作戰能力是打不過西夏軍隊的,他提出積極防守的政策後,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宋軍吃了一場敗仗,付出慘重代價後,才明白範仲淹說得很對。之後,宋軍在範仲淹的帶領下,積極做防禦工事。

防守期間,西夏軍隊曾多次攻打宋軍,都以失敗告終。防守的第五年,西夏因沒有足夠的軍費支撐他們打仗,不得不主動求和。

範仲淹怎麼都想不到,300年後,自己的名字可以讓後世逃過一劫

範仲淹在戰後得到了重用,他想通過改革改變朝廷的現狀,但他的行動觸犯了其他官員的利益,遭到了彈劾,最終還是失敗了。

1052年,範仲淹在回颍州的途中因病去世,令人惋惜。可能連他也沒想到,三百多年後,還能救自己的後代一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