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版本的種姓特權制度,綿延四百年,最終被他三招瓦解!

所謂門閥制度,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國家的名義對門閥士族的政治經濟地位給予确認的一種特權制度!

中國版本的種姓特權制度,綿延四百年,最終被他三招瓦解!

一、門閥制度的誕生

門閥制度脫胎于兩漢的察舉制度,所謂察舉制度,就是通過地方官推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分為歲科和特科,具體又有孝廉、茂才、賢良、方正等等,比起先秦時期的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度,察舉制擴大了選材範圍,豐富了選人标準,可謂官員選拔機制的一大進步。

但推薦選官是一種很主觀的方式,在講求裙帶關系的中國社會,注定難以保持客觀公正,到了東漢,察舉制已經淪為豪門大族的權力遊戲,選來選去,都是自己的家族子弟或者學生弟子,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三國的袁紹,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一方面說明他們家人才濟濟,另一方面也證明,上層權力早已被名門望族所壟斷。

魏文帝曹丕上台後,為了得到北方豪門望族的支援,采納出身颍川士族的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就是将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别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中正”,可以了解為選拔人才的裁判,一般由名聲較好的在職官員擔任,中正又分為大中正和小中正,朝廷下發選人需求後,中正将各地有才學、有名氣的人員總結成冊,然後根據其德行、才學授予官職,在職人員則根據中正的考評予以提拔或者罷黜。

理論上來說,這種選人用人的方法很不錯,通過賢者選拔賢者,唯才是舉,且将選人用人的權力從地方官員那裡收攏到中央,有效穩固了權力基礎,可謂一大進步,但就選人的具體措施而言,依然沒有脫離察舉制以人選人的主觀模式,在缺乏有效監督的社會環境下,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中國版本的種姓特權制度,綿延四百年,最終被他三招瓦解!

曹丕雖然不是盛世明君,卻也明白這一制度的弊端,但他通過竄逆上位,權力基礎并不牢靠,加之三國并立,紛争無期,無論政治軍事,還是經濟文化,他都需要得到豪門大族的支援,貿然與他們割裂,必然導緻社會生産的混亂,從這點上看,“九品中正制”倒有些“投名狀”的意思,通過權力的交換來換取彼此的支援,進而共同掌控社會。

西晉開國後,司馬氏繼承了曹魏的選人用人制度,士族勢力進一步擴張,開始更大規模腐蝕選官制度,到“永嘉之亂”前,門閥政治已然成型,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面向大衆的選人用人制度變得名存實亡!

二、門閥制度的發展

晉室南渡後,江南地區的士族與南渡的北方士族一起,構成了東晉的政治基礎,比起短命的西晉,東晉的皇權更加弱小,也更加依賴士族的支援,這就迫使他們必須對士族采取寬松政策,例如在政治上确立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的準則,相當于公開宣布士族不受法律制約。

中國版本的種姓特權制度,綿延四百年,最終被他三招瓦解!

有了這層關系,東晉的士族們更加肆無忌憚,不僅盤踞高位、貪贓枉法,還将自己的身份與普通官員百姓區分開來,所謂:士庶之際,實自天隔!南齊中書舍人紀僧真典掌機要,也算是朝廷大員,齊武帝念他忠心耿耿,打算重賞于他,問他有什麼要求,他思慮再三向武帝提出準許他做士族,“即時無複所需,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齊武帝十分為難,坦白告訴他,這事他做不了主,必須世家大族同意方可。

紀僧真聞言後,便去拜訪江南大族江敩,剛一就坐,江敩就大喊:把我的座位移開,離這位客人遠點。鄙夷之情,溢于言表,紀僧真十分郁悶,對人說: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身份的分野還展現在通婚上,西晉時期,雖然門閥政治依然成型,但寒門與士族的通婚依然存在,到了東晉,就變成了“辄婚非類”,錢再多,官再大都沒有用,如果有哪家士族不在乎,執意與庶族通婚,輕則受到其他家族的鄙視與排擠,重則免官禁锢。例如南齊時期,士族王源将女兒嫁給富陽的大富豪滿氏,但就因為滿氏是庶族,遭到了士族階層的一緻反對,禦史中丞沈約更是帶頭上書,要求将王源革職查辦。

中國版本的種姓特權制度,綿延四百年,最終被他三招瓦解!

身份顯赫是一個方面,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也是當然不讓,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有法律規定:甲族以二十登仕,後門以過立試吏(這裡的甲族就是士族,立就是而立)。但事實上,許多高門子弟十幾歲就入仕為官了,如南渡的中原大族範陽張緬,出仕即為秘書郎,18歲就出任淮南太守,他弟弟張贊還厲害一些,23歲已經是吏部長史兼侍中,就這還嫌升的不夠快!

權力的擴張,必然帶來經濟上的腐敗,鬥富勝利卻丢掉性命的石崇,即是西晉有名的士族,晉室南渡後,北方的豪門大族遷移江南,迅速占據大片土地,例如居住在京口的渤海刁逵一家,有“良田萬頃,奴婢千人”,淝水之戰的主将謝玄更是富可敵國,他們家在當時的會稽郡,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上虞修了大片别墅,一直到謝靈運時期,還是:田連岡而盈疇,嶺枕水而通籲。也難怪謝靈運成了山水詩人,光是家裡的院子,就足夠詩興大發了。

三、門閥制度的滅亡

養尊處優的制度,讓南朝的士族們紙醉金迷,他們“不樂武位”,“鄙薄武事”,除了養尊處優,就是矯揉造作,還美其名曰“名士”。這些所謂的“名士”,除了煙花柳巷,就是喝酒嗑藥,怎麼死的快怎麼作,大名鼎鼎的“五石散”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毒品,據說嗑藥以後渾身發熱,口幹舌燥,不得已,隻能寬袍大袖,以防中暑。大書法家王羲之就好這口,他在《服食帖》中提到:“吾服食久,猶為劣劣”,看來當時他還比較清醒,知道嗑藥沒效果。

中國版本的種姓特權制度,綿延四百年,最終被他三招瓦解!

寒門崛起是門閥政治消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宋武帝劉裕出身寒微,上位後着力提拔寒門子弟,以鞏固自身權力基礎,除此以外,他還發明了“點簽”制度,利用寒門子弟來掌控未成年皇族的審批權,官職不高,權力卻不低,這些做法有效打擊了士族對權力的壟斷,推動了門閥政治的解體。

真正徹底終結門閥政治的是隋文帝楊堅,陳朝被滅後,分裂數百年的國家重歸一統,此時,皇權的擴大不可避免,門閥政治就成為最大的絆腳石,當然,楊堅也不是傻瓜,幾百年的積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激進的變革還容易引發更多問題,為此,他采取了一種“釜底抽薪”的方式,從裡到外瓦解門閥政治。

首先是從權力領域下刀,隋朝一統後,楊堅重新定義了三省六部制,将權力集中起來,然後裁撤郡縣,把舊有官員統統置換。如此一來,新朝的權力基礎就得以穩固下來,開皇十八年,楊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選拔人才的權力劃歸地方官員,這就從根本上剝奪了豪門大族薦人選人的權力,更重要的是,選人用人不再重點關注出身門第,而是向德才傾斜。這些做法嚴重打擊了士族勢力,為寒門士子打開了上升空間。

中國版本的種姓特權制度,綿延四百年,最終被他三招瓦解!

經濟領域,同樣是改革的重點,魏晉南北朝之是以依賴門閥,與他們的經濟基礎有很大關系,這些士族不僅占據了大量土地,還是先進生産關系的實踐者,盲目鏟除他們必然帶來社會生活的動亂和經濟水準的下降,對處在對峙狀态的魏晉南北朝政治局勢而言,這是十分危險的,是以曆朝曆代不得不向門閥政治低頭。

隋朝統一國家後,原有的政治風險不複存在,改革起來自然容易得多,楊堅采取了“三步走”政策。

首先是減輕刑罰和徭役,讓那些依附士族的百姓不用擔心獨立後的生活處境,有效削弱了門閥的經濟基礎;

第二是大索貌閱和析戶,說白了就是查戶口,讓那些隐藏在豪門大族旗下的盲流們無所遁形,将人口收歸國有;

第三就是推行輸籍法,簡單點說就是查個人所得稅,門閥政治年代,許多百姓成了門閥圈養的的黑戶,不納稅不徭役,通過輸籍法将他們清點出來,減少國家稅賦損失。

政治經濟改革自然少不了軍事上的支援,開皇九年,隋文帝下诏:人間甲丈,悉皆除毀。開皇十五年又下令: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坐之。關中緣邊,不在其例。這些政策雖然有防範農民造反的意思,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那些坐擁私人武裝的門閥。他們縱然心有不甘,也無力抗拒大一統的新王朝,隻能乖乖繳械。

在隋朝多重政策的打壓之下,門閥政治逐漸沒落。

中國版本的種姓特權制度,綿延四百年,最終被他三招瓦解!

日慕點評:

門閥政治是中國特殊曆史時期的特殊産物,就制度本身來說,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在實施過程中,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逐漸變形,最終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這點在南朝政治中展現的最為明顯,北朝受制于少數民族的政治發展水準,早期受門閥政治影響較小,北魏南遷漢化後開始有意識的學習漢人政治文化,門閥政治借此逐漸蔓延開來,北周和北齊分立後,受武人政治的影響,北方的門閥勢力受到打擊,總體來說勢力較南朝小很多。

隋朝統一中國後,皇權擴大,舊有的權力格局面臨改觀,早就腐朽不堪的門閥政治在社會多重擠壓之下,逐漸走上瓦解,唐朝以後,科舉制度興起,選人用人變得中規中矩,門閥的政治基礎被打碎,徹底終結。

我是曆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