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嵬事變,楊貴妃為什麼必須得死?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範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安史亂起,對于唐朝朝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數,朝廷在面對叛亂引起的種種問題時,其決策及其施行的結果往往影響深遠。

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黎明,唐玄宗一行從禁苑西南面的延秋門離開,随行的有楊貴妃姐妹、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内侍高力士等,以及太子、親王。得知唐玄宗出逃消息,長安大亂,官民四出逃竄,左藏大盈庫起火,歹徒趁機劫掠财貨。

飲食成逃亡隊伍中最嚴重的問題,皇室成員食物不足,而禁軍的夥食更是無法保證提供。一路上幾天下來,顯示出這次行動的倉皇和無組織,人心惶惶的氣氛無所不在。

馬嵬事變,楊貴妃為什麼必須得死?

6月14日中午,唐玄宗一行到達馬嵬驿,之後就發生馬嵬事變。關于事變的經過《舊唐書》有記載:

次馬嵬驿,諸衛頓軍不進。龍武大将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阙,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蕩,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會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國忠告訴于驿門,衆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驿四合。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諸将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玄禮等見上請罪,命釋之。

而《資治通鑒》卷218肅宗至德元年六月條下有:

丙申 (14日) ,至馬嵬驿,将士饑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馀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内,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于驿門外,并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南韓、秦國夫人。禦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衆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腦血流地。衆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軍士圍驿,上聞喧嘩,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屦出驿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谔前言曰:“今衆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将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将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缢殺之。輿屍置驿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胄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谕軍士。玄禮等呼萬歲,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為行計。

綜合上述史料來看,關于馬嵬事變的經過,以《通鑒》的記載最為詳盡合理。

馬嵬事變,楊貴妃為什麼必須得死?

玄宗到達馬嵬驿大約是在十四日中午,剛剛到達的楊氏父子6人向皇帝問安。其時,憤怒的禁軍已經圍在驿門附近。楊、魏父子在驿門不遠處遇見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馬抱怨缺少食物。此時禁軍中有人喊出楊和吐蕃人謀反的話,便如導火索引發了禁軍的兵變。楊國忠在奔入馬嵬驿西門之後被殺,同時被殺的還有楊氏族人和魏氏父子。仍在驿中的左相韋見素聞亂而出,也被打傷,但是為人阻止,退入驿中。此時玄宗仍不知發生何事,禁軍則将馬嵬驿圍了起來。

玄宗知道楊國忠被禁軍所殺之後,身邊隻有高力士和韋氏父子,其中韋見素重傷。在玄宗便服出驿門慰勞了禁軍之後,禁軍仍然不散,之後由陳玄禮代衆發言,要求賜死貴妃。起初玄宗拒絕并退入驿内,轉由高力士代表玄宗和陳玄禮談判具體事宜。在韋谔的極力勸說和高力士的斡旋下,玄宗最終妥協,下令賜死貴妃,經由陳玄禮驗看之後,曉谕四軍,馬嵬事變結束。

馬嵬事變,楊貴妃為什麼必須得死?

這場事變的雙方是禁軍和玄宗。禁軍嘩變的目标很明确:殺楊國忠;理由是楊國忠謀反。圍驿的目标也很明确:殺貴妃;理由是楊國忠被殺之後,貴妃繼續留在玄宗身邊會令禁軍擔心将來的報複。雙方出場的,一方是左龍武大将軍陳玄禮,另一方是皇帝和高力士。這樣的雙方自然是不對等的,但是由于陳玄禮的身後是保障玄宗逃亡途中安全的唯一力量,是以這次事變是以皇帝一方讓步而告結束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