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標頭晉韻:“筱桂桃”楊丹卿與黃河影劇院

一、成長過程

筱桂桃(1917-1968)原名楊生秀,小名全蘭,後改名楊丹卿。系河北省宣化市人。父親是個縫紉工,靠其收入維持全家生活。不幸幼年喪父,母女生活日趨艱難。全蘭天資聰敏,頗有才華,勤奮好學,喜愛戲劇,當即經人介紹,拜在正牌樓南路西"興華茶園"演出的長勝班名角李子健(奪磬)名下為徒。當時全蘭年僅十二歲,與她同時學戲的有吉鳳貞、筱金梅和筱金枝等姐妹。随李學藝三年,專工刀馬旦。由于嚴師教導,本人又能刻苦鑽研,不僅功底紮實,唱念做也頗動人。子健一度隐居北京,全蘭又到太原拜筱吉仙(張寶魁)為師,進而更加開闊了視野,虛心學習,博采衆長,同時改刀馬為青衣。由于全蘭接受能力強,并嚴格要求自己,十七歲時即名噪晉中,成為當時的菊壇新秀。

二、觀摩深造

一九三三年,首次随丁果仙赴京津演出。還有名角毛毛旦(王雲山)、三兒生(孟珍卿)、蓋天紅(李景雲)、太谷十二紅、子都生(楊登科)、富豔亭(張美琴)、富豔芳、丁巧雲、程玉英、晉陽紅、冀美蓮、玉音黑、九歲紅(任瑞梅)、筱桂林(孫文升)、十四紅、金景奎、彥章黑、南定應等共八十餘人。先後在天津勸業場天華景戲園及北京前門外大栅欄廣德樓戲園演出,曆時半年之久;蒙三晉鄉親各大商店(錢莊、票号、布行、貨棧)輪流包座捧場,曾在京津紅極一時。同時與平劇名角互相觀摩,均皆受益很深。全蘭成材心切,經過此番鍛練,又學習了平劇許多優點,彌補了自己的不足,技藝更加充實。合同期滿後,全團滿載盛譽而歸。這次演出陣容齊整,集晉中之精萃,可謂珠聯璧合,大大扭轉了平劇界過去對晉劇藝術的不正确看法。

三、應邀堂會

一九三五年,西北劇社建成開鑼時,由晉劇名淨張玉玺(獅子黑)從太原邀來筱桂桃、九歲紅、劉明山(五月鮮)、劉寶山(十二紅)、劉玉山(六月鮮)、筱桂林等及張家口的張慶雲(小獅子黑)、高玉春(武生),郝盛奎(文武小生),晉北請來王玉山(水上漂)、花女子(李桂林)等,群星雲集,各有所長,大顯身手。筱桂桃的《明公斷》、九歲紅的《大報仇》、劉明山的《二堂獻杯》、劉寶山的《獻地圖》、劉玉山的《陰魂陣》、王玉山的《紅娘》、花女子的《九件衣》、張玉玺與張慶雲的《匕首劍》、高玉春的《黃鶴樓》、筱桂林的《折桂斧》、郝盛奎的《賣水》,技藝之高均至佳境,觀衆贊不絕口。尤以桂桃的《秦香蓮》唱腔韻味新穎,表情真實,首次來包露演即給觀衆留下極好印象,博得好評。

一九三七年夏,原晉興錢莊經理劉仁山與糧商高超英(号鳴飛)等承領了閻錫山的資本,在標頭東河區和平路南端路西原郵政局大院内創辦起"合記貿易商行"。開業時為了大造聲勢,以廣招徕,特從太原邀請晉劇名角在院内搭台演唱,這次也是筱桂桃、九歲紅、彥章黑、懿蓮春、蓋天紅、牛桂英、說書紅(高文翰)、筱桂林、劉俊英、高秀英等六十餘人來包演出。整個戲班下榻原綏遠西飯店(即今勝利路勝利餐廳後院);筱桂桃母女住通和店巷一号院内正房。七天堂會轟動全城,前後兩門水洩不通,人山人海,熱鬧空前。從此筱桂桃的名聲與威望更大了。堂會完畢,即轉入西北劇社及東前街慶樂茶園演出。日寇侵占標頭後,她繼續留包演出很長一段時間,才轉道張家口。

四、技藝精湛

筱桂桃精湛的技藝,是與李子建及張寶魁的精心培育、嚴格教導分不開的。短短幾年内即上戲頗多,四十年代就紅遍晉中、京津、張垣、綏包等地。她的拿手戲有《花木蘭》、《九件衣》、《殺宮》、《打金枝》、《鐵弓緣》、《佛手桔》、《對金瓶》、《血手印》、《清風亭》、《百花點将》、《算糧、》《明公斷》、《蘆花》、《汾河灣》、《六月雪》等。其中有側重于唱工的折子戲,也有以身段、技巧取勝的刀馬旦武功戲。不論什麼戲都有其獨到之處。如演《百花點将》時,身背靠旗雉尾,外披鶴氅,内紮緊靠,腰佩寶劍,在點将挂帥時,身段優美,雉尾搖動自然,雙肩一抖,靠旗唰唰作響,台步穩健輕巧,表現出一個活脫脫的女英雄威武形象。她不僅念白清晰有力,而且動作十分逼真。與其師李子健、張寶魁作戲似,真可謂名師出高徒。在表演青衣戲如《算糧》中飾王寶钏、《明公斷》中飾秦香蓮、《打金枝》中飾沈後,扮相俊俏秀麗,唱腔起承轉合,委婉動聽,念白清晰,動作格外大方,表情細膩入微。尤其是水袖功底,把學習平劇舞蹈動作,運用到晉劇中來。如在《打金枝》、《秦香蓮》等唱功戲中,能按照劇情運用水袖,既美化了舞台身段,又增加了戲劇效果。一招一式,無不恰到好處,确實技藝出衆,非他人可比拟,為晉劇旦角所仰慕模仿。她的刻苦用功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另外,她最大特點,是沒有梨園舊習,内行外行都能團結,堅持尊師愛徒,從不以自己的技藝高而驕傲。如去京津演出時,每逢閑暇即組織同夥與當地票友(晉劇愛好者),共同清唱聯歡,借以交流技藝,采别人之長,補自己不足。北京前外打磨廠大德通銀号是她經常活動的場所,因之,鄉親們都異口同聲的稱贊她平易近人,多願與她交往。

五、善于應世

日僞時期,筱桂桃大多居住標頭。當時文藝界正處于厄運時期。軍警憲特整天你來我往到處亂竄,稍有待慢,晚間即成群結夥,不是前台起哄,便是背景尋釁鬧事,使藝人們時刻提心吊膽,不得安甯。但桂桃善于應付這種可怕的局面,不論是大官小卒,來家裡去背景,都是接待有方,應付自如,不敢掉以輕心,因之幾年來未出任何問題。不僅台上台下無人設定障礙,有時凡提到桂桃名下,還能起點維護作用。在那種恐怖環境中,能安全地度過來,實在是極不容易。這充分說明桂桃不僅多才多藝,而且為人機警,能應付各種環境。

六、發奮創業

一九四六年,她從外地演出歸來,已與山西木材行商姜仲仁在太原結婚。在原晉興錢莊協理張雨田(山西榆次人)的幫助下,購置了座落在標頭東河區通順街七号大院一所,計房十八間,作價壹千陸百伍拾元,過約手續辦完後,即委托院鄰賈富代管。不久,筱桂桃鑒于標頭人口逐漸增多,劇場缺少,不能滿足人民文娛生活的需要,即計劃在標頭創辦點事業,打算長期在標頭定居。決定集資市布壹百匹,在七号大院地基上,由姜仲仁與逯道生着手籌建能容八百座席的簡易劇場。以廉價購買材料。資金來源是集股合資,每匹布作一股。不料剛立起屋架,就被一場暴風刮倒,由于工料損失奇重,不得不再重新号召集股,經研究又集股壹百匹,總計貳百匹。筱桂桃集陸拾匹、張雨田集陸拾匹、張羽集貳拾匹、郝仲章、王定國、張仁俊各拾匹、其餘小股共叁拾匹。股募齊後,尚不敷用,又采取借貸辦法彌補不足。因之,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就邀請呼市晉劇團康翠玲來包演出,邊演邊修。由于康的号召力大,而且陣容整齊,場内座無空席,劇場門口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業務之好,出乎意料,僅半年光景就将貸款還清,退出小股,除留個别股東外,百分之七十五的資金都屬姜仲仁與筱桂桃所有。

一九五五年,筱桂桃接受了張家口市晉劇團劉玉蟬(劉明山女兒)的邀請演出于張家口。離包時,即委托逯道生全權代為經營黃河影劇院。該院于一九五六年公私合營時并歸市文化局劇場經理部管理,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一九六二年,經文化局準許進行了翻修擴建。同年,姜仲仁與筱桂桃主動向張家口市文化局提出,放棄標頭劇場的定息,全部獻給政府。在張市文藝界中起了示範作用,影響很大。

七、嚴師慈母

一九五七年五月,張家口市晉劇團赴北京分别在吉祥戲園與廣德樓演出。參加演出的著名演員有筱桂桃、王桂蘭、金鈴黑(郭壽山)、劉寶山、劉玉蟬、吉鳳貞、南定應、宗桂枝、郭英、張勝林、筱桂林等,全團八十餘人,深受首都文藝界及鄉親們歡迎。演出三月有餘,平劇界名角往觀者亦很多,互相觀摩、交流技藝,大大地促進和鼓舞了桂桃鑽研藝術的信心。

她在一生藝術實踐中,尊重傳統,勇于創新,始終遵循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受到黨和人民的器重,被選為河北省及張家口政協委員。一九六二年調河北省藝校任副校長。任教之後,特别重視與關心戲曲事業接班人的培養。她親自執教,決心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藝術傳給下一代。她對教學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仿照嚴師多年教導,因材施教,重點培養,并經常教導學生要講究台風,崇尚戲德,她處處舍己為藝,愛徒如子,在她的帶動下,全校師生親密無間,就是老年教師對她也很尊重,藝校學生都稱她為"嚴師慈母"。

八、慘遭迫害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她身受極"左"路線迫害甚深,被扣上文藝界"黑權威"與"大戲霸"等等莫須有的罪名,連續進行殘酷批鬥,關進"牛棚",離開了教學工作,長期與學校師生隔絕,不能共同商讨藝術工作,這是她最痛心的事情!由于長期關押,倍受摧殘,積怨成疾,後來卧病在床,運動期間含冤死去。終年五十一歲。一代藝人,正值發揮才華之際,卻與世長辭,實屬可惜!

附記:楊丹卿于一九三三年首次赴京出演時,筆者和她在北京大德通結識。特别她後來留居標頭多年,常有接觸,是以情況略知一二。作此簡介,望請知情者給予指正、補充,以期更詳實地總結楊丹卿的一生。

資料來源:《標頭市文藝志史資料彙編(第1輯)》1985年8月,作者:王紹青,原标題《筱桂桃戲劇生涯四十年》。黃翔(陰山小蟲)整理于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