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周
活
動
關注“大家小書”并轉發本條推文到朋友圈,截圖發給背景。小編将從中選出5位幸運讀者,贈送《漢字知識》1本,1月2日(周日)公布中獎名單。

“大家小書”叢書再添新成員:郭錫良先生的《漢字知識》新近修訂再版。
這是一個緣分的再續:它本是由郭錫良先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北大三次講授漢字常識的講稿整理而成,經王力先生審定,被收入吳晗策劃的“國文小叢書”。該叢書先有陸宗達《訓诂淺談》、王力《漢語淺談》等。但王力先生對自己弟子的這本書評價說:“内容講得很全面,也比較深入,不是淺談,書名宜改為‘漢字知識’。”該著出版于1981年,首印67000冊。
2002年,北京出版社檢點舊家底,基于“國文小叢書”等,又策劃了“大家小書”。自然,《漢字知識》的再版被提出來,它是名副其實的“大家小書”,是一位古漢語研究大家心懷知識普及的熱情,寫給大家的書。2015年,筆者聯系郭錫良先生,他表示這本書還需要新的修訂。中間風聞另有出版社拟再版該著。北京出版社幸有呂克農學長,作為1980級北大漢語班學生,以師生之誼打動郭先生,2016年10月郭先生決定這本書交由北京出版社再版。最後,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專業)邵永海教授幫助完成了《漢字知識》修訂後的全部錄入,并搜集其中圖檔和文字标本,費了很多功夫。
2020年9月6日,邵永海老師問我,《漢字知識》能否早點印出來,在“慶賀郭錫良先生九十華誕學術座談會”上,郭先生拟簽名送給參會的40餘位朋友和弟子們。一位九十歲的老人要為這麼多學生題款送書,我吃驚且感動。7日我拿到了《漢字知識》的印前樣書,卻發現本書仍然有待改善的瑕疵,需要部分改頁重印。得到印廠保證9月18日樣書送達北大古代漢語教研室的承諾後,我趕緊回邵老師:題款簽字的時間肯定來不及了,隻能在19日借來郭先生印章做50本钤印本志念了。
“慶賀郭錫良先生九十華誕學術座談會”上,郭先生給每一位嘉賓和學生送了這本餘溫尚存的小冊子,他說:“我自己也是剛剛看到新版的《漢字知識》。”并提醒說,一定不要落下因為疫情等原因滞留外地和海外的那些弟子們。郭先生向以剛嚴著稱,而送書諸多細節流露出他舐犢情深的一面。
上世紀90年代初筆者在北大讀書的時候,漢語班的古漢語教材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四冊;非漢語專業的教材則是郭錫良、唐作藩、何九盈、蔣紹愚、田瑞娟編,王力、林焘校訂的《古代漢語》三冊。我作為文學班學生學習的正是郭先生的三冊本,是以第一次知道郭先生的名字,但他已經不給大學生上課了,是以于我們,郭先生像一個傳說。後來在北京出版社的樣書架上我竟瞥到了三冊本的《古代漢語》,這才發現該著最初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蒙郭先生之介,這可以算作我和北京出版社的一個前緣了。
出版《漢字知識》,于責編的确是一個自我挑戰。從最後定稿到印刷總共用時大概兩個月。畢竟我是文字學的外行,編輯這本書需要重新學習。非常幸運,這本書在錄入時已經邵永海教授多次核校,郭錫良先生也逐字校閱了兩次。是以,郭先生九十華誕學術座談會上,有老師問我,郭先生屬于好打交道的作者,還是不好打交道的作者,我決然回答:“屬于好打交道的作者,因為現在字斟句酌,特别有語言追求的作者不是很多。像《漢字知識》這樣特别齊清定的稿件是很難的。”
真正的挑戰,不僅僅是時間,更重要的是如何避開質檢的雷區。幸有文獻專業出身的學妹可以一起做責編,她來負責統籌流程,也比我更懂校對和質檢的新規矩。《漢字知識》這本書,分析對象是繁體字,是以難免繁簡夾雜,你無法想象如果被《現代漢語詞典》完全規範化以後漢字演變的規律還能被清晰地表述。這讓我想起自己國小老師用方言教我們“國”字(我們當地方言讀作guī),老師朗朗地說:“guó,guó,中guī的guó。”例如書中說:“來(來),本是麳麥的來,假借為來往的來。”若把字型都簡化了,确是合乎質檢标準了,但你能清楚“來”和“麥”之間的關系嗎?
在今天的圖書質檢中,很多似是而非者把《現代漢語詞典》聖經化,不懂得漢字基本知識,不懂得漢語詞語的基本構成規律,不懂得一些字詞之間細微的差異,不懂得一個字詞的引申脈絡就妄加是非評判,這能不嚴重傷害漢語的靈活性嗎?是以筆者堅持認為,語言文字作為一種交流,隻要傳播者把意思不發生歧義地傳達給閱聽人就算完成任務了。我們沒有必要把作者的“的地得”、連詞、語氣詞和主謂定狀補給補充完整了。學術關鍵詞的正确與否,意思的清晰傳達與否,更為重要。我們有必要較真“第一章的全部”“全部的第一章”孰對孰錯嗎?統一不統一問題、異體字問題果真那麼重要?質檢,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圖書的品質,而不是規範掉漢語語言的豐富性和創造性。
《漢字知識》的重要,因為它商榷着圖書品質标準的認定。我當然無法保證自己對于《漢字知識》中所有簡繁體和标點符号的使用都是正确無誤的,但我希望這本書的内容能成為一種常識,讓它成為文字工作者的必要學養。
《漢字知識》對書法篆刻也十分重要。我們的諸多書法作品誤入歧途,繁簡的錯用自然是一個問題,居然有号稱名家者将那些形聲字臆想為象形文字。還有人的一些書法作品,追求狂怪,忽略了對漢字自身的尊重。
有人問,中國古代的諸多發明中,哪一項最為重要?其中一個首要的答案就是:漢字。漢字不僅僅是書寫工具,作為我們念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也同時是我們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部分。沒有一點漢字常識和古典目錄學底蘊,談什麼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