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朱元璋的嫡長孫,職位是大明皇帝,名正言順的那種,手裡有百萬大軍。
朱棣:朱元璋四子,朱允炆的叔叔,職位為燕王,駐紮北平,手裡隻有幾萬大軍。
朱棣沒當上皇帝,心裡難免失落,但總的來說,他對自己的生活還算知足的了。

朱棣
本來這二人,一南一北,各過各的日子,也挺好。
可是小朱皇帝,硬是耐不住性子,剛登上皇位就去招惹他的叔叔。這讓本來就有點不甘心的叔叔坐不住了。
一場大戰在他們之間拉開。朱棣造反了!
從軍事實力上看,朱棣再怎麼能幹,實力與中央大軍相比還是懸殊得很。朱允炆有爺爺留給自己的百萬大軍,而朱棣隻有區區幾萬人。
朱允炆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朱棣是造反者。這從道義上講,朱棣也不占上風啊。
然而曆史就是如此捉弄人。它偏偏要造就這看起來絕不合理的局面。最終結局是,朱允炆被朱棣打敗,丢失大明江山了。
本文就以建文帝朱允炆為中心,從如下四點來分析他是怎麼丢失大明江山的。
1.自身實力不夠
朱允炆能夠繼位純屬偶然,因為他的父親朱标突然過世,這才讓他有了繼位的機會。
朱允炆
當然了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加持下,一切都順風順水。但是他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不是按照接班人的标準來的。他深受大儒的影響,性格比較懦弱,是以跟那些鎮守邊關的叔叔相比還是缺少威望的。
重點是,他剛剛上位,在權力跟地位還沒有穩固的情況下,就考慮到削藩,這太操之過急了。
原本削藩是為了穩固自身地位的,可他必須先要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啊。在朝廷内他隻得到了文臣的擁護,并沒有得到沙場武将們的擁護,是以說他還是太嫩,太急躁了。
更何況削藩也不能像朱允炆那樣個削法,若是推行漢朝的推恩令,這會讓藩王有苦也說不出的。或者他可以采用更高明更隐蔽的手段,來化解這種緊張關系的,畢竟他上位的時候,爺爺朱元璋什麼都給他打點好了,他有充足的時間啊。
是以說朱允炆自以為懂曆史,懂治國,但現實告訴他,他還太嫩了!
2.改變祖制,所用非人
朱元璋時代主要以武将為主,比如魏國公徐達、湯和為等等,而朱允炆改變了祖制。
朱元璋
建文帝重用的則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文臣。當然了改變祖制無可厚非,但不能夠這麼急切,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建文剛剛繼位,他就急切地顯示自己要跟爺爺“洪武”不一樣,年号為“建文”足見其心。
他一上台就改變爺爺朱元璋的政策,無疑得罪了既得利益者。文臣普遍的紙上談兵,沒有軍事才能,更加沒有那種運籌帷幄的能力,比如齊泰等人更多的是書生意氣。
建文帝身邊以文臣居多
至少在對抗朱棣這件事上,這些文臣的作用有限。
3.缺乏将才
太祖皇帝的大肆清洗導緻建文朝能征慣戰的武将極缺。
而作為造反的一方朱棣,他本身就是一個軍事奇才,手下有朱能、張玉、朱高煦等人。這些人常年跟随朱棣對抗北元,尤其是燕趙之地的人大多為慷慨悲歌之士。
朱允炆的朝廷唯一能夠倚重的就是耿炳文。在太祖朝時耿炳文根本排不上号,無法跟徐達、湯和、常遇春、傅友德、藍玉等人相比。這些将才或者病死,或者被太祖清洗,最終導緻朝廷在軍事實力不如燕軍。
武将的缺乏也是建文帝失敗的重要原因
朱允炆的朝廷士兵雖不少,但是真正指揮作戰的武将沒有幾個,無法壓制住朱棣。
4.婦人之仁
朱允炆最緻命的問題在于,他根本就沒有打算要朱棣的命。
朱允炆想得很簡單,他隻想保證自己的皇權不受威脅,并沒打算要叔叔朱棣的命。
在對陣朱棣時,朱允炆給前線的将士們下旨千萬不要傷害叔叔。将士們接到這樣一個巨大的任務,既要平叛,又要不傷害朱棣,這太難了!
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是根本原因
可問題是,這讓朱棣變得肆無忌憚起來。朱棣可不會被朱允炆的溫情感動。在戰場上,在帝王家,論感情就輸了。朱棣果斷得很,就沒打算給朱允炆留活路。
是以朱允炆的婦人之仁,給了朱棣可乘之機。
當然朱棣的獲勝也有一絲運氣的成分,但建文帝的不成熟,朝廷的一些失敗政策是根本原因。等他醒悟過來時已經來不及了,一切都太遲了。
靖難之役,以一場大火宣告朱允炆的失敗。而他本人,也在那場大火中消失了,時至如今,他的下落仍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