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aymo 吉利牽手,聯合打造的 Robotaxi 将投入商業營運

Waymo 吉利牽手,聯合打造的 Robotaxi 将投入商業營運

今天,Waymo 與吉利宣布合作。一個是全球自動駕駛行業的領軍者,一個是國内自主汽車品牌領頭雁。

具體來說,吉利旗下的高端智能電動品牌極氪将為 Waymo 的無人駕駛車隊提供專屬車輛,并将于美國投入商業化營運,但尚未對外公布具體時間表。

此前,全球範圍内與 Waymo 有過合作的車企并不算少,但本次與吉利的合作特殊之處在于,這是 Waymo 官宣的首款為完全無人駕駛而打造的車型。

為完全無人駕駛而生

通常來說,自動駕駛玩家與車企的合作整體主要可以分為後裝和前裝兩大形式。

前幾年,後裝更為主流也更符合行業的發展現狀,即自動駕駛玩家向車企采購一批車輛,然後對這批車型進行改造、加裝,使其初步具備自動駕駛的功能。

但從長遠考慮出發,後裝方案擁有太多限制,現已慢慢淡出市場。比如玩家們需要根據購買的不同車型的條件去不斷調整其自動駕駛系統套件的配置以及安裝方式,如果套件與本車無法配度好,還會影響整體的自動駕駛效果。

相比之下,前裝量産方式則可以根據自動駕駛的需求進行設計,在安全性以及個性化出行方面做得更加極緻,也更符合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的終極形态。

官方資料顯示,差別于傳統車型聚焦駕駛者的設計思路,此次雙方攜手,旨在深紮無人駕駛應用場景,打造專屬 Robotaxi 出行服務的産品,更注重乘客的偏好,包括乘車體驗的舒适性與便利性。

Waymo 吉利牽手,聯合打造的 Robotaxi 将投入商業營運

在外觀上,該車型具有離地間隙低、地闆造型平整等特點,同時取消了B柱設計,能夠為乘坐者營造充裕的頭部和腿部空間,帶來更便利的上下車體驗。與此同時,該車型采用更加靈活的座艙設計,可支援有駕控機構和無駕控機構兩種方案,以及多種座椅布局。

據了解,該車型由極氪歐洲創新中心(CEVT)設計與研發,誕生于極氪為未來智能出行打造的專屬架構——浩瀚-M(SEA-M)架構。

根據規劃,該車型傳遞後将搭載 Waymo 旗下的 Waymo Driver 無人駕駛解決方案。

搶占商業落地的高峰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與吉利合作打造的車型将成為 Waymo 搶占商業落地高峰的關鍵一環。

從行業的現狀來看,玩家們已經進入了無人化商業落地的探索階段。如何将技術轉化為商品進而實作盈利,或許需要先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營運。現今的自動駕駛并不是簡單的産品傳遞,而是集産品、服務于一體的整體方案,如果玩家不具備營運能力,自動駕駛很難真正發揮出服務乘客的價值。此外,規模化營運也能降低成本。

二是成本。任何一家企業的直接利潤來源,簡單地了解就是收入減去成本。但對于自動駕駛公司來說,一方面,整車配備軟硬體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前期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巨大。

三是安全性。盡管現階段的自動駕駛可能無法實作零事故,但理論上講,自動駕駛要比人類駕駛更安全。隻有技術足夠安全,人們才更願意擁抱這項新科技。

對于 Waymo 來說,其在自動駕駛領域已深耕 10 年,公開營運了數年,經驗和資源自然不用再贅述。

相比之下,成本和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而與車企進行更深度專屬車型打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比如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包括備援設計)增強系統的穩定性;通過産線以流水化的形式進行生産進而實作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同時也保障了車輛品質的統一性等。

中國自主品牌崛起

事實上,在吉利之前,Waymo 已經與 FCA、沃爾沃等企業有過不同程度的戰略合作。但不同的是,在衆多的選擇中,Waymo 将其完全無人駕駛落地的載體交由吉利(極氪)打造,盡管極氪品牌的誕生并不長。

有意思的是,今年 9 月,自動駕駛領域的另一位明星玩家也曾宣布與中國自主品牌合作,共建 Robotaxi 車隊。

當時,Mobileye 在德國釋出了一台六座自動駕駛(L4)電動汽車,并宣布将于 2022 年開始在特拉維夫和慕尼黑展開 Robotaxi 商業營運,而蔚來 ES8(可以了解為特别定制版)會作為投入使用的重要車型。

出于法律法規的原因,Mobileye 早期隻能在慕尼黑公開道路上進行載人測試。不過,一旦獲得監管部門準許,車隊将從測試轉向商業營運。與此同時,Mobileye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 Robotaxi 營運活動也會有序展開。

基于本次合作,Mobileye 會在未來十年逐漸将 Robotaxi 服務推廣至整個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

在以往認知中,Mobileye 是 ADAS 領域的先行者,在 L2 的道路上走得穩健而紮實,如今進軍 L4 領域無疑有着戰略層面的重要性。但同樣,落地合作夥伴選擇了中國車企。

無論是 Waymo 與吉利,還是Mobileye 與蔚來,這些合作都也在很大程度了證明,中國自主汽車品牌正在獲得來自全球的認可。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