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現代社會,人們經常會陷入一種焦慮的情緒之中,比如“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學曆焦慮”等等。

焦慮也成為現代人們常見的精神狀态,為什麼人們會陷入焦慮呢?心理學專家認為導緻現代人焦慮的原因就是炫耀的過程,他們認為層次高的人從來不會炫耀三件事,而一些愚蠢的人才會到處炫耀。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自戀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自戀型人格,是由人類自身的優越感産生的這種人格類型。

自戀在2015年由美國哈佛教授克雷格馬爾金(Craig Malkin)提出的,他認為自戀是一種特質,普遍存在于每個人的心理。

人們會因為内心的自戀将自己作為世界上最特别的存在,這也是全世界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擁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們會在人群中展現出自己優越之處,因為自己本身有着一些異于常人的特質,他們甚至不需要向别人炫耀就能展現出來。

他們的優越是外露的,不用與他們比較或者襯托。但是有的人内心需要通過别人的贊揚獲得優越感,讓自己在群體活動中顯得與衆不同。

這些人與普通人一樣,甚至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是這些人會将自己的不足掩飾起來。希望通過塑造或者包裝,在他人眼裡成為一個優越的人。

他們隻是通過包裝和掩飾缺點等方式,但是本身并沒有變成自己理想中的那種人,這樣的人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簡單的來講就是這些人其實就是普通人,本身沒有過于傑出,也沒有什麼優勢,但是這些人希望自己的能夠在他人心目形象高大,是以會通過一些方式包裝自己,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獨特之處。

而真正層次高的人,是不會去炫耀自己的優越之處的。而那些習慣炫耀、張揚的人的層次更低,他們是陷入了自戀的狀态。

在集體社交活動中,需要展示自己獲得更好的社交人脈,自己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例如在應聘工作的時候,可以自信大方展示自己的優勢和長處,讓面試官對自己有清晰的了解。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這樣的展示不會被認定為自戀和炫耀,而是正常地展示自我,為了讓面試官了解自己與工作的适配度做出的努力。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1.人脈關系

許多人秉承着朋友多了路好走的想法努力結交,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隻有自己足夠優秀,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

如果不分場合時間去炫耀關系,可能會導緻自己人際關系碰壁,随着人際關系帶來的利益也會消失。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這也是心理學中焦點效應在職場中的應用,即人們在職場中經常會高估自己受到的關注度,進而做出一系列錯誤的決定。

是以在自己不夠強大和優秀的時候,一定不要炫耀自己的人脈,因為這樣不恰當的炫耀會讓自己遭受巨大的損失,甚至将自己人際關系網絡毀掉。

2.地位

曾經有句老話“人怕出名豬怕壯”,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即使自己非常優秀,在群體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也不要将這些說出來,或者以炫耀的口吻到處說自己多麼重要。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因為在任何群體中,都不是一個人優秀就能完成所有的任務,每個優秀的團隊都需要上司者與全體人員一起合作才能完成。

3.優渥的生活條件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許多人擁有了大量的财富,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但是也導緻許多人因為虛榮不停地到處炫耀,這也是許多人無意識的行為。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炫耀自己的生活,在群體中獲得優越感。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炫耀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因為這些人之中很少能有人真心地為自己高興,大多數人還是懷着嫉妒的心理。

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對方這樣炫耀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就知道這樣的炫耀根本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甚至會引起對方的厭惡,導緻彼此關系變差,是以根本不用将自己優渥的生活宣揚出去,擷取所謂的優越感。

如果雙方之間層次差距比較大,會因為對方的一些條件産生羨慕或崇拜的感覺。如果在雙方水準差不多的情況下進行炫耀,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嫉妒。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炫耀這3樣“東西”,自以為很進階,其實很掉價

是以不要将自己擁有的人脈、地位和優渥的生活當成自己的炫耀的工具,這樣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還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利益損失。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