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電閃雷鳴,平緩的燒車河在暴雨中猛漲,而河岸上幾座高大的土堆已經岌岌可危。這可不是普通的土堆,土堆下可埋着東周時期的大型古墓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揭開封土,土層下卻層層摞疊着大型的石塊。
整座大墓似乎是由石頭組成的。三層積石的夾縫中還填充着大量精細的河沙。大墓四壁是摻雜米漿的石牆,石牆與棺椁間更是被人為地鋪滿了草席與粘泥。這些嚴密的措施共同組成了一組堅定的壁壘,組合着抵禦盜墓賊的觊觎與毒手。

在潮濕的泥土中,一抹耀眼的金色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黃金自古以來都是财富與身份的象征,這張小巧的金箔,曆經千錘百煉方能薄如蟬翼。然而剔除周圍的泥土後,考古人員遺憾地發現了盜墓賊的蹤迹!泥土中細碎的金箔越發多了起來,這也愈加證明墓主人身份的高貴。2000多年,後金箔上手工錘打的線條呈現在專家們眼前,這些線條刻畫了一隻鳳鳥翺翔的模樣。
鳥類的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學及裝飾中随處可見,也許這些鳳鳥金箔是墓主人祈求吉祥安康的寄托。
墓底的泥土中,全然是木頭腐朽後留下的灰痕,但金箔下怎麼會有木灰出現?随之而現的,是又一塊面積較大、儲存完好且輪廓清晰的金箔殘片。腐朽的木灰下顯露出一道圓弧與金箔緊密相連,木灰與金箔,看來是一對難兄難弟啊!
動物紋樣的金箔附着于器物之上,看似偶然,實則确是必然。
早在2019年洛陽,西漢大墓中便出土過8片造型奇特的金箔。
金箔刻畫是6隻動物以及兩個造型各異的人物。它們是一隻漢代漆奁的裝飾物。
然而2000多年過去了,性質穩定的黃金就終于在漫長的歲月中遺留了下來,而曾經華麗的漆木器物卻早已腐朽成灰。
雖說如今我們無言得見華美器物的真容,但是墓主人為了彰顯高貴身份鑲嵌其上的金箔,卻最終成為了無盡歲月中獨特的一抹亮色。
恐怕墓主人萬萬想不到,他精心設計的墓葬繼續加快随葬品腐朽的元兇!
墓葬中錯落的巨石産生了不少縫隙,工匠雖以細沙填充其間,但卻仍然無法改變其滲水的現狀。每逢雨季,雨水穿過泥層與細沙滲入墓中,并最終導緻并加速了器物的腐朽。
想當年墓主人可是一心想保留自己珍愛的财物。卻沒曾想弄巧成拙,反讓他們過早地朽爛。
而他精心設計的防盜系統,最終也未能抵擋盜墓賊那顆貪婪的心。
令人奇怪的是,費盡心思穿過重重防盜層的盜墓賊,他們的盜竊行為似乎頗為倉促。
難不成他們是因為驚擾了墓主人的安甯而受到了詛咒?
大墓的清理工作仍在繼續,一抹鮮亮的綠色在填土中分外惹眼。
這種鮮亮的片狀物是珍貴的綠松石,不可思議的是,珍貴的寶石幾乎是成堆出現的。
而它們極有可能也屬于髹漆器物上的裝飾物,看來墓主人是真的對髹漆器物情有獨鐘。
這件髹漆器物可謂是集合了當時社會最為頂尖的制作工藝,若是未遭破壞,肯定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盡管墓葬中仍殘留着部分毫不起眼的小型漆器,但也正是因為它們。墓主人的面目才逐漸變得清晰。
要知道2000餘年前漆器屬于貴族的專享,是其身份的象征。随後幾件僥幸而存的小玉器陸續出土,他們大多打磨光滑,平和溫潤。但令人遺憾的是,墓葬發掘直到結束,也未曾解開關于墓主人的身份疑雲。為了解開這個疑雲,專家們立即對周圍展開了發掘,很快54号與58号墓相繼浮出水面。這兩座墓同樣是積石積沙墓。可惜他們無一逃過盜墓賊的魔爪。此時墓葬群西側的53号墓附近,又發現了一處大型遺迹,這是一座車馬坑!車馬坑長約27米,寬約10米,如此巨大的車馬陪葬坑,可謂舉國罕見!
果不其然,坑中很快出現了大量灰白骨質的遺骸,數10根骨骼保持着相同的形狀。骨骼一端平鈍,一端尖銳,整齊地擠在一起,這是馬頭腐朽後遺留下的牙齒。
要知道在生産力低下的先秦時期,馬匹是極為珍貴的戰略資!
由此可見,53号墓的主人身份是有多麼的貴重!墓葬坑中出現的馬匹,代表着2000多年前制度森嚴的禮儀制度。
《逸禮.王度》中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
車馬坑中出土的4匹馬代表墓主人是位卿大夫級别的中層貴族。
可驚喜遠遠未曾結束,填土下一抹熟悉的綠色,暗示完整的馬骨即将出現。
然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馬的身軀并未曾浮出土面,莫非當年随墓主人入葬的僅有馬頭?
想想便讓人感到不寒而栗。随後坑中卻陸續又出土了9隻馬頭。
墓主人毫不吝惜地殺死13匹馬給自己殉葬,這在古代無異于是一種炫富的行為!
車馬坑是古代進階貴族有埋葬車馬的陪葬坑,既然戰馬已經出現,那戰車的出現還會遠嗎?然而萬衆期待的戰車最終毫無蹤迹,墓葬底部僅僅出現了些奇怪的條形痕迹。
這些痕迹形似樹根盤踞在坑底,早已與泥土融彙成一體。
根據推測這很可能是用來控制馬車的缰繩!
東周時期騎兵作戰尚未普及,戰鬥力最強的仍舊是戰車,它一旦沖入敵人陣地,就會給敵軍造成重大的傷亡。
而戰車的數量往往與一個國家的國力息息相關,既然是戰車,為何遲遲又未見現身?
莫非墓主人的下葬儀式本就特殊,這墓葬裡種種自相沖突的做法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53号墓室東北角的沙土中,專家們又發現了那抹常見的綠色,盡管它深埋巨石之下,但仍舊充滿了期待。令人遺憾的是,這件青銅戈上赫然有兩條深深的裂痕。不僅如此,戈早已經斷裂。這件銅戈是典型的春秋早期的武器,但是戈上并未篆刻任何有關墓主人身份的銘文字迹,看來,53号墓的主人不僅是位貴族,還是位骁勇善戰的将軍!
此時墓室裡的二平台上出現的可怕的一幕,一個碩大的盜洞懸在墓壁之上!
盜洞裡面中不僅有木質支架,還有已經使用過的礦泉水瓶以及各種現代盜墓工具。
很顯然,貪婪的賊人從來不止一批,他們的蹤迹跨越兩千年,依舊未曾停歇。好在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次幸運女神順利地光顧了這裡。
泥土中再度出現了那抹沁人心脾的綠色,這是一件銅矛。它體态細長,雙刃鋒利,擁有流暢的線條。讓人欣喜的是由于青銅的包裹,銅矛中的木頭并未朽爛,但木柄的斷裂卻十分離奇。這是東周時期特有的毀器葬的風俗,古人認為萬物有靈,隻有将兵器損壞,器物的靈魂才可以進入另一個世界。
人們毀壞銅戈的目的,也是為了讓逝者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使用這些武器,繼續延續逝者的戰鬥意志。
除去銅矛,大量箭簇的出現,更讓專家們震驚不已,這些看似相同的箭簇實則大有玄機!其中,雙翼簇狹窄短小。殺傷力較弱。而三棱箭簇因體型細長,殺傷力強,逐漸成為戰國後期主流性的遠端殺傷武器。久而久之,三棱簇風靡各國,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士卒們打仗時的标配。
在葉縣南部的一座山上,山脊上的土龍仍舊清晰可見。這些土龍是由零碎的石塊和泥土共同累積而成,這是一段古城牆。雖曆經千年風霜,但仍可以依稀辨識遺蹤。
土龍的内部是就地取材的巨大石塊,它們的曆史也很悠久,與燒車河大墓的年代幾乎相同。土龍跨越25個縣,綿延近500公裡,不僅是楚國南部的邊境線,也是中國最早意義上的長城。楚長城守衛的正是楚國與中原的必經之地,同時這裡也是中原列國南下的交通戰略咽喉要道之一。《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楚葉公邑,有長城,曰方城。"葉邑就是葉縣。然而作為軍事政治的葉邑卻形似孤城,獨自處在處長城的包圍圈外。
這也意味着一旦發生戰争,葉邑便是楚長城以外最直接的一道堅實防線!作為楚國的北疆重鎮,葉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回看53号墓的種種迹象,莫非,墓葬裡埋葬的是葉公沈諸梁?沈諸梁是葉邑首任執政長官,他是位軍事家、政治家。不僅如此,他還曾帶兵平定楚國内亂,也曾擔任過楚國宰相。而每一任分封到此的葉公,總是殚精竭慮,時刻提防着敵人的進攻。專家通過對墓葬形制,積石數量的研究,結合實際對53号墓做出合理的推測。
他們認為,53号墓主或許就是某一代分封于葉邑的葉公,雖然它的身份已經失考!盡管曆任葉公們所處的年代不同,但是他們面臨的對手卻始終如一!早在1986年,專家們就在葉縣附近的薛家村發現了一處春秋時期的古墓葬群。墓葬裡不僅出土了5件青銅鼎與6件青銅簋,更出土了精美鋒利的青銅劍!
1号墓主人手中更是緊握着一件精美的玉器,青白的玉被雕刻成雄鷹。而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應國國君!應國,是周王朝諸侯國之一。他肩負着駐守南疆,抵禦荊楚的使命。而應國國君正是葉公及楚國南方的衆多的對手之一。應國都城在東西南北四方城門外,還增加了一道城門,城門名為望楚。方向直指葉邑。
對于葉公而言,應國與漢陽流域的諸姬姓諸侯國,就是他将面臨的對手們!從春秋至戰國,楚國一共擊敗了60餘位姬姓諸侯國的進攻,并同時從這些諸侯國處掠奪了大片遼闊的土地。正是在與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的對抗過程中,楚國才最終變化成為了一個擁有巨大包含力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