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薦書 | 晉系文化考古探索的新進展——《晉文化分流的北系:東周趙國考古學文化》推介

西周至春秋的晉文化及其後續三晉文化,共同構成了周代晉系文化,是周代區域文化的中堅。作為三晉之一的趙國,在戰國時期占據着重要的曆史位置。從晉國到趙國、從晉文化到三晉文化,晉國的分裂及其文化變遷,一直是周代考古學領域裡的重大課題。最近出版的《晉文化分流的北系:東周趙國考古學文化》一書(以下簡稱《晉文化分流》),以趙國考古學文化為切入點和主體視角,系統闡述了晉文化因三家分晉而呈現南北分流的态勢。這一論點不僅是趙國考古學研究的新突破,同時也是晉文化探索的新進展,其主要内容歸納起來有以下三方面。

薦書 | 晉系文化考古探索的新進展——《晉文化分流的北系:東周趙國考古學文化》推介

作者:張渭蓮 段宏振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6月

01

三家分晉與晉文化的南北二分

這是趙國考古學文化溯源的結果,即:趙文化脫胎于晉文化,是戰國中期晉文化南北二分流的更新結果。《晉文化分流》的主體内容是趙國考古學文化,作者通過考古學和曆史學兩個方面來追溯趙文化的形成淵源及途徑。趙文化的内涵與結構剖析表明,周晉文化是其主要淵源,但自戰國中期開始,趙國文化逐漸脫離晉文化的窠臼,自身的獨特性愈來愈凸顯,反映在考古學元素上主要有:邯鄲城的新穎建築格局、趙氏王陵規制及趙式器物群等。三晉考古學文化細部比較顯示,戰國中期以後韓、魏二文化之間的差異,遠小于二者共同與趙文化之間的差別。 趙文化形成途徑的考古學軌迹,與晉及三晉的曆史程序互相印證。春秋末期晉國的國土與居民分化為三晉,但戰國中期之後的三晉在地理及政治方面卻是南北二分野:韓魏遷都中原腹地,二家緊鄰聚攏于伊洛河濟地帶,而趙國南下受阻于漳河地帶,轉而面向廣闊的北方,主體屬于北方之國;趙魏二家因争奪河内之地發生交惡,但韓魏二家總體平和且聯系密切。将趙國考古學文化的形成軌迹,放置于三晉曆史程序中觀察,其形成途徑更加清晰:晉國文化既沒有因三家分晉而作三份分解,也沒有長期延續保持其統一性而成為一支較整合的三晉文化,而是在戰國中期分流為南北二系:北系趙國文化,南系韓魏文化。簡言之,三家分晉而晉文化卻南北二分。這一結論是關于三晉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定位,對于晉系考古學文化探索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開拓意義。

02

三晉曆史程序中的趙文化演進軌迹

将趙國考古學文化的演進軌迹,放置于三晉曆史程序中去觀察和比較,是《晉文化分流》一個比較突出的創新。在趙國考古學文化分期編年的基礎上,結合趙國曆史程序的關鍵節點,建立起趙國考古與曆史的綜合年表,進而在趙國曆史程序之中複原與把握趙文化的演進軌迹。趙文化的演進軌迹包括縱橫兩個層面,均與三晉的曆史程序息息相關。縱向方面,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的趙文化屬于晉文化的延續,三晉文化尚保持着宏觀的一緻性。自戰國中期開始,随着三晉陸續遷都中原,原來的晉文化體系逐漸分野為南北二系,趙文化在廣闊的北方漸趨形成自身的特色。橫向方面,趙文化的分布與趙國疆域變遷互相印證,趙國從經略晉陽、遷都中牟,及到定都邯鄲、謀取中山,最後辟地千裡至陰山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戰國晚期陰山南麓趙文化的繁盛,這是趙國經略北疆的考古學實證。另外,三晉之間的邊界互有交錯且變動頻繁,這一點在考古學上亦有相應的反映,例如上黨地區的考古遺存具有複雜的内涵與結構。總的來看,趙國考古學文化的分布态勢與趙國疆域的變遷大緻互相照應,但兩者并非完全重合一緻,其間存在着若幹伸縮變化區間。趙文化的演進軌迹與三晉曆史程序的互相印證探索,是晉系文化考古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拓展,也是周代列國考古及其疆域變遷對應研究的新嘗試。

03

趙國考古學文化的北系特性

趙國考古學文化是晉文化的延續和更新,屬于戰國時期晉系文化的北支。《晉文化分流》對趙文化的北系特征,作了詳細的闡釋,其主要内容有三點:其一,以邯鄲城為代表的都邑文化,與韓魏二家的都邑文化存在差别;其二,以陰山南麓為代表的趙國北疆文化,與韓魏二家的中原腹地文化差別明顯;其三,以随葬陶器鳥柱盤、鴨形尊、獸形盉等為代表的趙式器物,是趙文化的典型特色器物。趙文化的這些特點,是晉文化分野南北之後北系文化的更新内容,其與趙國主要面向北方發展的曆史背景緊密相關。換言之,晉文化的南北分野以及趙文化的北系特性,主要緣于趙國的北方經略,北疆文化是趙文化北系特性的核心内容。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變革,北破諸胡,拓展北疆。陰山南麓的趙國文化遺存,既是趙國經略北疆程序的軌迹,又是民族與文化融合的實證。趙北長城遺迹不僅是趙北疆的邊界,也是以農業為核心的華夏文明大幅度北延的界線。可以說,趙國的北疆開拓及民族融合無疑是戰國時代的重大事件,由此奠定了秦代以後中國北方曆史之大格局,這才是趙文化北系特性的集中精華所在。

綜上,《晉文化分流》一書聚焦晉系文化,特寫趙國曆史文化。整體置于晉國及三晉曆史程序和文化體系之中觀察和探索,以時間為脈,從西周至春秋再到戰國;以國别疆域範圍為經,從晉文化、三晉文化再到趙國文化;考古學和曆史學融合論述,全面系統複原了趙韓魏三家分晉之後,晉國分野為南北二系的曆史程序。主幹以趙國考古學文化為基礎,涵蓋發展源起、研究現狀、分期編年、文化内涵、疆域四至、城邑、墓葬及長城,着重基于文獻曆史架構下的考古學叙述,對晉系文化在戰國時期的變遷作了新的闡釋和解讀,可謂是東周考古學研究突破性的新收獲。

毋庸諱言,此書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關于趙國考古學文化的分期叙述有些簡略,插圖數量較少等等,但這些缺憾并不影響全書的總體内容。全書體例架構全面,章節劃厘清晰,内容豐富,考據詳實,建立和完善了趙國考古學文化研究的架構體系,開辟了區域考古學文化研究的新途徑,是地域文化研究的範本,也是研究晉系文化及趙國考古學文化的實用工具書。

作者:史炎炎

作者機關: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孟慶齡

複審 | 馮朝晖

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