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族融合的背後,孝文帝改革,其曆史文化内涵

在數千年的中國曆史文明中,我們能發現許多對于社會有巨大作用的變革,而以君主為首,作為改革帶頭人的卻是少數。

社會變革往往在百廢待興之際,給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北魏時期馮太後和孝文帝的改革,更是從民族融合方面促進了我國曆史的前進。

民族融合的背後,孝文帝改革,其曆史文化内涵

北魏政權是屬于鮮卑族的,鮮卑族崛起之後,将比較完善的漢民族封建政權推翻,開始譜寫自己的曆史,但是,在他們統一北方之後。

巨大的疆土上充斥的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沖突,北魏政權剛建立時,非常落後,漢族的封建制度加快了北魏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演變。

而從經濟方面來說,鮮卑族一直以放牧作為主要的經濟形式,而地域廣闊的北方土地,則擁有肥沃的土地資源,是以經濟急需向農業轉變。

民族融合的背後,孝文帝改革,其曆史文化内涵

并且用激進嚴苛的政策對待,長此以往,引起了漢人的反抗,北魏政權的不穩定,與其有巨大關系,在種種經濟、政治等的影響下,北魏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為了鞏固在中原的統治,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針對當時官吏A錢腐敗的現象,決定實行俸祿制度。

民族融合的背後,孝文帝改革,其曆史文化内涵

對後代我國的中央俸祿制度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并且制訂了嚴格的法律,對貪官實行懲罰,這樣,官俸自發和戰利品由官員定奪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北魏政權剛建立時,宗主督護制度由于地方自主權過高,對于中央有很大威脅,是以,改革之後,實行三長制度,由中央直接負責,與均田制香配合,使得地方基層政權不斷完善。

在經濟方面,為了緩解北魏剛開始時,流群眾多,田産等由一些貪官占據,為了緩解這種情況,穩定社會秩序,北魏開始實行均田制。

民族融合的背後,孝文帝改革,其曆史文化内涵

合理根據年齡和性别配置設定土地,并且根據盈利與否制定稅收。除此之外,北魏還進行新租調制,使得土地大量開墾,促進了農業生産的進步。

北魏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民族政權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差距使得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異,而文化方面的融合更是在思想等方面鞏固政權的必要手段。

是以,北魏孝文帝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儒學,儒家經典和儒家禮儀的廣泛傳播使得漢民族文化精髓被北魏吸收接納。

民族融合的背後,孝文帝改革,其曆史文化内涵

喪葬制度也逐漸漢化,将儒家文化融合進去,“禮”的運用,對社會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的作用。在官職上,北魏延續了漢代的九品中正制,便于管理和監督,北魏在政治文化方面充分漢化,對于維系統治具有重要作用。

風俗習慣的漢化也是北魏改革的一項重要内容,北魏制定政策,規定穿漢服、說漢話,并且将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姓。

如拓跋氏改為元氏等,門閥制度等也按照漢族制度來,并且在當時,政府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種種政策在緩和民族沖突,促進北魏發展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融合的背後,孝文帝改革,其曆史文化内涵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促進北魏封建化和經濟政治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并且對于我國的民族融合也大有益處,也顯示了孝文帝的過人之處。

但是,充分漢化使得鮮卑族的一些優秀文化流失,并且對于漢民族文化全盤吸收使得一些糟粕也融入進改革中去,有不利影響。總體來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政權的發展,但是沒有長期堅持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