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民族融合的背后,孝文帝改革,其历史文化内涵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明中,我们能发现许多对于社会有巨大作用的变革,而以君主为首,作为改革带头人的却是少数。

社会变革往往在百废待兴之际,给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北魏时期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更是从民族融合方面促进了我国历史的前进。

民族融合的背后,孝文帝改革,其历史文化内涵

北魏政权是属于鲜卑族的,鲜卑族崛起之后,将比较完善的汉民族封建政权推翻,开始谱写自己的历史,但是,在他们统一北方之后。

巨大的疆土上充斥的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北魏政权刚建立时,非常落后,汉族的封建制度加快了北魏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演变。

而从经济方面来说,鲜卑族一直以放牧作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而地域广阔的北方土地,则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因此经济急需向农业转变。

民族融合的背后,孝文帝改革,其历史文化内涵

并且用激进严苛的政策对待,长此以往,引起了汉人的反抗,北魏政权的不稳定,与其有巨大关系,在种种经济、政治等的影响下,北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为了巩固在中原的统治,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针对当时官吏贪污腐败的现象,决定实行俸禄制度。

民族融合的背后,孝文帝改革,其历史文化内涵

对后代我国的中央俸禄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制订了严格的法律,对贪官实行惩罚,这样,官俸自发和战利品由官员定夺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北魏政权刚建立时,宗主督护制度由于地方自主权过高,对于中央有很大威胁,因此,改革之后,实行三长制度,由中央直接负责,与均田制香配合,使得地方基层政权不断完善。

在经济方面,为了缓解北魏刚开始时,流民众多,田产等由一些贪官占据,为了缓解这种情况,稳定社会秩序,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

民族融合的背后,孝文帝改革,其历史文化内涵

合理根据年龄和性别分配土地,并且根据盈利与否制定税收。除此之外,北魏还进行新租调制,使得土地大量开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北魏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民族政权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差距使得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而文化方面的融合更是在思想等方面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

因此,北魏孝文帝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儒学,儒家经典和儒家礼仪的广泛传播使得汉民族文化精髓被北魏吸收接纳。

民族融合的背后,孝文帝改革,其历史文化内涵

丧葬制度也逐渐汉化,将儒家文化融合进去,“礼”的运用,对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的作用。在官职上,北魏延续了汉代的九品中正制,便于管理和监督,北魏在政治文化方面充分汉化,对于维系统治具有重要作用。

风俗习惯的汉化也是北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北魏制定政策,规定穿汉服、说汉话,并且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

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门阀制度等也按照汉族制度来,并且在当时,政府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种种政策在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北魏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融合的背后,孝文帝改革,其历史文化内涵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促进北魏封建化和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并且对于我国的民族融合也大有益处,也显示了孝文帝的过人之处。

但是,充分汉化使得鲜卑族的一些优秀文化流失,并且对于汉民族文化全盘吸收使得一些糟粕也融入进改革中去,有不利影响。总体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发展,但是没有长期坚持下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