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孝公開始,山東六國的名士不斷入秦為仕,其中衛鞅、張儀、範雎、蔡澤、呂不韋、李斯六位是學識與能力俱佳的學術型官員。衛鞅是法家學派巨子,張儀是縱橫家翹楚,範雎是縱橫家精英,蔡澤是計然派傳人,呂不韋是雜家代表,李斯是法家後學。六位丞相皆得高爵,其中衛鞅是封君,餘者皆為列侯,諸子百家唯衛鞅是君,其餘為子。

衛鞅跟後面五位丞相對比,可以得出衛鞅是施政水準最高的,同時也是最無私的丞相之結論。衛鞅入秦的初衷是施展一生所學,實作自己的政治抱負,将自己的施政理論付諸實踐。高官厚爵并非衛鞅的追求,為萬民立法,為萬世立制才是他的初心。後人評價商君領政風格是: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
張儀才華橫溢,但是他入秦效力的初心是為名為利。人生于世,一展所學,追求功成名就,是不可厚非的,隻是張儀為名利而來秦,顯然呂質沒有商君高。秦孝公死後,商君本可功成身退,但是秦國需要他死,于是他以死殉秦。秦惠文王死後,張儀跟秦武王不和,于是歸隐山林,實作了功成身退。
跟商君的大公無私相比,範雎格局就更小。我對評價範雎為:遠交近攻,睚眦必報。遠交近攻展現了範雎的曆史功勞,睚眦必報展現了範雎的性格特征。可以說商君執政二十多年,并沒有因個人喜好而升貶任命一位官吏,官員的升遷與貶除皆依法進行。範雎為了報鄭安平的救命之恩,為了報王稽的引薦之恩,将兩個能力不足的人推上高位,最終釀成大國,給秦國造成重大損失。
範雎當了秦相後,故意去羞辱曾經的主公須賈,還利用秦國的勢力逼死仇人魏國丞相魏齊。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鄭安平,原本隻是一介遊俠,範雎硬是推薦鄭安平當将軍。鄭安平率五萬秦軍支援邯鄲之戰的秦軍,結果鄭安平在戰場上反被趙軍團團圍住,情況危急之下,鄭安平帶領二萬人投降了趙國。鄭安平跟樊於期是秦國曆史上少有的叛國将軍。
王稽本是一名外交官,才能根本無法管理一郡之地,範雎為了報答王稽的引薦之恩,将王稽任命為河東郡守。魏無忌率五國聯軍反攻秦國時,河東郡守王稽不戰而降,意圖獻郡自肥!鄭安平、王稽叛國被處死,作為引薦人的範雎難逃其責,不過範雎并沒有自殺殉國,而是推薦蔡澤當丞相,他自己歸隐田園了。
蔡澤是燕國人,師傳計然派,所謂計然派可以了解成今天的經濟學。相傳越國大夫範蠡輔助越王完成滅吳大業後,就攜西施歸隐西湖,做起了生意業務,最終成為大商巨富。晚年範蠡将自己的經商心得寫成一書,名為《計然書》,修習範蠡之學的名士就自稱計然派。蔡澤經曆了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四朝,作為不大,呂不韋遠遠蓋過了他的名聲。
呂不韋是秦國四朝元老,秦昭襄王晚年至秦始皇親政期間的二十多年裡,全部是呂不韋在執政。呂不韋不僅僅是一位商人,他還是一位有理念的政治家,他專門重金聘請門客編寫治國大道《呂氏春秋》,意圖用這部書來影響嬴政,修正秦國的治國方略。呂不韋施政能力強,但是他私德有虧,也就是跟太後通奸,還推薦大陰人嫪毐淫亂後宮,釀成秦國内亂,制造了國際大醜聞。
李斯屬于晚節不保的丞相,他的晚節不保完全是他自取的,沒有人逼迫他。有人說商君也晚節不保,說他起兵反秦,事實上這隻是秦惠文王殺人有術,強加給商君的罪名。李斯作為帝國重臣,他沒有将國家未來放在第一位,而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李斯認為扶蘇即位後,蒙恬将取代他的位置,他不願意放權,是以他跟趙高合謀改了秦始皇的遺诏。
秦國的六位學者型丞相,商君的能力與品格是最高的。張儀、呂不韋次之,範雎、李斯再次之,蔡澤居末。蔡澤的品德比範雎、李斯高,但是能力功勞不及兩人;李斯的能力僅在商君之下,但是品格過低。用人以才,還是用人以德,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才德兼備無疑是最好的!縱觀曆史,秦孝公與商君的君臣組合可謂典範;劉備與諸葛亮的組合,顯然不及嬴鞅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