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 ◆ ◆ ◆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有學術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新刊上架

2021.12

封面

封底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封二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封三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目錄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圓桌

“躺平”:回應姿态、社會心态與生存樣态

汪行福

合成症候躺平現象分析

許紀霖

躺平 :代際沖突下的“後浪”文化

朱國華

從預防性抑制到現代性危機 :躺平的前身後世

王金林

自我解構的躺平主義

——“躺平正義論”批判

成伯清

前行即正義 :

關于“躺平”的反思

呂鶴穎

躺平 :加速社會青年代際的感性減速

陶東風

網絡熱詞研究元批判

——以“躺平”相關研讨為例

特稿

·重識中國與世界:元宇宙專題(三十四)·

王 峰

元宇宙是否造成了人文斷裂?

周志強

元宇宙、叙事革命與“某物”的創生

于京東

元宇宙:變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重構與挑戰

争鳴

·中國社會心态:動向與樣态(四)·

馬中紅

“躺平”:抵禦深度異化的另類姿勢

王钰文 王茂福

分型與邏輯:“躺平”何以發生

——基于默頓社會失範理論視角的分析

邱澤奇

勞動與尊嚴

——數字時代不躺平的邏輯前提

司 曉

區塊鍊數字資産物權論

張 麗 許多奇

限制處理權适用規則的解析與本土化重構

——兼與崔聰聰副教授商榷

社會

熊萬勝 劉 慧

社群折疊:打造熟人社群的夢想為何難以實作

嶽經綸 劉 洋

智語治理:場景變遷中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來自基層抗疫智語的經驗研究

孫 明

“制度語境”何以統合“國家與社會”

——以清代職役身分制度為例

人文

張 偉

媒介批評與當代文論體系的話語生産

——兼及“強制闡釋”媒介發生的可能性

吳 靜

從影像到數字:社會性别建構的“拟像”之困

郭 萍

超越與自由

——儒家超越觀念的自由人性意蘊

青年

唐 蕾

“十七年”文學生産研究的“向内轉”

——以“古典文學”為視角的文學内部研究

範依疇

恥辱罰取舍與現代中外法制的價值選擇

·2021年《探索與争鳴》總目錄·

Content

圓桌會議 |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繼“佛系”“内卷”之後,“躺平”成為網絡年度熱詞,并入選《咬文嚼字》新近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語”榜單。從“平卧”“休息”的本義,引申至一種表征高度競争下的中國青年消極心态的現象。“躺平”不妨看作是年輕人以自嘲來抵禦生活壓力和調試心态的一種方式,但是“躺平”所折射的階層固化、社會流動不暢等問題則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拿出對策,真正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緻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避免‘内卷’、‘躺平’”。為研讨上述問題,《探索與争鳴》編輯部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複雜現代性與中國發展之道”課題組、《廣州大學學報》編輯部聯合舉辦“躺平主義多元分析學術研讨會”,并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圍繞“躺平”的不同形态、其背後的心境狀态與現實基礎、所包含的訴求和群體情緒、可采取的相關措施等問題撰文,希冀通過對躺平現象的理論反思,洞察中國社會心态的最新變化和應對之道。

汪行福教授指出,躺平是複雜的意義場,包含着不同的訴求和含義:首先,躺平意味着閑暇和自由時間,這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要求;其次,躺平主義部分地表達了人們對工業化社會的生産主義、消費主義的不滿,表達了調整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身關系的積極願望;最後,躺平反映了目前社會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許紀霖教授認為當下的躺平者有三種不同的形态:虛假的躺平主義者、積極的躺平主義者與消極的躺平主義者。大多數躺平者隻是“身躺心不平”的消極的躺平主義者,社會應當積極行動,讓更多的躺平者重拾信心,重新看到希望。朱國華教授将躺平定義為一種心境狀态,它意味着甘居下遊、對失敗的承認和對通行社會遊戲規則的放棄。躺平的聲音交織着曆史的投影、人性的奧秘和現實的挫敗,應該采取措施來改善躺平主義借以滋生的社會條件,并由此盡可能多地消除社會怨氣。王金林教授圍繞躺平主義是否具有正當性、抵抗性乃至主體性展開讨論。他指出,躺平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正當性;躺平主義實質上隻是一種邊緣性的生存方式,不僅不具有抵抗性,而且難逃寄生性與依附性;個體在躺平狀态中不是獲得自我充實,而是把自我虛無化。成伯清教授呼籲我們應該多在生産組織和配置設定領域上關注青年的狀态,可以憑借調節性理想賦予奮鬥的個體以價值和意義。在這種理想的引領下,前行即正義,而躺平則不是。呂鶴穎博士指出,刻意減速的躺平所表征的對身體感性的新部署方式的詢喚,恰恰是對時間加速度的被動、無奈的反映,但其并不能為青年代際提供有效的對抗時間加速的思路。陶東風教授指出,目前網絡熱詞研究普遍存在内涵不清晰、分析抽象化等問題,研究“躺平”等網絡流行語及其傳達的重要資訊,必須納入深入的社會分析尤其是制度分析才能抓住要害。

——主持人 張 蕾 楊義成

王 峰 | 元宇宙是否造成了人文斷裂?

【内容摘要】2021 年,元宇宙迅速勃興引發大量文化和人文擔憂,有觀點認為,元宇宙挑戰了既有文化的人文内涵,造成人文斷裂。這一擔憂不無道理,但也存在誤區。人文内涵應明确為人文諸相,即人文不能視之為一個整體,而應視之為流動性與不平衡性兼具的諸種面相。從既有技術為基礎的文化轉變為元宇宙文化時,人文諸相次遞變遷,形成一種拓撲式改變的形态。人文諸相從來都是在挑戰和變動中呈現自身的,不存在闆結式的固化人文整體。元宇宙會塑造出新的人文價值和内涵,它并不是一種内卷式的人類自我消耗。是以,元宇宙的人文諸相的“斷裂”并不是一種事實,而是一種觀念想象,人文諸相的“重塑”是一種事實推進和誤導觀念的消解相結合的形态,其機制是一種拓撲式的遷移。

【關鍵詞】人文諸相 人文内涵 元宇宙 拓撲重塑

【作 者】王峰,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周志強 | 元宇宙、叙事革命與“某物”的創生

【内容摘要】元宇宙叙事“倒寫”了人類與故事的關系,它把人的整個身體都作為“感覺節點”來使用,通過“視、聽、觸、識”的閉合方式,創生幻覺性的沉浸意識和互動體感,最終形成嶄新的故事情境。這是一種“主體身體化”的情形,呈現人類欲望的大集合;它允許不同人的意志、願望和欲望交織碰撞,是各種各樣的人類欲望在虛拟現實中蛻變、改造、轉生和重生之地。元宇宙創生出不需要結局和叙事者的“故事永遠現實态”,它改變了現實生活以叢林規則為第一邏輯的狀況,成為“非社會的社會”,并更巧妙地掩蓋了市場壟斷、利潤剝奪和價值操控的存在,指向去勢性“某物”的經驗生産。

【關鍵詞】元宇宙 虛拟現實 叙事 “某物”

【作 者】周志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上海市地方高水準大學“文化轉型與現代中國”創新團隊成員。

于京東 | 元宇宙 :變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重構與挑戰

【内容摘要】無論是在底層技術及其潛在的文化基質,還是在媒介形态與組織理念上,元宇宙都代表着一種秩序變革的可能。就其當下所展開的遊戲世界觀而言,虛實結合、全真互聯的場景意味着新的空間意識與治理形式。不過,一系列玩法、規則與秩序架構的設計雖然有别于現實社會,但仍然延續了既有的認知、價值與話語體系。虛拟世界的治理一方面得益于高速發展的數字技術,另一方面卻不斷從古典資源與傳統社會中“采樣”。在相關的影視文藝作品中,元宇宙成了遊戲、電影與音樂懷舊的集中地,其背後折射了一種技術與權力之間的張力關系,也喻示着虛拟世界治理中的潛在風險。

【關鍵詞】元宇宙 遊戲 數字共同體 政治秩序 治理風險

【作 者】于京東,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

馬中紅 | “躺平”:抵禦深度異化的另類姿勢

【内容摘要】“躺平”語系讓一部當代社會心态史和青年文化發展史映射出複雜多變的意義,表達出另類的抵禦姿勢。“躺平”是加速社會和時間體制不斷驅趕個體、削弱生命體驗和自主性,造成生命與世界斷裂進而深度自我異化的結果。“躺平”作為文化症候,具體表現為社會加速帶來源源不斷的焦慮、自我懷疑等諸多現代疾病;時間體制被設計進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新興科技公司為利益驅動利用技術與人性弱點,将生命資料化,使人異化為機器;人的消費欲望被無限制地激發,但真正的消費快樂被購物所營造的虛假快樂替代,人與物的異化加速;加速使社會很多方面不再同步,“躺平”族在認知和事實上産生強烈的被剝奪感。“躺平”即減速,“躺平”的不同姿勢展現出不同群體應對加速的差異化政策。

【關鍵詞】躺平 社會加速 深度異化 文化症候 減速

【作 者】馬中紅,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王钰文 王茂福|分型與邏輯 :“躺平”何以發生

【内容摘要】當下受到熱議的青年“躺平”現象有着複雜性,不可一概而論。這一複雜性在默頓的社會失範理論視角下可被劃分為抵抗型“躺平”、儀式型“躺平”、搖擺型“躺平”三大理想類型。這三種類型的青年“躺平”,在微觀發生機制、階層基礎、擴散邏輯和個體表現形态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目前中國青年“躺平”的普遍發生,是不同類型“躺平”跨階層擴散的結果。這也使得“躺平”獲得跨階層的共鳴,由此可能導緻主流道德話語一定程度的消解。

【關鍵詞】躺平 青年群體 社會失範 階層類型 發生邏輯 價值觀

【作 者】1王钰文,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2 王茂福,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邱澤奇|勞動與尊嚴

【内容摘要】從“以勞易勞”“以勞易物”到“以勞易資”,勞動屬性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數字時代有更加多樣的勞動形态,零工勞動隻是人盡其力的一種方式。提供勞動機會,讓人們都有機會參加勞動,是數字時代社會發展最大的積極面向。數字時代的零工勞動在工廠化之外,也讓勞動者重新獲得支配勞動的自主、自在、自由。在中國文化裡,勤勞是人盡其力的實踐形态,是尊嚴的來源。勤勞的内涵不同,尊嚴的擷取路徑也大不相同。讓勞動不隻獲得貨币報酬,還依然享有尊嚴是數字時代的難題,數字時代同時賦予個體勞動者和數字平台企業擷取尊嚴的工具。與此同時,倡導勞動光榮也是數字時代的命題,躺平絕不是獲得人之尊嚴的路徑。當然,勞動的尊嚴也是不躺平的邏輯前提。

【關鍵詞】零工經濟 零工勞動 數字技術 人盡其力 勞動尊嚴

【作 者】邱澤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學系教授。

司 曉|區塊鍊數字資産物權論

【内容摘要】随着區塊鍊技術的發展應用,以加密虛拟貨币、NFT等為代表的區塊鍊原生數字資産應運而生。而與其廣闊的發展前景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我國立法對其财産屬性語焉不詳,司法實踐在其财産屬性的認定上也莫衷一是,法律的不确定性已成為區塊鍊數字資産市場發展與創新的最大障礙。區塊鍊原生數字資産與網絡遊戲道具等債權性質的傳統網絡虛拟财産存在根本性差別,區塊鍊系統賦予的諸多新特征使其具有排他支配的可能性,符合物權特征。是以,現階段區塊鍊原生數字資産應被視為物權客體,按照物權規則予以保護。基于《民法典》第127條規定,将來立法在保護包括區塊鍊原生數字資産在内的網絡虛拟财産和資料時,可采取區分原則,明确規定對區塊鍊原生數字資産以物權規則進行保護,而對具有弱控制性和弱支配性的其他網絡虛拟财産和資料以其他形式的财産權益進行保護,以幫助建構區塊鍊數字資産市場,并解決随之而來的破産、信托、擔保、繼承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關鍵詞】區塊鍊數字資産 加密虛拟貨币 NFT 物權 區分原則

【作 者】司曉,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産業教授、知識産權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張 麗 許多奇|限制處理權适用規則的解析

與本土化重構——兼與崔聰聰副教授商榷

【内容摘要】限制處理權作為一項新型個人資訊權利已為我國立法所确認,但因尚缺乏具體制度安排,在權利适用上可操作性不足。仔細剖析歐盟限制處理權适用規則可以發現,限制處理權與更正權、删除權(被遺忘權)以及反對權之間具有緊密的内在聯系和行權邏輯,歐盟限制處理權的内在配置與權利構造均建立于該邏輯基礎之上,而限制處理權在本土化建構時,應根據我國個人資訊權利體系權利内容與構造,進行相應的調适。

【關鍵詞】個人資訊 限制處理權 個人資訊權利體系 适用規則 本土化建構

【作 者】1張麗,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2許多奇,複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數字經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進階金融學院兼聘教授。

熊萬勝 劉 慧 | 社群折疊 :打造熟人社群的夢想

為何難以實作

【内容摘要】城市社群建設往往以“打造熟人社群”為旨歸,經過 20 多年高強度的建設,這種城市社群的熟人化僅僅在社群内的一部分人中成為現實。“打造熟人社群”的努力之是以止步于一部分人,是因為城市社群中的兩種熟人關系,即所有人都認識的“公共熟人”圈和若幹部分人之間互相熟悉的“部分熟人”圈,都難以形成将大部分人都囊括進來的“全面熟人關系”,使得城市社群僅具有“部分熟人社群”的性質。如果将打造熟人社群了解成系統整合與社會整合之間互動的過程,社會整合本身是有局限性的,而系統整合盡管客觀上發揮了補救作用,卻又遭遇新的局限性。假如“打造熟人社群的夢想難以實作”這個判斷是成立的,那麼,社群建設的具體路徑可能就需要作出整體調整。

【關鍵詞】城市社群 社群建設 部分熟人社群 社群折疊 社會整合 系統整合

【作 者】1熊萬勝,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 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2 劉慧,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 , 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嶽經綸 劉 洋|智語治理:場景變遷中的

基層治理新格局

【内容摘要】智語在基層疫情危機防控中起到了獨特的政策宣傳和動員作用。其在中國基層社會的廣泛實踐,推動智語治理研究成為基層治理領域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議題。以基層政府使用的抗疫智語為經驗材料,通過對智語文本的分析,可以總結出抗疫智語在内容呈現、主題建構、修辭風格方面的鮮明特征,歸納出智語達到治理效果主要依靠話語感染、文化說服、權力規訓的三重邏輯。在基層治理場景變遷的背景下,需要通過制度建設,對基層政府智語治理的實踐加以完善,并結合地方性知識和新媒體發展,推動智語治理的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治理效能,助力基層治理新格局的建構。

【關鍵詞】智語治理 作用邏輯 基層治理 新格局 場景變遷

【作 者】1嶽經綸,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2 劉洋,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生。

孫 明 | “制度語境”何以統合“國家與社會”

【内容摘要】在梳理政治史、曆史人類學對“制度”的主要研究範式的基礎上,“制度語境”可以成為推進政治史和社會史的制度研究、反思“國家與社會”及“何為中國”的方法路徑。以清代的職役身分制度為例,可以發現,“制度語境”的内涵包括:在規範文本指導下,制度展開為一套政策、機構、組織、人員和職業安排的體系,從國家權力中生發出政治實踐和社會實踐;制度深植于社會之中并形成一種可以“氤氲”形容的“化合作用”,即制度不僅是相關事務讨論的出發點和對象,而且基于制度生成了一系列的思想觀念、文化和行為模式等;制度與社會加總、“化合”,共同構成社會政治的“上下文”,形成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邏輯和場域,影響着國家行政、社會構造和人的思想與生活。

【關鍵詞】制度語境 國家與社會 身分 清代

【作 者】孫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治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 偉 | 媒介批評與當代文論體系的話語生産

【内容摘要】作為技術媒介介入文學批評場域的形式表征,媒介批評的提出不僅是文學批評對“媒介文藝論”的回應與調适,更是非語言符号對文學批評語言專屬地位的挑戰。作為媒介時代興起的文學批評樣式,媒介批評形構了複合符号的批評文本形态及其內建式叙事政策,建構了媒介轉化與批評實踐于一體的隐形批評結構,創造了集體協商的批評機制與公約性話語生成模式,同時也增強了感官審美體驗在文學批評中的比重。媒介批評的現代發生既源于科技發展的文化供給,同時也離不開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消費意識等語境參數的潛在規約,其作為文學批評範式的現代凸顯為當下文論建設中的“強制闡釋”論提供了新的議題,使得基于媒介層面考察強制闡釋問題成為可能。

【關鍵詞】媒介批評 技術媒介 文學闡釋 文論體系 強制闡釋

【作 者】張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闡釋學研究院教授。

吳 靜 | 從影像到數字 :

社會性别建構的“拟像”之困

【内容摘要】影像面對性别主義問題時所建構的景觀,一方面在社會性反思層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卻借助拟像造就的“超真實”視域,将特殊的性别形象及其所面臨的問題扁平化、狹窄化成單一叙事。進入數字化時代,這種對性别問題的符号化、扁平化叙事方式則借助資料校準現實、算法權力的無邊界布展,使得真實的性别問題被有選擇地編碼為部分可見的資料景觀。無論是影像世界的原則,還是算法世界的邏輯,與性别主義所面對的真實境況都難以真正相容。性别議題的困境是真實的、曆史的、具體的,但影像、資料與算法,都旨在實作一種全新的社會架構,兩者之間的巨大分野,使得性别問題不斷以景觀的方式被建構,這正是社會性别建構真正的“拟像”之困。

【關鍵詞】性别 影像 資料 算法

【作 者】吳靜,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郭 萍 | 超越與自由

【内容摘要】“超越”問題與“自由”問題密切相關,不僅在于兩者基本語義的契合性以及基本特征的對應性,而且在于自由的實質就是人的主體性超越,即不斷地超越舊主體性,獲得新的主體性。從儒家立場看,自由作為一種超越,是以“天命之性”為根本趨向,但由于“天命靡常”,“天命之性”總是與時俱進地展現為一種“時代主體性”,因而人的自由逐次呈現出宗族自由、家族自由、個體自由等不同的曆史形态。這實質已開顯出自由人性的意蘊,即人一方面具有“自由的天性”,即主體性超越的趨向;另一方面具有“自由的習性”,即基于當下生活方式而擷取主體性超越的内容。據此而言,人性并不能以先天的善惡等現成的規定性來概括,而隻能說人性就是作為超越的自由本身,也即“自由人性”。

【關鍵詞】自由 超越 主體性 自由的曆史形态 自由人性

【作 者】郭萍,山東大學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儒學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

唐 蕾 | “十七年”文學生産研究的“向内轉”

【内容摘要】關于“十七年”文學生産,以往研究過多集中在物質性的外部研究而日趨同質化。是以,回歸文學本位,研究“向内轉”已成當務之急。而選取以往較為忽視的“古典文學”視角,可以在文學譜系内部尋找突破點,由此展現古典文學資源進入當代文學創作與價值生産的動态過程,發掘其在文學生産各環節的建構作用。同時,以古典文學資源為中間物,可考察其在文學場域内與其他文學資源間複雜的滲透、博弈關系。

【關鍵詞】文學生産 古典文學 文學資源 史料學

【作 者】唐蕾,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範依疇 | 恥辱罰取舍與現代中外法制

的價值選擇

【内容摘要】恥辱罰是中外法制中一類非常特殊的處罰方式。這種通過人格貶損方式懲痛犯者、儆嚇觀者的處罰,有時單獨實行,更多附加于他刑。古往今來,人們對它褒貶不一,存廢之争從未停息。自近代人權學說興起以來,作為附加刑的傳統恥辱刑先後被廢棄,但某些諸如公示人犯身份肖像以加強社群防範、剝奪人犯資格榮譽以消除再犯條件等帶有羞辱性的處罰或防範措施卻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儲存了下來,甚至還有推陳出新之勢,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古今刑罰一般追求以較小較輕的懲罰,實作制止犯罪、矯正犯人、恢複秩序、教育大衆的目的。在民主法治的今天,若能在合理的理由和限度内适用某種恥辱罰,以督促犯者知恥、消除或減少犯罪便利(條件)、保護潛在受害者,應有利于實作刑法和治安法懲治違法犯罪、預防違法犯罪的目的。恥辱罰的現代法治價值不應被簡單忽視。

【關鍵詞】恥辱罰 人格尊嚴 梅根法 褫奪榮号 新恥辱罰

【作 者】範依疇,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2021年往期目錄(點選即可閱讀)

探索與争鳴·新刊速遞|2021.12

有學術的思想 有思想的學術

聚焦中國問題

秉持人文立場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歡迎一起“探索與争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