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戰國七雄,南韓與秦國同時變法,為何南韓最後滅亡,到底經曆了什麼,從法治到術治,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說起南韓這個國家,大家一定是都不陌生的,此南韓不是北韓半島上那個南韓,而是戰國時期從晉國分出來的一個國家。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南韓最開始也是十分強大的一個諸侯國,它原本是西周的老牌諸侯國晉國的一個家臣,但後來因為不滿足于晉國的統治以及在貴族當中的争鬥,讓南韓從晉國獨立出去,成為了一個單獨的諸侯國。

實際上韓趙魏三家之是以能夠聯合起來一起消滅智氏部族,它所憑借的就是韓氏先祖的道義聲望,這就是所謂的德昭天下之功。後來,南韓氏族忠勇正直的傳統成為了部落的基本傳統,忠義的行為也被朝野上下所推崇,這是南韓能夠保持源遠流長的一種底氣,也是南韓能夠立國的第一個樞紐。
這個樞紐期的存在,讓南韓有了立國的基礎和根本,讓這個國家有着賴以生存的精神信仰。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南韓最開始是十分忠勇正直的一個國家,可是南韓最後的滅亡确實因為術治,也就是我們普通意義上所說的陰謀權術。一個忠勇正直剛正不阿的國家卻滅亡在陰謀權術上面,這讓南韓的滅亡成為了戰國時代最大的一個悖論。那麼,南韓到底經曆了什麼?為什麼會從一個忠勇正直的國家變成一個崇尚陰謀權術的國家呢?這就要說到南韓曆史上的第二個樞紐階段了。
在南韓曆史上,一共有兩個大的樞紐階段,第一個就是我們上述所說到的南韓的立國階段,這個樞紐期讓南韓走上了正确的發展道路,也為南韓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為南韓之後的發展提供了精神支撐。
這個樞紐階段,南韓成為了威脅中原的一個主要的諸侯國,與其他六個諸侯國一起并稱為戰國七雄,但是雖說變法在戰國時代的興起,南韓的諸侯國地位開始受到威脅,直到韓昭侯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南韓更好地發展,也為了能夠在變法上面與其他的國家保持持平,韓昭侯便任用了申不害進行變法,以謀求更好的發展,而韓昭侯的申不害變法也成為了南韓曆史上的第二個樞紐階段,隻不過這個樞紐階段相比于第一個樞紐期來講,它的弊端更為嚴重,影響南韓的時間也更加的長久。
南韓在立國之後有過很多次的征戰,這次其中最大的戰績是吞并了當時的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并且在吞滅鄭國之後,南韓将都城遷到了鄭城,并将其改名為新鄭,作為南韓的新都城。自此之後,南韓的實力也是一躍而起。
但是,如此強勢的南韓卻在中原地區征戰的時候碰到了他最大的對手也就是與他同出一源的魏國。那個時候的魏國剛好經曆了李悝變法,成為了戰國時期的天下霸主,三晉原本同屬一源,是以接壤的土地十分廣闊,領土利益之争也非常的普遍,是以魏國在崛起的道路之上多多選擇的就是攻打趙國和南韓兩個國家,是以三晉之間的驟然加劇。這個時候,南韓已經非常貧弱,是以在此基礎上,他非常希望效仿魏國的崛起方式在國内進行變法,而申不害就是在這個時候登上曆史的舞台的。
後世的曆史學者們大多數都将申不害歸結為法家的名仕,但是申不害的成名卻與法沒有很大的聯系,他的學說最為主張的是術治,同時,申不害也是術治派的開創者,而術治之是以能夠歸在法家,原因是因為申不害所提倡的術治承認在國法的前提之下,也就是說,他承認并且希望自己的變法控制在法律的範圍之内。
是以,後世的曆史學者們大多數也将申不害當成是一位法家的人物,畢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将法家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叫做勢治,一部分叫做法治,另一部分就叫做術治。但是在韓非将法家分成這三大部分之前,術治派也隻不過是被天下人看作是法家而已,事實上,申不害的術治與當時法家真正的主流,也就是商鞅學說有着非常大的沖突和沖突。最大的沖突或者說沖突的根本就是因為法家的主流主張的是違法是從,也就是說,叫一個國家内部的人員和事物都歸結在法律的架構之下,這其中也包括國君和貴族。
但是術治派主張的是以實作術治為變法的核心,也就是說,他将陰謀權術運用到了朝堂之上,并且把這種當時并不入流的方式合法化正規化,這就讓整個南韓籠罩在了一層陰影之下,是以,申不害的變法實際上弊端大于利益。
我們并不能夠說申不害的變法沒有任何的好處,這樣的觀點是十分片面的。申不害在變法之後,南韓的國家實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南韓本就坐擁着天下最大的鐵山,有着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軍事資源,申不害變法的實施,讓整個南韓擁有了新的發展動力,南韓也就有了更加規範的發展形式。
無論是文化,經濟,軍事的哪一個方面,南韓都有着長足的發展,國内的貧弱現象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這一時期的南韓也曾經以勁韓的形式威脅着中原的發展。但是,南韓的興盛卻是一時之間的,申不害去世之後,南韓的衰弱是非常之快的,在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南韓再也沒有了第一個樞紐時期的那種忠勇正直的精神支撐,整個國家都籠罩在一層層陰謀權勢的陰影之内。
君主淩駕在法制上面,朝廷的官員不在通過正規的管道謀求職位,陰謀權術成為了他們最直接是最容易實作自己目标的方式,是以整個國家的朝堂可謂是烏煙瘴氣。到了戰國中後期,南韓淪落為了最為荒誕滑稽的術治之邦,南韓從上到下,從君主到臣子,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在躲避别人的算計也在算計着别人,這樣南韓還有那個能力和動力去争霸中原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但是,如果南韓隻是停留在這樣的狀态之中,還不足以讓最後的南韓支離破碎,也不足以讓南韓這個屬于戰國七雄的諸侯大國承受不住王翦的一次進攻,而最後的南韓之是以那樣不堪一擊,整個國土之是以會淪落成一張千瘡百孔的大網,那是因為南韓在術治的目标之下不斷地退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謀”。
第一個就是主動讓出上黨十七城的計謀。當時的南韓正與秦國交戰,但是因為南韓的軍隊不敵秦國軍隊的強大,韓王為了能夠阻止秦國的東進,保住南韓的宗廟社稷,希望通過主動各地賠款的計劃讓秦國退兵,于是便與秦國商議将上黨十七城割讓給秦國,以此換來南韓國内的和平。
秦國君臣在再三考慮之下同意了南韓的求和,但是在接手上黨時期成的時候卻出現了問題。當時鎮守上黨十七城的是南韓的一位将領名叫馮亭,馮亭并沒有執行韓王的指令,而是私自将自己管轄的城池主動送給了趙國,企圖用這十七座城池引起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沖突和戰争,讓南韓能夠在兩國戰争的夾縫當中生存下去。
馮亭的計劃或許是成功的,因為趙國确實接受了這17座城池,秦國也因為趙國的所作所為而發動了對趙國的戰争,南韓是以得以生存下去。秦國和南韓之間的戰鬥一打就是三年,但是,在這三年之後,秦國的将領白起坑殺了趙國降卒40萬,讓趙國一夜之間失去了幾乎全部的軍事力量,趙國基本上等同于滅亡,這樣的結果對于南韓來講真的是可喜可賀的嗎?當然不是。
戰國時代那樣的天下大争的時代,幾乎每一個人都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趙國的存在,可以說是南韓的一道屏障如果失去趙國的先天地理優勢的保護,南韓的滅亡速度可謂會更加之快。如果馮亭當初沒有擅自做主,而是執行了韓王的計劃,相信換來的也不止三年的和平時間。
想象一下一個小小不知名的将軍就可以擅自做主,通過這樣的陰謀權術來引起其他兩個國家之間的戰争,南韓的廟堂之上又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情景呢?是以,後代曆史學家們評論,南韓籠罩在陰謀權術的陰影之内無法自拔,實際上并不誇張。
第二個就是韓王安的鄭國疲秦,這可謂是戰國時代最為可笑的一個計劃了。當時的韓王安派遣著名的水工鄭國前往秦國治水,當時的秦國天下大旱,八百裡秦川面臨着絕糧的危險,秦國的農業經濟受到很大的沖擊。因為農業發展受阻,秦國的軍事實力也受到了削弱,經濟發展被滞緩。
在這樣一個時間段,秦國極其需要的就是修建水利設施,來通過人工的方式改變天下大旱的自然環境,韓王安抓住了秦國這樣迫切的心思,讓自己國内的水工鄭國進入秦國,希望通過鄭國來到秦國,建立龐大的水利工程,以此來拖垮秦國的經濟,或者通過修建品質不合格的水渠來破壞秦川地區的自然結構,以此來拖垮秦國。這樣的計劃,韓王安是沾沾自喜,但是在後來人看來卻有些啼笑皆非、忍俊不禁了。
這是一個無法用語言去評說的計劃,鄭國進入秦國之後在秦王的安排之下建立了鄭國渠,據後世人統計,鄭國渠直接和間接受益的田達到四萬頃。也正是因為鄭國渠的修建讓秦國的自然環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秦國的農業經濟也因其突飛猛進的發展,秦國的糧草資源得到了保障,軍隊行軍沒有了後顧之憂,水工鄭國的疲秦計劃成了強秦計劃,不知道後來的韓王安又做何感想?
上述這兩個隻是在戰國時代南韓所實施的影響比較大的計劃,除去這些之外,其還有增兵肥周退秦計劃,韓非兵家疲秦計劃等等……南韓陰謀權術之風的熱烈盛行讓韓非這樣的法家名士也不得已參與其中。也正是一個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計劃,讓南韓一次又一次搬起石頭砸着自己的腳,直到最終将自己狠狠砸的,這樣的荒誕和可笑,千古之下由見其神色。
但是,南韓陰謀權術的盛行,也給後來的曆史形成了一個巧妙的漩渦,後來人們的認知開始進行這所謂潛移默化的改變,這一點我們在韓非和張良身上就可以看得出來。韓非堂而皇之的成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他被推崇為戰國時代在法家頂點的人物,而張良他最終以自己的權謀之道實作了全身自保的權謀最高目标,這劉邦那樣的人的統一之下都能全身而退,成為了後代傳承的一種佳話,也成為了後代權謀之臣的目标。
可是我們通過戰國時代的發展可以看到,韓非所謂的法家三大部分,有兩種都是毒瘤,一種是所謂的勢治一種是所謂的術治,這兩種形式都是通過一些旁門左道或者陰謀權術來統禦整個朝堂,其容易讓人走上彎路,也容易讓一個國家的發展受到阻礙,就如同南韓的變法那樣。南韓的變法将法歸結在君主之下,将于謀權術籠罩在法律之上,把所有的王公大臣貴族們都帶入了陰謀權術的漩渦當中,最終導緻了整個南韓的覆滅。
實際上,一個國家如果依賴勢治,那麼就必将導緻絕對的君權專制,整個國家的統治也會成為非人化的統治,成為絕對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而一個國家如果依賴術治,那麼就必将會導緻陰謀叢生,然後讓整個國家陷入内耗的漩渦當中無法自拔。其實,南韓與秦國在同一時間進行變法,但是南韓失敗秦國成功,這樣的結局我們就不難看出,實際上法治才是治國的正道,這是千古興亡的鑒戒,我們後代人也不可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