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中國可謂書寫了一段令人發指的屈辱史,我五千年上下的泱泱大國開始割地賠款,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不歸路,一切優勢都已不存在,無論是遠在歐洲的西方列強還是就在鄰國的東方倭國都想着來分一杯羹,說得上是内憂外患,實在不堪回首。

在甲午戰争失敗以後,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急劇下降,正是這個時候割地劃分的熱潮興起了,特别是本來國家就小的日本,虎視眈眈盯着中國這塊香饽饽。
所謂亂世出英雄,就是這個時候真出現了這麼一個人,迫切想要在民族危亡中拯救國家。他就是一位四川籍大臣,名叫宋育仁。當時有些救國存亡的大臣不多,大部分都在慈禧身後畏畏縮縮,生怕自己性命不保。倘若慈禧太後沒有阻止,這位四川大臣能否打到日本,改變屈辱史?
宋育仁被譽為四川曆史上,開眼見世界的第一人,在1894年,宋育仁走出國門去到許多西方國家,簡單來說,就是外交官,他有意地去了解西方的社會,去觀察他們的社會制度,政治局勢,發現當下的中國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落後,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得知甲午戰争爆發後,遠在英國的他,很快給朝廷寫信,他表示日本倭軍的國力是肯定比不上我泱泱大國的,隻要我們持續抗戰就一定能夠勝利。
要說宋育仁也是藝高人膽大,他假設奇兵之下說不定能反敗為勝,準備直接到日本國土内開戰,開始籌備他的這場戰争。在龔照瑗回國期間,正是他可以實施計劃之時。同僚楊宜治,翻譯王豐鎬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偷偷商量着這件事,很快做出了一個精密詳細的計劃。武器裝備上,購買五艘軍艦,十艘魚雷快艇,參戰人員上招募澳洲水兵兩千多人,組成一支精銳的部隊,計劃僞裝成來自澳洲的商人團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
再後來其實有日本的史料記載,日本為了打甲午戰争消耗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說是孤注一擲,畢竟國力有限,假如這次戰争日本失敗了,或許将會是他們的最後一戰。但是相比較當時的清政府,慈禧太後對于國家事态置若罔聞,一心隻關注自己的60大壽,而且就在聽說宋育仁要抗戰的消息之後也是毫無戰心,隻覺得宋育仁在為自己無故添加禍端,并将他招兵買馬的事通通廢棄了,一通電報召回了國。
救國無望,隻能望洋興歎了,幾天後清政府就簽訂了《馬關條約》,如果當時慈禧沒有阻止宋育仁開戰,當時的局面也許會有些不同,最起碼會給日本一些震懾,讓他看到我們的實力,後來也就不敢為非作歹了,這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已經成為曆史,如今他的英勇事迹也在激勵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