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柳編織是
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傳統的籃筐編織工藝
介入當下生活空間,
會呈現什麼樣的意象?
近日,新書《讓傳統手工藝回到當下生活》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

今天,對于“上手的技藝”很少被人談起,“技藝”的層面也擴充了許多,但是我們依然要回到一種“手的勞作”中去,以身體的勞動去感觸物之實在,在體力中感觸“上手”帶來的物的生長與物的自立,在這一點上民藝為我們打開了實在之路。
本書是在“籃筐編織技藝應用展”基礎上編撰而成。“籃筐編織技藝應用展”是一次彙聚國内四大美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與廣州美術學院的“編織陳設”教學工作坊教學成果的作品展。
該教學工作坊由覃大立教授授課,并分别在四大美院展開了為期四周的課程教學。
新書核心目标是探讨“讓傳統籃筐編織融入當下生活”的可能性。竹、藤、柳編織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将這充滿魅力的文化傳承并融入當下,本着“格物緻知”的教學理念不斷進行實踐,鼓勵學生以真誠的學習态度,用真心去領悟籃筐編織文化,帶着勇于實驗的本心,以不埋怨、不放棄、不逃避、不灰心的精神,共謀傳統工藝文化傳承創新之路。
新書所收錄作品,是從覃大立教授近幾年來工作坊教學成果及其指導部分企業的優秀成果中挑選出來,總計60餘件(組)。
在此期間,覃大立教授嚴謹的治學态度也給各院師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學生感言:編織的韻味不是發明,而是竹藤慵懶搖曳時人們發現了,它們竟然也能伴着經緯,去旋轉、交融,蔓延出淨水般的甯和與通透。
《讓傳統手工藝回到當下生活》
嶺南美術出版社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吳波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通訊員:李青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