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中原霸主晉國會接連失去魯國、宋國、衛國、吳國的支援?

魯成公到晉國去拜訪晉景公,卻遭到了無禮的對待,是以魯成公傳回魯國後,便想叛晉親楚。但實際上,“無禮”絕非是魯成公叛晉的主要原因。

晉景公的“狂妄無禮”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早在晉國殲滅赤狄潞氏之後,趙同到周王室獻俘時,晉國的态度已經是大不敬了。其後,晉景公又公然“作六軍”,此乃違背“禮法”的“僭王”之舉。從這些行動中,我們均可以看出晉景公憑借着自己晉國的強大國力,連周王室也未曾放在眼中,更何況是弱小的魯國呢?

為何中原霸主晉國會接連失去魯國、宋國、衛國、吳國的支援?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景公劇照

無獨有偶,宋國在這個時候,也開始不參加晉國所召開的會盟了。

在“蟲牢之盟”前,晉景公任内所舉辦的所有會盟,宋國無一不參加。然而,在“蟲牢之盟”後,各諸侯想要再次召開會議,宋國卻以自己國内發生“子靈之難”為借口,拒絕了參加會議的邀請。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時間點,與魯成公企圖叛晉的時間點十分接近。魯國和宋國同時叛離晉國,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楚國發展迅速、逐年強大;另一方面則與晉國霸主的地位不再有關。各小型諸侯國為了尋求庇護,自然見風轉舵,改變了方向,投往了楚國的懷抱。

為何中原霸主晉國會接連失去魯國、宋國、衛國、吳國的支援?

《東周列國·春秋篇》戰場鳴金

然而,失去盟國的情況,并不能完全怪罪于楚國的強盛。其實,晉國本身也有很多的錯誤和責任。

當宋國以“子靈之難”為由沒有去參與會盟的時候,晉國便以此作為借口,聯合了衛國、鄭國、戎人等共同出兵讨伐宋國。出人意料的是,晉國将領夏陽說見到衛國人并沒有設防,便想順道偷襲衛國,此舉由于遭到了晉國将領伯宗的阻止而作罷。然而,夏陽說的舉動已經讓衛國人提高了警覺,在晉軍返程時,衛國人便登上城牆提高了軍事戒備的程度。

晉國夏陽說突然決定偷襲衛國的作法,不僅是不智的,而且其動機更是匪夷所思。

要知道,自晉景公即位之後,衛國就成為了晉國最堅定的盟友。如“鞍之戰”時,衛國特别提高了規格,派遣太子與郤克一同遠征齊國;又如郤克計劃殲滅赤狄廧咎如時,衛國則全力配合晉國從東方夾擊赤狄,最終,讓晉國順利地全數獲得了赤狄的領土。

然而,居功至偉的衛國,在戰後并沒有從晉國方面得到任何的好處。像衛國這樣如此忠實的盟友,晉國竟然還要臨時起意,想要偷襲人家,這樣的作法實在是令人不解。

為何中原霸主晉國會接連失去魯國、宋國、衛國、吳國的支援?

當時擔任晉國“中軍将”的栾書,眼看無法阻止同盟接二連三産生“二心”的趨勢,便另生一計——幫助吳國,并想要以此來限制楚國的發展速度。

《左傳》雲:“巫臣請使于吳,晉侯許之。”

按照《史記·吳太伯世家》中的記載,吳太伯乃是周王室的後代,吳太伯讓位給季曆之後,就奔逃到了荊蠻,與弟弟仲雍一同建立了吳國。直到吳王壽夢即位時,他勵精圖治,使得吳國自此開始強盛起來。等到吳國擊敗郯國之後,晉國意識到,吳國有可能會成為牽制楚國的重要幫手,是以派出申公巫臣出使吳國,除了将兵車、禦者、射者留在了吳國之外,還悉心教導吳國車戰的精髓以及列陣的方式。

晉國這一系列舉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培植吳國成為自己對抗楚國的得力幫手,隻要吳國在南方成功地牽制住楚國,在這種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楚國勢必會将部分注意力和兵力轉移到防禦吳國上來。如此一來,楚國便無法全力北上逐鹿中原,而晉國就會成為最大的得利者。

雖然此時晉國的國力已經不如往昔,但如此布局,卻足以讓晉國繼續維持中原霸主的地位。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晉國“中軍将”栾書的計謀是相當成功的。吳國得到了晉國在軍事訓練和裝備方面的支援之後,開始讨伐楚國以及其屬國。

遺憾的是,時任楚國令尹的子重,并未對此加以防備。可想而知,在事情發展到不可控的地步之後,他面對着吳國突如其來、一而再再而三的入侵,隻能率領楚國軍隊來來回回地進行防禦工作,可謂是長期處于疲于奔命的狀态。

此後,吳國果真成為了楚國長年的大患。是以,吳國的崛起對楚國的霸業而言,可以說是多有掣肘的。

為何中原霸主晉國會接連失去魯國、宋國、衛國、吳國的支援?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國戰車劇照

那麼,吳國怎麼看待中原諸侯對晉國産生“二心”的情況呢?

我們都知道,“蒲地會盟”是晉國為了安撫各盟國而不得已舉辦的會盟。從國家利益或者“禮法”方面來看,吳國都應當接受晉國此次的邀請,出席這一次的會盟。但出乎晉國意料的是,吳國竟然拒絕參加“蒲地會盟”。

從吳國拒絕邀請的結果來看,吳國必定早已聽聞各諸侯國對于晉國不滿的傳言。晉國對吳國雖然有恩,但是為了國家未來的利益考慮,吳國才決定拒絕參加會盟,并且暫時觀望事态的後續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