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中原霸主晋国会接连失去鲁国、宋国、卫国、吴国的支持?

鲁成公到晋国去拜访晋景公,却遭到了无礼的对待,因此鲁成公返回鲁国后,便想叛晋亲楚。但实际上,“无礼”绝非是鲁成公叛晋的主要原因。

晋景公的“狂妄无礼”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早在晋国歼灭赤狄潞氏之后,赵同到周王室献俘时,晋国的态度已经是大不敬了。其后,晋景公又公然“作六军”,此乃违背“礼法”的“僭王”之举。从这些行动中,我们均可以看出晋景公凭借着自己晋国的强大国力,连周王室也未曾放在眼中,更何况是弱小的鲁国呢?

为何中原霸主晋国会接连失去鲁国、宋国、卫国、吴国的支持?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景公剧照

无独有偶,宋国在这个时候,也开始不参加晋国所召开的会盟了。

在“虫牢之盟”前,晋景公任内所举办的所有会盟,宋国无一不参加。然而,在“虫牢之盟”后,各诸侯想要再次召开会议,宋国却以自己国内发生“子灵之难”为借口,拒绝了参加会议的邀请。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时间点,与鲁成公企图叛晋的时间点十分接近。鲁国和宋国同时叛离晋国,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楚国发展迅速、逐年强大;另一方面则与晋国霸主的地位不再有关。各小型诸侯国为了寻求庇护,自然见风转舵,改变了方向,投往了楚国的怀抱。

为何中原霸主晋国会接连失去鲁国、宋国、卫国、吴国的支持?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场鸣金

然而,失去盟国的情况,并不能完全怪罪于楚国的强盛。其实,晋国本身也有很多的错误和责任。

当宋国以“子灵之难”为由没有去参与会盟的时候,晋国便以此作为借口,联合了卫国、郑国、戎人等共同出兵讨伐宋国。出人意料的是,晋国将领夏阳说见到卫国人并没有设防,便想顺道偷袭卫国,此举由于遭到了晋国将领伯宗的阻止而作罢。然而,夏阳说的举动已经让卫国人提高了警觉,在晋军返程时,卫国人便登上城墙提高了军事戒备的程度。

晋国夏阳说突然决定偷袭卫国的作法,不仅是不智的,而且其动机更是匪夷所思。

要知道,自晋景公即位之后,卫国就成为了晋国最坚定的盟友。如“鞍之战”时,卫国特别提高了规格,派遣太子与郤克一同远征齐国;又如郤克计划歼灭赤狄廧咎如时,卫国则全力配合晋国从东方夹击赤狄,最终,让晋国顺利地全数获得了赤狄的领土。

然而,居功至伟的卫国,在战后并没有从晋国方面得到任何的好处。像卫国这样如此忠实的盟友,晋国竟然还要临时起意,想要偷袭人家,这样的作法实在是令人不解。

为何中原霸主晋国会接连失去鲁国、宋国、卫国、吴国的支持?

当时担任晋国“中军将”的栾书,眼看无法阻止同盟接二连三产生“二心”的趋势,便另生一计——帮助吴国,并想要以此来限制楚国的发展速度。

《左传》云:“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

按照《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记载,吴太伯乃是周王室的后代,吴太伯让位给季历之后,就奔逃到了荆蛮,与弟弟仲雍一同建立了吴国。直到吴王寿梦即位时,他励精图治,使得吴国自此开始强盛起来。等到吴国击败郯国之后,晋国意识到,吴国有可能会成为牵制楚国的重要帮手,因此派出申公巫臣出使吴国,除了将兵车、御者、射者留在了吴国之外,还悉心教导吴国车战的精髓以及列阵的方式。

晋国这一系列举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培植吴国成为自己对抗楚国的得力帮手,只要吴国在南方成功地牵制住楚国,在这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楚国势必会将部分注意力和兵力转移到防御吴国上来。如此一来,楚国便无法全力北上逐鹿中原,而晋国就会成为最大的得利者。

虽然此时晋国的国力已经不如往昔,但如此布局,却足以让晋国继续维持中原霸主的地位。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晋国“中军将”栾书的计谋是相当成功的。吴国得到了晋国在军事训练和装备方面的支援之后,开始讨伐楚国以及其属国。

遗憾的是,时任楚国令尹的子重,并未对此加以防备。可想而知,在事情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之后,他面对着吴国突如其来、一而再再而三的入侵,只能率领楚国军队来来回回地进行防御工作,可谓是长期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

此后,吴国果真成为了楚国长年的大患。因此,吴国的崛起对楚国的霸业而言,可以说是多有掣肘的。

为何中原霸主晋国会接连失去鲁国、宋国、卫国、吴国的支持?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国战车剧照

那么,吴国怎么看待中原诸侯对晋国产生“二心”的情况呢?

我们都知道,“蒲地会盟”是晋国为了安抚各盟国而不得已举办的会盟。从国家利益或者“礼法”方面来看,吴国都应当接受晋国此次的邀请,出席这一次的会盟。但出乎晋国意料的是,吴国竟然拒绝参加“蒲地会盟”。

从吴国拒绝邀请的结果来看,吴国必定早已听闻各诸侯国对于晋国不满的传言。晋国对吴国虽然有恩,但是为了国家未来的利益考虑,吴国才决定拒绝参加会盟,并且暂时观望事态的后续变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