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日本内閣正式宣布,修改其太空探索計劃的時間表,目标是在2025—2030年期間将第一個日本人送上月球表面。
看似雄心勃勃
日本宇航研究開發機構原本并未設定明确的載人登月計劃時間表,但在2017年12月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簽署了名為“月球極地探索任務”(LUPEX)的月球無人探索計劃。按照該計劃,日本最早也要等到2024年才能完成首次月面無人軟着陸和首次月球車無人月面駕駛。
很顯然,如果日本按部就班地繼續推動LUPEX,就會在登月競争上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12月28日岸田文雄在處理太空政策的政府機構會議上宣布,日本将在2025—2030年間成功實作載人登月,進而成為“美國人以外的世界第一”。
岸田文雄稱,太空“不僅是給人們以希望和夢想的前沿,且為經濟社會提供了經濟安全方面的重要基礎。”

▲2019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豐田公司拟研發的載人增壓月球車模型。圖/新華社
實為“搭便車”
然而,一個至今未實作過月面軟着陸的國家,如何能完成“未軟着陸先載人登月”的“跨越式發展”,不禁令人心生疑惑。
其實,剔除表面上雄心勃勃的辭藻,修改後的日本登月計劃實際上放棄了堅持并自傲幾十年的“自主探月”,而是轉為依附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
“阿爾忒彌斯計劃”始于20世紀末美國的“星座計劃”。2019年5月14日,“阿爾忒彌斯”代号正式公布。2020年底,特朗普連選連任失敗,由于此前民主黨猛烈抨擊“阿爾忒彌斯”計劃“勞民傷财”、“大而不當”,人們一度擔心它會被再次取消或轉向。但2021年2月4日,拜登政府準許了“阿爾忒彌斯”,并追加了撥款。盡管如此,原計劃在2023年進行的首次“獵戶座”載人飛船暨與新型“太空發射系統”(SLS)重載火箭的結合發射試驗,卻因種種原因被推遲到2024年5月,
“阿爾忒彌斯”項目工程總價據說已突破230.11億美元,每次發射淨成本高達20億美元以上,每年日常維持費用也達25.55億美元,卻很難看到短期财政效應。
在目前美國債台高築、各處窟窿都需要重金填補的形勢下,如果一味“燒錢”,難免被國會、反對黨和公衆指摘,是以拉幾個“搭車”的“闊佬”,幫自己分攤一些費用,就成為美國維持“阿爾忒彌斯”的當務之急。歐洲、加拿大甚至紐西蘭今年内都相繼被美國航空航天局“上門兜售”。雖因經曆泡沫經濟破滅元氣大傷,但終究還有不錯财政底子的日本,自然成了美國航空航天局“兜售”的重點對象。
岸田文雄雖未披露細節和日本分攤的費用總額,但有一點是明确的:日本所謂“提前完成載人登月”、“力争實作亞洲第一”,實質上卻是放棄“自主登月探月”的長期方針和實踐,轉而“搭車”美國,實作對中國的“反超”。
這樣做值得嗎?
然而連日來,日本許多航天愛好者不斷發出“值得這樣做麼”的疑問。1970年2月11日,日本首枚人造地球衛星“大隅”号發射升空,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個自主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98年7月3日,“希望”号嘗試實作亞洲首次無人火星探測(但未入軌);2003年5月9日,“隼鳥”号實作亞洲首次小行星探測……
盡管日大學學家曾自嘲“日本做不來‘阿波羅計劃’那樣的大型系統工程”,但長期以來,日本航天探索、開發靠“堅持自主”在世界範圍内獲得尊重,一度被稱為“用有限經費實作有限但明确目标”的模闆。
2017年的LUPEX計劃本身就顯得急躁冒進,和印度的“捆綁”不但未能“1+1大于2”,反倒有互相拖累羁絆之嫌;而如今為了一時之快,選擇放棄自主開發登月、探月,甚至重載發射能力,看似取巧走了捷徑,實則是付出了太大代價。
更何況,美國近年來大型太空計劃飽受黨争白熱化拖累,類似“登月還是登火星”這樣的大項目,從論證到實施往往需要十幾年、幾十年時間,這意味着要跨越數屆政府。“阿爾忒彌斯”這輛日本要搭的車究竟幾時發車,終點站還是不是月球,未來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屆時一旦“路線變更”,“乘客”身份的日本将何去何從?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李潇潇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