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本欲抢“亚洲登月第一”,真相居然是这样|京酿馆

12月28日,日本内阁正式宣布,修改其太空探索计划的时间表,目标是在2025—2030年期间将第一个日本人送上月球表面。

看似雄心勃勃

日本宇航研究开发机构原本并未设定明确的载人登月计划时间表,但在2017年12月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签署了名为“月球极地探索任务”(LUPEX)的月球无人探索计划。按照该计划,日本最早也要等到2024年才能完成首次月面无人软着陆和首次月球车无人月面驾驶。

很显然,如果日本按部就班地继续推动LUPEX,就会在登月竞争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12月28日岸田文雄在处理太空政策的政府机构会议上宣布,日本将在2025—2030年间成功实现载人登月,从而成为“美国人以外的世界第一”。

岸田文雄称,太空“不仅是给人们以希望和梦想的前沿,且为经济社会提供了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基础。”

日本欲抢“亚洲登月第一”,真相居然是这样|京酿馆

▲2019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丰田公司拟研发的载人增压月球车模型。图/新华社

实为“搭便车”

然而,一个至今未实现过月面软着陆的国家,如何能完成“未软着陆先载人登月”的“跨越式发展”,不禁令人心生疑惑。

其实,剔除表面上雄心勃勃的辞藻,修改后的日本登月计划实际上放弃了坚持并自傲几十年的“自主探月”,而是转为依附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

“阿尔忒弥斯计划”始于20世纪末美国的“星座计划”。2019年5月14日,“阿尔忒弥斯”代号正式公布。2020年底,特朗普连选连任失败,由于此前民主党猛烈抨击“阿尔忒弥斯”计划“劳民伤财”、“大而不当”,人们一度担心它会被再次取消或转向。但2021年2月4日,拜登政府批准了“阿尔忒弥斯”,并追加了拨款。尽管如此,原计划在2023年进行的首次“猎户座”载人飞船暨与新型“太空发射系统”(SLS)重载火箭的结合发射试验,却因种种原因被推迟到2024年5月,

“阿尔忒弥斯”项目工程总价据说已突破230.11亿美元,每次发射净成本高达20亿美元以上,每年日常维持费用也达25.55亿美元,却很难看到短期财政效应。

在当前美国债台高筑、各处窟窿都需要重金填补的形势下,如果一味“烧钱”,难免被国会、反对党和公众指摘,因此拉几个“搭车”的“阔佬”,帮自己分摊一些费用,就成为美国维持“阿尔忒弥斯”的当务之急。欧洲、加拿大甚至新西兰今年内都相继被美国航空航天局“上门兜售”。虽因经历泡沫经济破灭元气大伤,但终究还有不错财政底子的日本,自然成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兜售”的重点对象。

岸田文雄虽未披露细节和日本分摊的费用总额,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日本所谓“提前完成载人登月”、“力争实现亚洲第一”,实质上却是放弃“自主登月探月”的长期方针和实践,转而“搭车”美国,实现对中国的“反超”。

这样做值得吗?

然而连日来,日本许多航天爱好者不断发出“值得这样做么”的疑问。1970年2月11日,日本首枚人造地球卫星“大隅”号发射升空,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个自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8年7月3日,“希望”号尝试实现亚洲首次无人火星探测(但未入轨);2003年5月9日,“隼鸟”号实现亚洲首次小行星探测……

尽管日本科学家曾自嘲“日本做不来‘阿波罗计划’那样的大型系统工程”,但长期以来,日本航天探索、开发靠“坚持自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尊重,一度被称为“用有限经费实现有限但明确目标”的模板。

2017年的LUPEX计划本身就显得急躁冒进,和印度的“捆绑”不但未能“1+1大于2”,反倒有互相拖累羁绊之嫌;而如今为了一时之快,选择放弃自主开发登月、探月,甚至重载发射能力,看似取巧走了捷径,实则是付出了太大代价。

更何况,美国近年来大型太空计划饱受党争白热化拖累,类似“登月还是登火星”这样的大项目,从论证到实施往往需要十几年、几十年时间,这意味着要跨越数届政府。“阿尔忒弥斯”这辆日本要搭的车究竟几时发车,终点站还是不是月球,未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届时一旦“路线变更”,“乘客”身份的日本将何去何从?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 陈荻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