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古今之變:為什麼說項羽之死,影響中國兩千年?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項羽劉邦的“軍事競選”以項羽的失敗告終。

這對中國人的心理産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人記住了“成王敗寇”,學會了“不擇手段”,認可了無尊嚴的生活。

通古今之變:為什麼說項羽之死,影響中國兩千年?

▌苦天下之民父子:項羽的君子精神

分析項羽的性格和心理。他是一個典型的“英雄人格”。

“英雄”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重視道義、有尊嚴、有自信、不願意倚強淩弱、願意保護弱小的人、坦率直爽……

項羽是楚國大将的後代,代表的是貴族精神。真正的貴族精神不是炫耀富有和地位,而是珍視自己高貴的人格。貴族精神不是功利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種對高尚人格的信仰。

孔子贊譽“君子”,輕視“小人”。他認為做君子是一種信仰。人不是因為做君子有什麼好處而去做,強調功利目的隻會變成僞君子。

而孔子所謂“君子”,本義是指貴族,“小人”本義是指下層群眾。是以君子精神實際上就是所謂的貴族精神,英雄精神也是貴族精神的一種形式。

秦朝政治暴虐,各地義軍紛紛起兵抗秦。項羽是楚軍的大将,當楚軍的同盟趙軍被秦國軍隊圍攻的時候,楚軍統帥宋義決定不救趙軍,讓趙秦鹬蚌相争,自己漁翁得利。

通古今之變:為什麼說項羽之死,影響中國兩千年?

▲影視劇中的宋義形象

宋義将自己的兒子送到齊國做大使,還大宴賓客。項羽很憤怒,先說如今百姓都很窮,士兵在吃芋頭過日子,糧食都吃不上,宋義竟大吃大喝。随後批評了宋義的政策,最後又說如今國家安危在此一舉,宋義不體恤士兵而殉其私,不是社稷之臣。

于是,項羽殺了宋義,帶兵去援趙。

單從政策看,宋義的政策也許并不錯。但是在精神層面上,項羽不滿宋義的“不體恤士兵而殉其私”,宋義在仁愛心上有所缺乏。

在戰争中,仁愛不一定是有益于勝利的,但是項羽認為它不可缺少。這是他的原則,是對仁愛和正義的堅持。

和劉邦争奪天下時,項羽憐憫百姓的戰争苦難,提出“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一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即使是劉邦的部下也不得不承認“項羽仁而夫妻”。

鴻門宴上,項羽不願意殺死在自己面前示弱的潛在競争者,放走了劉邦。在後人看來,這是項羽愚蠢的表現。而在項羽看來,如果沒有充分的道義上的理由,僅僅為了鏟除競争者就殺死劉邦,這也是不可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為了戰勝一個魔鬼而不擇手段,如果我們最終戰勝了魔鬼而自己也變成了魔鬼,這算勝利嗎?在真正有貴族或君子精神的人看來,這不算。

項羽失敗後,甯自刎而不過烏江。是不是他也不忍心為了自己和劉邦的競争而繼續“苦天下之民父子”是以甘心就死呢了?

通古今之變:為什麼說項羽之死,影響中國兩千年?

▲西漢古墓壁畫中的鴻門宴

▌“費厄潑賴”:項羽的尊嚴與驕傲

項羽不肯過江東,更主要的原因也許是在尊嚴上。讓項羽這樣的蓋世英雄學劉邦那樣狼狽逃竄,是項羽所做不到的,那會傷害項羽的驕傲。

剛者易折,驕傲的人面前的危險比較多,如果一個人可以放棄尊嚴,則生存會更容易。但是對心靈來說,有尊嚴的死和沒有尊嚴的活着,也許前者更有價值。

我想到一句話叫做“家有千棺出,其家好興旺”,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非常勇敢不怕死,這個家也許會經常是以而死人,但是這個家是興旺的。比如楊家将中的楊家。

另外,項羽的戰争方式是傳統的“公平競賽”(Fairplay),遵守了傳統的戰争規則,劉邦則是在戰争中不守一切規則。在這樣的戰争中,劉邦取得了勝利。

這讓我想起西方人剛剛踏上美洲大陸的時候,和印第安人交戰時發生過的事情。一次戰鬥中,一個白人措手不及,讓印第安人直沖到了身邊。不想那些印第安人卻沒有用刀砍死這白人,隻用木棍輕輕在白人頭上一點,便轉頭躍馬而走。

原來,在印第安人的風俗中,這樣用木棍輕點的意思是,“我能殺你但是不殺”,一般來說被點的人也就承認失敗了。不想白人沒有這樣的戰争規則,見印第安人這樣做,這個白人便舉槍從印第安人背後開槍,把印第安人打死了。項羽就像這個印第安人。

通古今之變:為什麼說項羽之死,影響中國兩千年?

較健康些的社會,戰争本來都是有規則的。現代西方人也有他們的戰争規則,包括不可用生物武器、化學武器,不可殺害平民,不可虐待戰俘,等等。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戰争更堕落,也可以避免人性更堕落。

從戰場轉到現代的商場,無規則“商戰”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呢?

商家之間互相欺騙、拖賴賬款、不講信用,是以可能獲得一些額外的效益,但是時間久了,整個商業環境變得極為惡劣。現在,許多商家正苦惱于“信用危機”,呼喚商界中的“遊戲規則”,也正是因為他們發現,沒有規則的戰争長遠看來的确是有害的。

在劉邦項羽的戰争中,項羽相對來說比較守規矩,但是失敗了。對中國人的人格發展來說這是不幸的事情。因為劉邦成了人們崇拜的對象,而中國人學會了沒有規矩,開始允許自己道德堕落,允許自己不要尊嚴。

一個在成功的路上可以暫時放棄尊嚴的人,在成功之後,有一種傾向是通過侮辱别人獲得補償,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病态的表現。

由于他們放棄尊嚴而産生了自恨心理,他們把這種自恨發洩在别人身上,于是去侮辱别人。而被侮辱的另一個人如果為了未來的“長遠利益”,也選擇了暫時放棄尊嚴,這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通古今之變:為什麼說項羽之死,影響中國兩千年?

▌堕落的“時代精神”

也許有人會問,項羽在人格上比劉邦更為健康,為什麼他會失敗?這本不是我要回答的問題,不過我可以做少許評論:

●一是我們不應當以成敗論英雄。雖然他失敗了,但他依舊是英雄。

●二是從項羽本身來說,雖然他有優秀的精神,但是也有他的不足,比如缺少管理經驗,不大聽得進别人的意見。這些缺點緻使他失敗,但是不足以掩蓋他人性的光芒。

●三是在當時,項羽所代表的君子精神已經沒落,不講廉恥的縱橫家早已經勝過了講廉恥的儒家。可以說劉邦和中國當時的“時代精神”更為符合。

但是,時代精神未必是美的,未必是更健康的文化。以我看來,那種功利主義的時代精神是對人性發展有害無益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就是這種時代精神的産物。項羽的重新分封,是舊文化的回光返照,而劉邦的勝利則是秦始皇所代表的功利精神的新生。

通古今之變:為什麼說項羽之死,影響中國兩千年?

項羽死了,這本無關緊要。但是項羽所代表的精神死了,中華民族剛勇血性開始喪失。即便後來中國也曾經強大過,但是那是統治者的強大,不是民族人性的強大。

春秋時期,我們随處可以見到的自尊而勇敢的“士”,到了強大的漢唐,這樣的“士”我們所能見到的也很少了。

現在我們中國人津津樂道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這不過是對帝王的“偶像崇拜”而已。這種崇拜恰恰又是士人自己缺少自尊和驕傲的補償心理表現。

項羽死了,而對項羽的最好的挽歌是一個女子寫的。在男人們嘲笑項羽不懂政治的時候,卻是一個女子知道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柔弱的詞人李清照胸中,有着多少男人都沒有的幹雲豪氣。

反而在中國女性心中,這種對男子豪氣的期望綿綿不絕,千萬不息。

通古今之變:為什麼說項羽之死,影響中國兩千年?

▲司馬遷

▌《史記》中的項羽:通古今之變

除了李清照,中國古代曆史上對項羽評價甚高還有一人,就是太史公司馬遷。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評項羽:“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而且,司馬遷作為漢臣,卻将“敵将”項羽放于“本紀”中,和劉邦地位等同。

●這種對項羽的擡高,其一,是司馬遷對英雄人物的尊重和推崇。這和李清照“思項羽”的訴求一樣,通過文字抒發自己心中家國豪情;

●其二,司馬遷其實将自己的形象和風骨投射到了項羽身上。項羽始終保持着君子坦蕩的作風和貴族的尊嚴,堅持道義和規則,沒有不擇手段地追求勝利。司馬遷著史、做人亦是如此;

●其三,司馬遷通過項羽,梳理出“王迹所興”的軌迹。項羽和劉邦之争,其實是中國古代兩條政治路徑的博弈,也是兩種制度思想的沖突:是恢複周禮走“王上-貴族-封建”的分封之治?還是延續始皇帝走“天子-官僚-郡縣”的中央集權?

司馬遷從項羽四年霸業的糾葛與興衰中,完成從周到秦再到漢整個曆史圖景的解讀。項羽之後,中國古代主流政治思想就此定型,司馬遷以短短四年的曆史變化,寫盡了中國古代王朝上千年的制度内涵。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以廣闊的曆史視野和深刻的曆史哲思,真正做到了他所提出的史家之責任與擔當。

文 朱建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