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化翻倍!新能源的另一個超級風口

@懂私慕

向前看,未來幾年整個行業規模大機率仍将以年化翻倍的速度前進

長按上方圖檔了解詳情

來源:市值觀察 ID:shizhiguancha 作 者 / 文 雨

連續兩年的高光表現使得新能源汽車闆塊預期基本已被打滿,當行業的β收益耗盡之後,最明智的做法不再是梭哈躺平,而是尋找結構性機會“打獵”。

比如換電,一個剛剛起步卻又直接影響電動車放量速度的産業。

1

必由之路

來自第三方機構的調查資料顯示,成本效益低、續航低、充電設施不完善、充電時間過長等是消費者拒絕購買電動車的幾大主要原因。其中補能環節問題尤為突出,有近40%的消費者吐槽電動車充電太慢,補能體驗遠不及燃油車。

要解決補能問題,換電是一條必由之路。

換電是新能源汽車補能方式的一種,主要指通過集中型充電站對大量電池進行集中存儲和集中充電,然後在電池配送站内集中對電動車提供電池更換服務。

之是以說是必由之路,是因為換電模式有着其他方式無法比拟的優勢。

首先是補能速度。

即便在公共充電站的快充模式下,完成一次充電也需要30-60分鐘。而如果采取換電池的方式,最短僅需3分鐘,與燃油車加油速度拉平,解決了補能體驗問題。

其次,換電可以保護電池。

快充雖然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充電時間,但快充模式下的工作電壓大于電池電壓,必然導緻電池升溫過快,長此以往,會給電池帶來不必要的損害,而采取換電池的方式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再次,換電可以縮減初始購車成本。

動力電池是電動車最大的成本項,占比在40%左右。換電模式下,車電分離,消費者可以采用租賃電池的方式,不僅極大地減輕了購車負擔,還順帶解決了電池折舊和車身折舊差異較大的錯配問題。

最後,換電可以緩解電網的用電壓力。

當電動車大面積普及之後,巨大的用電量必将對電網産生壓力,而換電站集中充電的方式可以錯開用電高峰,原理類似儲能,起到調峰的作用。

集衆多優勢于一身,早在十幾年前,特斯拉、Better place等企業就在海外推行換電模式,與此同時,國内也同步在一線城市試點換電站。但十幾年過去了,換電産業始終以爬行速度前進。

直到今天,整個行業才真正從導入期進入了成長期。

2

萬事俱備

制約換電普及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行業标準,二是電動車保有量規模。

不同整車廠和電池生産商推出的産品口徑不一,包括電池尺寸、接口等,千奇百怪的型号直接影響了換電的營運效率和消費者體驗。

2011年,國家電網曾試圖組織建立統一的換電标準,但當時國内動力電池行業剛剛起步,技術不成熟,格局不穩定,統一起來的難度本身就很大。加上當時主要依賴财政補貼,統一标準意味着利益重新配置設定,面對主導權的變更,各方一直未達成共識,最終隻能不了了之。

上層建築沒有統一,經濟基礎也不具備。

換電的剛性成本支出較大,根據協鑫能科的測算,乘用車換電站單站投資額約500萬,重卡換電站的投資額甚至要達到千萬級别。單個換電站每天服務次數上限約為400次,實作盈虧平衡,使用率必須提高到20%。

換句話說,要想實作換電站的商業化運作,必須有足夠的電動車規模支撐,這在新能源車發展早期是根本做不到的。

上述兩大問題,現在都已不是問題。

首先,動力電池行業大局初定。

甯德時代是絕對龍頭,占據了國内市場的半壁江山,具備了統一标準的基礎。另一方面,财政補貼陸續退出,之前的利潤糾紛問題也掃除了。動力電池包的标準化将有效推動電動車的普及,符合各方利益,産業層面已經形成了共識。

政策也不再搖擺。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将換電站首次納入新基建範疇,随後頻發公文,确立換電模式的地位和發展方向。今年11月1日,GB/T40032-2021《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正式實施,這是換電行業第一個基本通用性國家行業标準,被市場解讀為産業發展的真正拐點。

另一邊,電動車的超預期起量也為換電站的商業化運作鋪平了道路。

2021年,随着燃油車的全面式微,新能源車在中國市場開始急速爆發。最新的資料顯示,今年1-11月,國内新能源車累計銷量達到299萬輛,同比大增166.8%。

前11月,國内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從去年的5.8%飙升到15%,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翻了一倍還多。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環比資料依然維持高位,11月單月,國内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高達20%。

産業經濟學視角下,一項新産品的滲透率軌迹呈現S型曲線特征,按照挪威電動車的普及過程,當滲透率越過10%的閥值後會高斜率拉升。以此為标尺,國内電動車市場已經進入高速放量期。

作為最有效的補能方式,換電的爆發也就擋不住了。

3

年化翻倍

截止今年10月,國内共計建成換電站1086座,雖然總量不大,但卻是同比翻倍的增長速度。

向前看,未來幾年整個行業大機率仍将以年化翻倍的速度前進。

根據東方證券的資料,到2025年,國内換電車型保有量預計将達到500萬輛左右;到2030年,這一數字有望接近4000萬輛。

在此基礎上,到2025年,大約将有2.2萬座換電站落地。屆時整個裝置市場的規模将達到700億,營運市場規模有望達2631億,2021-2025年CAGR(年均複合增長率)超100%。

換電裝置會随着換電站規劃的落地率先起量,當換電模式的普及度提升後,換電營運市場的空間會逐漸打開。兩大市場展開的先後順序也是投資布局的順序,正如5G的“炒作”邏輯是按照産業鍊依次向下推進一樣。

先看裝置市場。

A股上市公司中最具确定性機會的是山東威達。

2017年,山東威達與蔚來共同出資成立了昆山斯沃普,該公司是蔚來二代換電站的唯一供應商,且目前已經開始放量,今年4月以來,蔚來投入使用的二代換電站均出自昆山斯沃普。

往前看,蔚來計劃在2025年建成4000座換電站,以目前的規模,還有8倍增長空間,毛利潤空間超10億。山東威達持有昆山斯沃普44%的股份,僅考慮蔚來這一個客戶,山東威達就能從昆山斯沃普拿到超4.4億的毛利潤,作為對比,山東威達2020年的毛利潤總和也不過5.4億。

同樣進入收獲期的還有科創闆上市公司瀚川智能。

作為先發的換電裝置制造商,瀚川智能今年宣布已經研發出換電裝置樣機,并且得到了多家客戶的認可。技術是公司最大的看點和競争力,包括裝置的識别精确性、傳動穩定性和裝配高速性層面,瀚川智能都是業内領先水準。

相較于裝置市場,營運市場群雄逐鹿、大局未定。

目前的頭部參與者主要是奧動新能源、蔚來、杭州伯坦三家企業。市占率層面,截止到今年10月,奧動占了總市場的56%,蔚來占了34%,杭州伯坦占比為10%。

年化翻倍!新能源的另一個超級風口

▲圖檔截取自中航證券

現在并不代表未來,一大批有實力的企業正在加緊布局換電站,最後真正能成事的大緻有兩個派系:整車廠和“國家隊”。

整車廠領域,東風、北汽、長安、上汽、吉利等企業相繼宣布加碼換電;“國家隊”層面,國家電網、國家電投、中石化等巨頭紛紛釋出規劃,均要在“十四五”期間建設4000座以上的充換電站。

一項新技術的落地必然伴随資本的增殖,但整個過程的演化節奏卻要嚴格按照邏輯來展開。

複盤智能手機的發展曆程,當市場銷量達到2億部之前,整個“果鍊”的股價基本都在向上爬坡,但越過2億部這個坎之後,β收益消失,内部開始明顯分化。在技術上繼續保持精進的領域依然有價值增長空間,其餘賽道則大多陷入停滞。

鑒往知來,新能源汽車雖然尚未達到量的瓶頸點,但預期已經提前給足了,闆塊整體擡升的空間越來越小。未來資金的關注點将集中在技術增值和掃除産業瓶頸這兩大環節。

所謂産業瓶頸環節,是指如果該領域不突破,那麼整個行業就将無法繼續發展。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剛需配套,剛剛起步的換電市場就屬于瓶頸環節。

換電站的屬性類似于現在的加油站,目前國内加油站數量大概在11萬座左右。長遠來看,即便2025年之後,換電市場依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行業能見度極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