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我們可以用計算術語來說明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差異,将意識通過編碼輸入計算機或許就沒那麼困難了。
此前,科學家将人的思維模式分為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但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實際上可能擁有三級水準的意識,而這一概念可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和研究真正有意識的人工智能産品。
為了解決計算機是否會産生意識這一頗具争議的問題,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從“意識是如何在人腦中産生的”這一問題入手,根據對人類意識水準的研究,他們成功地将意識劃分為三個關鍵等級,并表明這三個等級可以作為設計真正有意識的人工智能的“路線圖”。

根據研究人員的定義,第一級意識水準是C0級。這一意識水準是指在人類大腦中發生的無意識操作,如面部和語言識别。 對此,研究人員解釋道:“人類大腦所做的大部分運算都發生在這個水準上。”
換句話說,人們對這些計算的發生是沒有意識的。近期,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進展,但機器仍處于這一意識水準上。例如,被稱為“卷積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系統,現在可以執行許多人類C0級意識的運算,包括面部識别。
下一級意識水準是C1級,涉及到在經過大量思考和考慮多種可能性之後做出決定的能力。 對此,研究人員表明,這種思考能力,或者說思想訓練,可以暫時支配大腦,進而幫助指導各種各樣的行為動作。
而C1級意識多表現在人類嬰兒和動物身上。例如,研究人員指出,即使距離30英裡(50公裡)遠,饑渴的大象知道如何定位并直接前往最近的水坑。而其中,大象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複雜的神經回路,将環境資訊和記憶中的資訊整合到一起,然後從一系列可供選擇的結果中找到最佳選擇,并随着時間的推移堅持這個決定和協調各種操作,如通過導航來實作這一目标。
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中,大腦的前額皮質層是資訊處理的中樞,在那裡,許多行為都是在C1意識指導下發生。 通過分析大腦這部分的神經回路,科學家們可以推導出大腦處理資訊的運算原理,并将其通過編碼應用到計算機中。
最後一級意識水準是C2級,涉及到後設認知(元認知),即監控自我思想和運算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具備自我意識的能力。這一級意識水準能夠讓你主觀感覺到正确還是錯誤,幫助人們認識錯誤并糾正錯誤。 自我意識也幫助人們弄清楚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進而産生好奇心,驅使人們更多地去了解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
科學家們指出,一些機器人已經擁有C2級類型的意識,它們可以監控自己在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方面的進展。
對于這一研究成果,Hakwan Lau 表示:“一旦我們可以用計算術語來說明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差異,将意識通過編碼輸入計算機或許就沒那麼困難了。”
原文釋出時間:2017-10-30 10:01
本文作者:Lynn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