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今滄海上,天風激清流
大師徐悲鴻有一副花費兩年心血的名作,取材于《史記》田橫故事的大幅油畫《田橫五百士》。此時正值日寇入侵,大師意在通過這畫來歌頌甯死不屈的精神,歌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所尊崇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質,以激勵廣大人民抗擊日寇”。
畫面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别的場面,着重刻畫了不屈的激情。田橫面容肅穆地拱手向島上的壯士們告别,在那雙炯炯的眼睛裡沒有凄惋和悲傷,而是閃着凝重、堅毅、自信的光芒。壯士中有人沉默,有人憂傷,也有人表示憤怒和反對他離去,那個瘸了腿的人正在急急向前,好像要阻止田橫離去,整鞍待發的馬站在一旁,不安地扭動着頭頸,濃重的白雲沉郁地低垂着。整個畫面呈現了強烈的悲劇氣氛。
田橫,齊國後裔,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後,他舉家響應,擁齊地,号齊王。及劉邦統一天下後,田橫不願依附,戰敗後同最後五百壯士困守孤島。劉邦下诏令:如果田橫來降,可封王侯,否則便血洗小島,田橫于是便帶了兩個随從向京城進發。在離京城三十裡處,田橫便橫刀吻頸,自刎而死,并囑咐随從拿頭顱去見劉邦,表示自己雖不願投降受辱,但願以一死而保島上五百人之性命。
田橫就這樣自刎了,放着王侯之位不享,何以要尋死呢?以前倒是沒細想,隻是覺得一個不願受辱,以死來保全島上五百人性命而為之。其實,這有點想當然了,深層次的原因怕不止于此。
田橫怎麼說也是貴族,是位君子,他才是曆史上最後的貴族,在中國曆史上,君子永遠是鬥不過小人的,和田橫同時代的項羽如何了得,同那劉邦小人鬥了半天,還不是落得個烏江自刎,你田橫再智再勇,想必也不是劉邦的對手吧,田橫也知道,劉邦是不會放過自己的。他甚至連項羽過江東的機會也沒有,眼看反撲是沒有可能,苟且偷生是萬萬不能,那麼玉碎則是唯一的選擇了。
這就如同我們下圍棋一樣,自己沒下好,下成必敗之局,這時的心情是最糾結的,認輸是肯定的,但也要将價值最大化,說白了,也就是要給自己找個台階,哪怕是弄個下失誤了,用以說明并非我棋力不行呢?這台階對項羽而言是面子,對田橫來說,就是要保全他那五百兄弟,作為君子的田橫,死也要死得坦坦蕩蕩,他在離京城如此之近的地方自刎,是讓自己的頭顱在鮮活之時呈給劉邦看,讓他徹底放心。君子做事,敞亮!
但,當他那兩個随從将頭顱獻給劉邦時,這無賴倒也還假惺惺地流了幾滴清淚,封兩個随從為都尉,并以諸侯王的禮制厚葬田橫。不料葬禮完畢,兩個随從在田橫墓旁挖了兩個洞,然後躺到洞裡自殺,随他們的主人而去了。于是這劉邦又派人去海島上召餘下的五百餘人入朝,他們聽說田橫已死,他們也不願遭受侮辱,苟且偷生,于是便上演了曆史上最悲壯的一幕,五百壯士同時投水自殺。他們生前誓死忠于田橫,死後,魂魄也要追随田橫。他們用自殺的方式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回味的思考。
司馬遷曾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古人一向崇尚“士為知己者死”,這五百個人做到了。他們是古人士精神的凝聚。田橫的人格魅力也可見一斑。
對此,東坡先生的評價最為貼切:“昔田橫,齊之遺虜,漢高祖釋郦生之憾,遣使海島,謂橫來,大者王,小者侯,猶能以力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劉氏。韓信以全齊之地,束手于漢而不能死于牖下。自古同功一體之人,英雄豪傑之士世,亂則藉以剪伐,承平則理必猜疑。與其受韓信之誅,豈若死田橫之節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