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合資企業股權變更仍有很多制約因素。跨國車企首先要做的,是評估中方夥伴的價值。

作者丨黃耀鵬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12月27日,商務部頒布了新版本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别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

其中确認,在乘用車領域,合資公司夥伴數量限制、股比限制都将在2022年1月1日取消。汽車合資實施了24年的“目錄制”,将歸于曆史。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至此,5年過渡期按照2017年底制定的時間表走完,專用車、新能源車、商用車、乘用車依次取消限制。這個順序,顯然是根據市場影響力來排的。

和“入世”一樣,2015年讨論此事的時候,業内擔心取消了所有限制之後,市場競争會不會導緻中國品牌大面積出局,這種結果顯然不符合國家利益。當時那封著名的“聯名反對信”,可以說是将這種擔心擺在桌面上。

1

新能源競争已經“無限制”

現在看來,至少對新能源車而言,無須擔心。

根據中汽協釋出的資料,今年前11個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連續8個月份額增長(并不隻是産銷增長)。目前,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44%,回到曆史高點,其中11月份市占率為46.6%,節節看漲的趨勢明顯。

如果單論新能源車,中國品牌份額很可能超過50%,但缺乏具體資料支撐。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甚至豪言,2030年中國品牌将占據70%市場佔有率。他指的是整體,而非新能源車。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品牌以前靠“成本效益”圈定中低端市場,現在經過新能源車創業企業的摸索,已經在中高端市場站住了腳。與此相反,除了特斯拉,跨國公司的高端電動車産品推進都有點跟不上節奏。

既然中國品牌在新能源車上更具優勢,目前新能源車發展得又超乎想象——預計2025年才能達到的20%滲透率,2022年就可以實作,那麼沒有理由認為中國品牌會在限制消失之後敗退。畢竟最大的對手特斯拉,已經以獨資的身份在中國營運26個月了(從量産下線開始計算)。

在新能源車市場上,“無限制競争”早就開始了。現在不存在什麼重量級選手,因為限制被擋在國門之外的情況。

中國成了全球最多品牌、最多車型、最多絕對銷量的新能源車市場,競争烈度居全球之首,新能源車供應鍊的完整度、動力電池産能也居全球首位。再有什麼競争對手進來,或者跨國公司在中國單獨建立新能源車公司,都沒什麼可怕的。畢竟各自的斤兩,都已經彼此掂量過了。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美國的裡維安(Rivian)、Lucid,以及一直潛水的蘋果汽車,甚至可能走通Robotaxi路線的Waymo,進入中國都不存在障礙。但赢得一席之地,和影響競争格局是兩碼事。

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場已經是一個現實的龐然大物,新進入的廠商獲得左右格局的力量,可能性太小了。

2

山雨曾來風刮過

和新能源車的局面不同,燃油車市場當初沒那麼樂觀。

在合資股比限制剛解禁的2018年,華晨寶馬就談成了25%股權轉移,寶馬将獲得75%股權。該提案連續獲得了股東大會多數票(63%)支援,國資委審批,約定2022年之前完成股權交割。現在看來,此事在2021年完成無望,要拖到2022年。

有小道消息,2020年的時候奔馳也向北汽提出了類似的要求,被剛上台的董事長姜德義頂住了,此事後來無人再提。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在2018年的時候,捷豹路虎、雷克薩斯,都是将來單幹的“候選品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豪車品牌市場認知度,同時都感覺“沒發揮好”。

但是,時至今日,中國消費者對原汁原味的歐美設計(雷克薩斯最早也是根據美國市場的口味來設計的),認知度是不是還如最初所見的那樣?所謂“最初”,就是它們剛剛以進口大貿的身份來到中國的時候。

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資訊,早在2017年,合資企業的黃金時代就已經逐漸過去了。這是“股比放開”政策制定的一個現實基礎。市場開拓期結束,剩下的是保地盤,保不住的就隻能退出。這4年間我們看到,新來的幾乎沒有,退出的倒是三三兩兩。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由于合資雙方在技術上的巨大差距,外方提供車型、技術和品質體系,還有“初始”供應鍊;中方得到的分工多為适應性開發、生産管理、建立和管理銷售管道。

這樣一來,外方很容易認為,中方的競争力是圍繞市場營銷體系建立的,是“打下手”。如果外方自認為也能把本地化銷售抓起來,對中方的價值評估得就比較低,認為中方的技術貢獻約等于零。

但是,供應鍊連續地本地化,甚至中國品牌化,颠覆了外方的認知。中方對技術端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甚至聽不進中方意見的“原生車型”都撲街了。這種情況下,外方不可能試圖甩掉中方單幹。

3

中方的核心競争力在哪裡

中國合資企業的中方,對策是不約而同地做自主品牌,後來又都去做新能源車創業品牌。本來的出發點,是合資期滿後人家不和我們續簽了,我們得自己找條出路。

但自主做得好,會重新整理外方對中方的認知。如果自主品牌做上去了,對外方而言,甩掉一個能幹的合作夥伴,就為了少分點利潤(也有并表的财務需求),顯然是短視的。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還有一個此前意想不到的點,就是合資企業的“雙積分”大多數都是負的,他們的立足點是盡量集團内解決。中國品牌新能源車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背積分。

這樣做的結果,是賣積分的幾家,特斯拉為首的新勢力,給出的價格盡管随着政策監管的門檻變高而看漲,但還算合理。如果大家都到市場上買積分,那時的價格簡直不敢想象。

誰讓合資的新能源産品推進速度慢呢?

抛開這一切,多年來,合資企業的供應鍊、人力資源、管道,都已經高度本土化。監管也會随之變化,外企有沒有把握自己單獨幹還能快速重新适應的?似乎一門心思意圖抛開中方夥伴單幹的,至今沒有一家,就連作為談判要價的吹風都沒有。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如果還有合資企業試圖改變股比,我們并不吃驚,畢竟此前有先例。但華晨模式也就到頭了,不會完全分手。這種情況适用于外方空前強勢,而中方沒有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到目前為止,都是德系品牌的小想法多一些。

就算華晨那種弱勢局面,寶馬方面也是先給個甜棗,将合資協定續簽到2040年,承諾提供技術扶持,才獲得同意的。

這是正面籌碼,負面的籌碼無非是另外成立合資公司,或者自己單獨建立新能源公司,類似大衆的做法(大衆和江淮的合資)。

對中方而言,這并非是一個現實威脅,看到上汽奧迪設定了多少年的緩沖期(而且上汽大衆合資早就存在),就可以知道,此事并不簡單。至少從發改委的角度,建立的燃油車産能,獲批可能性無限接近于零。

【汽車人】合資股比全面解禁,有多大沖擊力?

今年下半年的情況,一直堅挺的德系、日系市場佔有率也在向下,中系崛起。這種時候更不大可能拆夥,就看中國品牌是現象級崛起,還是一過性的反彈。

市場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即燃油車獨資很難有勝算的局面,看上去已經被預判。5年過渡期用光,市場的震蕩因素,被預制“阻尼”消解得所剩無幾,政策的用意也是要達到這個效果。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