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是提起海峽對岸的文化名人,恐怕你的眼前已經浮現出了一長串家喻戶曉的名字,諸如錢穆、餘光中、金庸、林清玄等。
但其中一個名字,我們總是跳不過去的,他就是《醜陋的中國人》的作者——柏楊。
他早年就讀過許多所學校,卻沒能拿到任何一張畢業文憑,但依舊憑借紮實的專業能力,取得了台灣老牌名校成功大學的聘用,聲名遠揚海内外。
柏楊的一生,都在與文字打交道,有過彪炳之作,也因犀利的文字遇過牢獄之災,在這起起伏伏的幾十年間,各種風景他都看了一遍。
2008年,89歲的柏楊因肺炎病逝于台灣。
根據柏楊的遺囑,他的骨灰在妻兒的親自護送下,回到了他魂牽夢萦了近60年的老家,河南輝縣。
他這一生的光輝與苦難,都與自己“辣手著文章”的寫作理念不無關聯。
1967年,著名漫畫《大力水手》被中華日報社斥重金從美國引入台灣,而翻譯的任務就落在了柏楊的妻子、《中華日報》婦女版主編倪明華肩上。
眼看着妻子每晚伏案熬夜,柏楊心中不忍,便将妻子的任務攬到了自己的身上。
誰知這個燙手山芋,成了日後他苦難生活的根源。
看過《大力水手》這部作品的朋友,心下應該十厘清楚,這并不是一部涉及政治的漫畫。
但是,由于柏楊長期以來釋出的作品大多帶有對時局的批判色彩,他在翻譯《大力水手》時,給很多詞語的譯文賦予了諷刺意味。
這次翻譯工作,讓柏楊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開啟了長達八年的牢獄生涯。
重獲自由後的柏楊有刻意收斂自己筆下的鋒芒嗎?好像并沒有。
恰恰相反,他将自己批判的筆鋒調轉,指向了更龐大的群體:全體中國人。
1985年,柏楊出版了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當年就被評為年度暢銷書,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讨論。
這本書中的數十篇文章,都取自于柏楊幾年間在台灣各大高校舉行的演講,其中飽含着柏楊對中國人“劣根性”的批判,以及對傳統文化中糟粕的炮轟,當然更多的是對中國下一代青少年成長的關切。
這本“勁爆十足”的作品,辛辣犀利的文字令人讀來瞠目結舌,但與此同時,也的确能夠引發我們對自身的深度思考。
一直以來,有很多讀者都會懷疑,莫非柏楊隻是個利用犀利文風煽動情緒、嘩衆取寵的“戲子作家”?
實際上,除了這些被媒體炒作放大的辛辣銳評之外,早在1983年,柏楊64歲時就已經開始了一項巨大的工程,那就是翻譯白話版《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講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十國1300多年的曆史,是司馬光為後人留下的一座文化寶礦。
但由于它成書于宋代,距今年代久遠,很多文字詞彙是我們現代人很難直接了解的,頗需要一些古代漢語功底,是以多年來都未能推廣普及。
而柏楊先生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自覺地挑起了這個重擔。
他自64歲開始着手翻譯,到73歲時,已經完成了洋洋灑灑千萬字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
十年著書,青絲全白,他用自己殘燭餘光般的精力,為《資治通鑒》這部中華文化寶庫的傳世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
21世紀初,柏楊先生終于完成了全部的翻譯工作,并将十冊書稿交由東方出版社進行出版發表。
以史為鑒,可以正衣冠、明事理。曆史對于我們而言,永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我們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人的行事,便可以清晰地發現其中的問題和漏洞,并在自己日後的生活中加以避免和改正,這将是讀史書能夠為我們帶來的最大裨益。
而《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憑借着它诙諧易懂的語言風格,也應當成為當代讀者閱讀、學習《資治通鑒》最便易的首選讀本。
如今,我們站在曆史長河的對岸,而柏楊先生已經用這套《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為我們搭起了一座橋梁。
希望日後,你能同我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多抽些閑暇時間,到對岸去見一見古時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吧。
《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 ¥79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