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凱文: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

作者:消防界
馮凱文: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

■人物簡介

馮凱文,1949年10月生,山東泰安人,全國公安攝影家協會主席,原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理事,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常務理事。獲中國攝影金路獎、中華藝術攝影金馬獎、中國通俗文藝終身成就獎、上海郎靜山國際攝影藝術終身成就獎等,被評為全國公安系統“文化之星”。

美是一種感動,可以欣賞,令人共鳴,甚至是超越體驗層面的精神升華與交融。大自然中,美無處不在,常常需要人們去發現、捕捉和頌揚。

讀圖時代,攝影藝術成為記載、見證、傳頌美的重要表現形式。

随着數字時代的到來,上億像素的高清數位相機、手機得到了普及,大衆随手可拍精美的圖像,新時代新技術催生出一批優秀的攝影藝術家。12月8日,本刊記者走近著名攝影家馮凱文,了解他執着追求攝影藝術50多年,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大美大愛情懷。

馮凱文: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

《冰海之心》

馮凱文: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

《遠眺金秋》

“讓最原始的美喚醒人類保護自然”

執着和勤奮是成功者共有的特性。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這部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即一萬個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大師的必要條件。

如果每天投入三個小時,一萬個小時相當于十年,而馮凱文執着于攝影藝術卻已經超過50年。

“我退休前常常是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進行拍攝的,退休後基本是全身心研究和創作。”馮凱文介紹,這是源于他對攝影發自内心的喜愛。

1968年,馮凱文參軍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當時部隊購買了一台海鷗牌相機,讓他把所在機關發展建設的情況留一些影像作品。他從此與攝影結緣。

1985年初,馮凱文被調到内蒙古森林警察總隊負責宣傳工作。在這裡,他接觸到大量的關于森林覆寫率下降和人類生存環境變化的資料,這讓他不禁感慨:“破壞了森林和植被,就等于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我不僅要當一個合格的森林衛士,我還要用照片去喚醒人類保護自然生态。”

自此,他除了把鏡頭聚焦火熱的警營生活,拍攝了《特警出擊》《強化實戰》《我為群衆守平安》等成千上萬的警察題材攝影作品外,還一直關注自然生态文明。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标,“我要努力去拍攝最美的自然生态,讓最原始的美喚醒人類保護自然。”于是,他利用節假日和2007年退休後的時間,23次進入西藏,3次進入墨脫;27次走進新疆,3次靠騎馬野營走進喀納斯白湖;4次踏上青海黃河長江源頭4600米的高山;6次穿越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還有南極、北極的億萬年冰川,他多次經曆生死臨界,先後拍攝了數以萬計常人難以看到的自然世界,出版了畫冊《時光湧動》,其中有6幅攝影作品收入中國國家地理《極緻之美》風光畫冊。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馮凱文指着2016年8月在北極拍攝的《冰海之心》對記者說。大自然巧奪天工,攝影家就應匠石運斤,方能展現大自然無與倫比的美妙。

馮凱文: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

《在這裡》

“好的攝影作品必須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藝術源于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生活。一幅精美的攝影作品必須是鮮活的、生動的,有生命力才能打動人、感染人。”馮凱文指着自己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娓娓道來——

《在這裡》拍攝于2020年12月7日,畫面中兩名珠海市警察局拱北口岸分局巡警大隊民警正在口岸廣場執勤,他們每天在這裡堅守,而在他們身旁,是虛幻匆匆而過的行人。一動一靜,真實展現出民警永遠“在這裡”笃守忠誠、守護平安的堅定意志;

《安全屏障》拍攝于2019年8月19日,在故宮周一閉館期間,畫面記錄了故宮消防中隊消防員訓練後的合影。灰色的天地、古老的建築、紅色的消防裝置,畫面橫向的拉伸,各種顔色的對比,襯托出充滿活力的消防員為守護六百年故宮而鑄就的安全屏障;

《小主人》拍攝于2004年春節的大年初四,四川阿壩的幾十名藏族群衆在趕往寺院祭拜的路上休息,猛回首,卻發現一個盛裝小女孩牽着兩頭牦牛從山坡上走下來,當她發現有人在抓拍時,羞澀地将手指放在了嘴邊。“頭上兩朵小花,一身紅色盛裝,潔白雪地上兩頭黑色的牦牛,那就是一幅活生生的油畫。”

《摔跤手》《快樂時光》《麗水特警》……自然的動作,生動的表情,鮮活的生活場景一一入鏡。

書法、繪畫、雕塑、音樂、山川河流、浩瀚星空……在馮凱文的眼中,他們都是鮮活的生命體,都是那麼的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創造力,于是他努力地用鏡頭去捕捉,去呈現那些大自然中永恒不息的大美光華。

“大自然賜予了人類美好的生存空間,我們就要去記下這些大美的世界。”馮凱文說,“美”并不隻是技藝,“美”是曆史積澱後的綻放,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傳遞。

馮凱文: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

《摔跤手》

馮凱文: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

《小主人》

“每個人都可以拍出經典佳作”

馮凱文介紹,拍攝一幅精美的攝影作品并不難,隻需在硬體具備的基礎上把握住“美”和“思想”。沒有美,沒有思想,也成就不了文明。文明互鑒,也是美的傳遞和共賞共鳴。

“攝影的門檻很低,但攝影的走廊很長。每個人不一定能走到底,但都可以拍出經典的作品。”馮凱文介紹,現在的手機像素都很高,并且具有自動對焦美化功能,是以把握拍攝技巧很關鍵。

——拍攝紀實作品,要善于捕捉感動的瞬間,要選取和記錄最具時代特征和典型的人、物、事入鏡,真實、感人、有内涵的作品會更有社會價值和藝術感染力;

——拍攝藝術作品,要突出欣賞價值,讓人們在欣賞中不斷感悟作品的内涵、内在美,作品給人留下的欣賞空間越寬,作品的藝術價值就越大;

——拍攝風光照片,可以先拍大場景,接着再排中場景,最後再捕捉局部亮點,拍局部時可能是殘缺的、朦胧的、曲折的,但這些局部的瞬間往往更耐看,有深度、有故事、有味道……

馮凱文說,攝影藝術與其他藝術是相通的,他在廣西蓮花山拍攝蕨菜幼嫩葉芽的局部作品《森林樂章》時,仿佛看到了五線譜;他在拍攝《遠眺金秋》時,仿佛聽到了天地轟鳴……

一幅幅畫面、一段段情感、一個個故事,在馮凱文用鏡頭追逐“美”的曆程中精彩展現。

内蒙古集甯師範學院教授敬笃看了馮凱文的攝影作品後留言:一切動态的情境,都會在靜谧中,等待你藝術的重構。你鏡頭下的每一張照片,都在說話。

馮凱文: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

《大地歡歌》

圖文丨馮凱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