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上任背景
1950年10月19日,數十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下,對不可一世的17國聯合國軍進行了猛烈反擊。那時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根本看不起中國,堅定地認為中國不會出兵北韓,他壓根就沒對中國軍隊參戰做準備。

在中國志願軍發起第一次戰役時,聯合國被中國軍隊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全軍撤到了清川江以南。
11月底,中國志願軍發動了第二次攻勢,這時麥克阿瑟知道中國出兵了,但是他盲目自信地認為中國最多派出了7萬人來支援北韓,不足為懼。于是,他又忽略了志願軍的戰鬥力,指令聯合國軍發起“聖誕節攻勢”。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志願軍再次重創了聯合國軍,直接将他們趕到了三八線以外,并殲敵3萬6千多人(美軍2萬4千多人)。
這下子,志願軍徹底粉碎了麥克阿瑟在聖誕前夕結束戰争的夢想,雙方局勢也徹底扭轉。在二戰期間立下顯赫戰功的麥克阿瑟不再趾高氣昂,開始變得垂頭喪氣。而且在志願軍第二次戰役中,第8集團軍軍長沃爾頓.沃克在開車指揮部隊撤退時,自己不小心撞到了卡車上,導緻身亡,更是叫麥克阿瑟無法看到戰勝志願軍的希望。
沃爾頓.沃克
就是在這種局勢下,美國陸軍上将李奇微被“趕鴨子上架”到了北韓半島,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官。
臨危受命的李奇微
到了戰場的李奇微,沒有受到歌舞升平的接待,迎來他的隻是一雙雙空洞的眼神。因為聯合國軍接連幾次的失敗和沃克的身亡,這些士兵已經已經陷入了深深的懷疑中,其中還包括二戰中的精英部隊。此時的他們,隻想盡快離開這個恐懼的地方。
李奇微在接手後給自己的參謀長寫信,信中描寫了當時聯合國軍的狀态:
這裡充滿了緊張、恐懼、大難當頭的氣氛,士兵們被吓得四處亂竄,在他們的身上完全看不出軍人該有的警覺性,我很清楚他們已經對戰鬥失去了信心。
這時的李奇微深知,必須有一次徹底的戰鬥勝利,才能掃除之前的悲觀情緒。
而在反攻之前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動員士兵,他先花了幾天的時間與師級及以上的将軍聊了聊,結果都是在說:
無論用什麼辦法進攻都是失敗,并且會付出巨大的損失。
他們為了證明自己說道有道理,還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志願軍是戰無不勝的。
随後,他将團級以上的幹部召集了起來開會。在會上,他大罵道:
“如果你們的祖宗看到你們現在的樣子肯定會氣的在棺材裡打滾。”
李奇微
訓斥完之後,他更是一口氣換掉了5個師長,他的老師麥克阿瑟看見都覺得驚訝。他又“苦口婆心”的給士兵做說服,總算叫士兵們重新撿起了鬥志。而且,他還多次到前線勘探地形,了解志願軍的作戰風格,制定相應的對策。
在了解了志願軍作戰習慣後,李奇微開始了反攻,而志願軍還是一如既往地不給他們面子。
在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更是縱深穿插了将近20公裡,将聯合國軍的計劃全部打亂,将他們趕到了三七線。後來第四次戰役因為志願軍後勤補給跟不上,以及沒有制空權導緻前線作戰困難,被迫全軍撤到了三八線以北。
随後,麥克阿瑟對總統杜魯門說:
“戰勝志願軍的方法隻有使用原子彈了”
不過當時美國沒有使用原子彈,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多仁慈,隻是因為蘇聯也有核武器,而且杜魯門也害怕直接與中國、蘇聯發生沖突,導緻第三次世界大戰。而麥克阿瑟則是為了勝利什麼都幹得出來,他期間多次違背華盛頓方面的指令,正是由于這些原因,麥克阿瑟被杜魯門換了下來,李奇微成為了新一任的聯合國軍最高指揮。
志願軍遭遇滑鐵盧
北韓戰争第五次戰役,就是在這時爆發。也是北韓戰争中規模最大,中美精銳交戰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背後更是彭德懷和李奇微兩位指揮官的博弈,雙方在這一戰中都死磕到底,叫彼此都明白了對方的強大,才停止了戰争開始談判。
1951年4月,在第五次戰役開始之前,早期入朝作戰的志願軍已經逐漸撤退,到了北韓北部和國内進行休整。大量的新生力量入朝,加上北韓人民軍已經達到了130萬之多,其中志願軍約95萬。另外還新增加了4個炮兵師、3個高炮師以及大批的特種兵,當時很多部隊的都換上了蘇式的裝備,所有火炮達6000多門,這也是中國軍隊前所未有過的裝備。
這時,蘇聯空軍也大量地進入了北韓作戰,為了避免直接參戰擴大戰事,斯大林指令蘇軍所有參戰人員,一律換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衣服,并且隻在有限的範圍内活動。而美國也害怕與蘇聯直接發生沖突,隻能裝作看不見。
當時美國國防部長範登堡在釋出會上解釋道:“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
蘇聯的武器支援很大程度上給了志願軍信心,一種樂觀的情緒在志願軍中蔓延開來,甚至有人認為美軍即将潰敗,進而過度地低估了美軍的實力。
這時的美軍因之前的失利,從之前的1000架飛機增加到了3000架,開始着重轟炸志願軍的運輸車輛,後方補給線等,給志願軍造成了不少的損失。
而志願軍的高層在這時也發生了分歧,
彭德懷堅持主動出擊,希望可以成建制地消滅一次美軍,以此來打碎美國二次“仁川登陸”的計劃。但是,其他高層洪學智、鄧華等人希望可以誘敵深入再進行圍殲,直接進攻對于靠兩條腿行軍的志願軍來說,一個是追不上敵人的汽車,二是後方的補給很難跟上。最後彭德懷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結果洪學智所擔心的情況發生了。第四次戰役後期,志願軍全線進攻十分順利,美軍也逐漸地後撤,但始終和志願軍保持一定的距離。當時的志願軍還沒發現,這并不是美軍的潰敗,而是李奇微新調整的戰略部署。
經過第三次戰役和志願軍的作戰,李奇微發現了,志願軍每次攻勢的時間都是8天左右,而且多是晚上進攻,這就代表了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和人員體力隻能維持8天。
于是,李奇微根據這兩點,發明了“磁性”戰術。每當志願軍晚上進攻時,美軍就主動撤離20-30公裡(這是志願軍一宿腳力的上限),等天亮了再利用高機動的優勢,進行合圍反擊。
可怕的是,李奇微還虛心學習了志願軍的縱深穿插戰術
,利用其飛機坦克的高機動性,穿插深度遠高于志願軍,對志願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進而導緻志願軍被迫後撤100公裡,放棄了漢城和仁川。
鐵原阻擊戰,迫使美國上談判桌
1951年4月22日,北韓戰争第五次戰役開始,由于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志願軍遲遲無法進行有效進攻,隻好不斷後撤。而胃口極大的李奇微還企圖在志願軍撤退路上進行截斷合圍,彭德懷也害怕撤退路上遭到截斷,雙方就将目光都盯在一個叫鐵原的地方。
鐵原作為漢城和平壤的必經之處,是幾條公路的交彙處和志願軍的中轉站。如果美國将此處占領,志願軍就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傅崇碧
于是,李奇微派出了美軍的騎兵師來進行快速進攻鐵原,企圖在聯合國軍的配合下将志願軍一舉擊潰。彭德懷也早早地将死守鐵原的任務,交給了63軍的軍長傅崇碧,叫他務必死守鐵原20天,這關乎全部志願軍的生死。
之後,63軍3個師團兩萬四千餘人和聯合國軍的四萬七千餘人在鐵原展開了殊死搏鬥,而且志願軍和聯合國軍的火炮數量比是1:5,并且當時的志願軍在鐵原附近沒有飛機支援。
63軍為了擋住聯合國軍的進攻,挖了很多的戰壕、防空洞和防護網,将189師的人員分散在這上百個據點中,一個據點的人死完了,陣線就往後挪一點,用生命來換取志願軍主力撤退的時間,剩下的兩個師團作為預備隊。
等到第三個師187師接管陣地時,志願軍已經後撤了40公裡,鐵原隻剩下了很小一段陣地,無法防守。187師幹脆以攻為守,将全軍的炮彈集中起來,對聯合國軍進行了狠狠的反擊,給其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戰鬥中,軍長傅崇碧也受了重傷,差點犧牲。終于在6月11日,李奇微才放棄了進攻鐵原,雙方進入了對峙階段。63軍以2.2萬的傷亡換取了志願軍大部隊後撤的寶貴時間,并擊斃傷聯合國軍1.5萬左右。1951年7月10日雙方終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