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AI新媒體量子位(QbitAI)

我國著名數學大師、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人工智能研究開拓者吳文俊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5月7日7時21分在北京逝世。
在此緻以深切的哀悼。
吳文俊(Wentsun WU),祖籍浙江嘉興,1919年5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吳文俊畢業于交通大學數學系,1949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博士學位。
吳文俊在拓撲學、自動推理、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在國内外享有盛譽。他的數學研究活動,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自1947年至70年代,以代數拓撲為主,他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示性類、示嵌類研究,是拓撲學中的奠基性工作并有許多重要應用。
後期始于1976年,從事機器征明與數學機械化的研究。他提出的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方法(吳方法),與常用的基于數理邏輯的方法根本不同,顯現了無比的優越性,改變了國際上自動推理研究的面貌,被稱為自動推論領域的先驅性工作。
△ 吳文俊,《人民畫報》1957年,攝影 錢浩
吳文俊曾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56)、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1990)、陳嘉庚數理科學獎(1993)、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4)、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1997)、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0)、第三屆邵逸夫數學獎(2006)。
△ 吳文俊與袁隆平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0年5月4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先後釋出公報通知國際社會,将國際永久編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
吳文俊1957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後改為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吳文俊還曾擔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1985—1987),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主任(1992—1994),全國政協常委(1979—1998)
此外,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還發起成立“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這是我國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唯一以吳文俊先生命名,依托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具備直接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資格,被譽為“中國智能科技最高獎”。
再次深切緬懷吳文俊先生。
以下是量子位摘錄整理的一些吳文俊生平故事。
吳文俊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抗戰的炮火中度過的。
他小時候喜歡看曆史書籍,對數學并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曾一度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想辍學不念。一位姓武老師的精彩課程,改變了他對數學的看法。大學三四年級時的刻苦鑽研,使他打下了現代數學的基礎。
大學畢業後,吳文俊到處奔波才在郊區的中學找到了一個位置。此後整整五年,沒有接觸數學研究。
抗戰勝利後,吳文俊由親友推薦結識了陳省身先生。此時,拓撲學正在興起,被稱為現代數學的王後,陳省身把他引上了拓撲學的正途。在陳省身身邊一年多的時間裡,吳文俊展露了穎異的才華,極受陳先生賞識。
1946年,吳文俊考取了留學生,來到法國,兩年之後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法國是拓撲學的中心,吳文俊在這裡禦風而飛,漸入境界。
1950年, 吳文俊提出“吳示性類” 和“吳公式”,将拓撲學中示性類的概念由繁化簡,由難變易,并給出了示性類之間明确的關系和可以計算的公式。吳文俊抓住本質的鮮明工作,如同撥雲見日,為拓撲學開辟了新的天地,被稱為 “拓撲學的地震”。
1951年吳文俊回到祖國,繼續拓撲學方面的研究,又作出了“吳示嵌類”的發現。
1956年,37歲的吳文俊因其在拓撲學上的傑出成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當時的“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二年他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之一。
數學機械化思想的提出和成果鑄就了吳文俊數學人生的第二塊裡程碑。這源于兩次偶然的機遇。一次是在無線電廠的勞動,一次是對中國古代數學的重新認識。
“文革”期間吳文俊在北京無線電一廠勞動,但這裡并不做無線電,而是轉向制造計算機,在這裡吳文俊第一次了解了計算機,并感到了計算機的巨大威力,認為計算機是一個了不起的工具。
吳文俊深切地感受到,對于數學未來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一個不可估量的方面是計算機對數學帶來的沖擊。在不久的将來,電子計算機之于數學家,勢将如顯微鏡之于生物學家,望遠鏡之于天文學家那樣不可或缺。
1974年,吳文俊開始涉足中國古代數學史,漸漸地深入進去,他對中國古代數學有了一個重要發現,就是貫穿中國古代算術的思想是機械化的思想,是非常符合現代計算機的思想。這促使他想二者合一,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1976年,吳文俊放棄已成就卓著的拓樸學研究,在抱孫子的年齡“不可思議”地毅然開始攀越學術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數學機械化。
為了解決機器證明幾何定理的問題,他年近花甲從頭學習計算機語言。那時,在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的機房裡,經常會出現一位老人的身影,不分晝夜地忘我工作。有很多年,吳老的上機操作時間都是整個研究所的第一名。
1977年,吳文俊關于平面幾何定理的機械化證明首次取得成功,從此,完全由中國人開拓的一條數學道路鋪展在世人面前。
1984年,年輕的中國數學家周鹹青去美國丹佛參加“全美定理機器學術會議”,在會上他送出了一篇《用吳方法證明幾何定理》的論文,同時在現場用電腦進行示範,短短的十幾分鐘證明了幾百條幾何定理,整個會場頓時嘩然。
“吳方法”的神奇之處在于,可以讓電腦代替人腦去進行幾何定理的證明,這樣對于人腦來說,原本很複雜和繁瑣甚至不太可能的計算和推理就變得輕而易舉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各種科研和技術領域中,就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後來,吳文俊在他的閱讀中零星地讀到,在他之前,世界上也有數學家提出過減輕繁重腦力勞動的想法,像解析幾何的發明者笛卡爾等,但他們或是沒有進行過嘗試,或是迷失了路徑。
而吳文俊以他敏銳的目光在世界電腦發展初露端倪之時,立即把電腦與自己所研究的中國古代算術思想聯系起來,開辟了一條與西方迥然不同的數學機械化道路,開創了機器定理證明的時代,國際上稱為“吳文俊方法”和“吳消元法”。
數十年間,吳文俊不僅建立了“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吳方法”、“吳中心”,更形成了“吳學派”。近代數學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人開創的這一新領域,吸引了各國的衆多數學家前來學習。
因為“手工計算上千項的證明要幾天功夫,用計算機1秒鐘就可以完成。”
諾貝爾獎沒有設數學獎,人們通常把“菲爾茲獎”譽為數學中的諾貝爾獎。吳文俊的工作被5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引用,有3位的獲獎成果還使用了吳文俊的方法。一直到最近兩年,仍有菲爾茲獎得主在引用吳文俊的經典結果。(完)
本文作者:舒石 問耕
原文釋出時間:2017-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