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不要輕易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戀愛,他們“現實”得可怕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愛情雖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一個女人若沒有經曆過愛情的浸潤,難免會遺憾。

但談戀愛是為了幸福快樂,不是為了找虐,是以要談就要和那些真的相信愛情的男人談,這些男人大都分布在26歲以下。

男人在純情階段,有時候真的很傻很天真,愛上一個女孩是願意為其掏心掏肺,雖然這份炙熱的感情通常都難以有滿意的結果,還是會令女生心馳神往的,多年以後回憶起來令人倍感溫馨,假如沒有經曆過這種愛情,實為人生憾事。

永遠不要輕易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戀愛,他們“現實”得可怕

但千萬不要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純情的愛情,這個階段的男人通常經曆過社會的洗禮,已經相對社會化,他們對待感情,利弊得失的考量遠遠大于是否喜歡。

第一、他們對婚姻很清醒

和這個階段的男人談戀愛的女孩,離開了父母的庇佑,且經濟開始獨立,是以很容易産生想要結婚的念頭。

但相對這個階段的男孩剛剛開始積累資源,結婚則意味着被家庭束縛,失去很多向上攀升的機會。

永遠不要輕易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戀愛,他們“現實”得可怕

他們将此看得很透徹,婚姻在不談感情的基礎上就是雙方利益的媾和,是通過綁定關系分擔風險共享利益。

是以他們更希望能通過和對方的聯合,實作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互相博弈下達成平衡。

這個階段的男人能夠将感情、性從婚姻中剝離出來看。很多女孩疑惑,為什麼他說愛我,卻不願意娶我?

很簡單因為娶你對他來說不能實作利益最大化。在沒有得到真正想要的資源時,男人不會輕易交出自己的自由權。

永遠不要輕易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戀愛,他們“現實”得可怕

婚姻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産物,男性們普遍在純粹理性思考上普遍做得比女性好。女孩也不要抱怨,不管愛情還是利益,隻要你看清,選擇的權力在于你

第二、更看重利益得失

26歲以上的男人将利益得失看得高于一切,這主要歸因于成王敗寇的社會價值,某種程度上男性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對男性了解不代表要屈從于男性,女性也需要在清楚利弊得失的條件下選擇。

26歲以上的男性在建構男女關系時,不會像女性一樣選擇一個人自此忠貞不二,而是即便他們已經有配偶,但若有更大的利益,他也會放棄已經有的感情。

永遠不要輕易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戀愛,他們“現實”得可怕

他們對感情的道德感更低,在他們的既定價值裡感情是可以用來交換的。

和這個年齡階段的男性談戀愛,很容易被傷害。他們因為沒有遇到讓自己完全滿意的伴侶,但也不會拒絕和一個沒那麼滿意的人在一起。

他們的原則是沒有總比沒有好,他們一邊保持着這樣的關系一邊尋找更好的配偶,直白點說就是騎驢找馬。

第三、在取舍面前更清醒

當然這個階段的男人也不是說是完全沒有感情的動物,他們也會沉迷也會心動,但他們在做抉擇面前能很明确地分辨出什麼是最重要的,是金錢,是利益,是長久打算。

永遠不要輕易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戀愛,他們“現實”得可怕

感情的确很值得依戀,但生活更現實,對任何一個長期在現實生活中打拼的人來說,在現實面前,感情必須緩一緩。

比談感情更重要的是先生存下去。是以其實這個階段的男人不是完全沒有感情,隻是他們還沒有能力兼顧感情和利益。

尤其對很多本身起點就不高的男性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必須學會利用已有的一切換取更多的資源。

有些情況下,男人不止物化女人,他們連自己都物化,隻要利益到位,他們并不排斥把自己當作商品來換取價值,量化獲利。

永遠不要輕易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戀愛,他們“現實”得可怕

是以如果你愛上了這個年齡階段的男人,就一定要想清楚,你是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呢?還是要壯士斷腕選擇安全島?

26歲以上的男人很現實,但你也不能糊塗,畢竟都是成年人,理性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管選擇哪條路,隻要你覺得對方值得,其實也沒什麼對不對。

但如果你一門心思想要追尋愛情,勸你三思而後行,其實談戀愛最好的階段就是二十多歲,那個年紀還沒有見識過社會競争的殘酷,還相信童話。

為了愛情願意不顧一切,最重要的是試錯成本低,即便最終沒有任何結果,也不會對人生産生太大的影響。

永遠不要輕易和26歲以上的男人談戀愛,他們“現實”得可怕

但26以上的年紀就不行了,走錯一步可能所有的努力都會白費,大部分人根本輸不起。

是以希望女性朋友們明白什麼年齡幹什麼事情?十八九的時候就去放肆地談戀愛,二十七八的時候就好好拼事業,不要該談戀愛的時候不談,該務實的時候不務實,把人生搞得亂七八糟。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