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尋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馮” “好心”傳千年

12月27日,即農曆十一月廿四,是冼夫人的誕辰。

冼夫人曆經梁陳隋三朝,一生緻力于穩定嶺南、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功勳卓著。她被隋朝封為“谯國夫人”,去世後又被追谥為“誠敬夫人”。《隋書》記載,冼夫人晚年告誡子孫:“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此句被後人長久傳頌,周恩來總理也予以盛譽稱冼夫人為“中國巾帼英雄第一人”。

傳承千餘年的冼夫人文化曆久彌新,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早已融入茂名這座“好心之城”的“血液”中。每年冼太夫人誕辰之際,民間多有豐富多彩的祭祀活動,無論是電白的冼夫人誕辰節,抑或高州的冼太祭祀大典,在茂名地區都是群眾參與程度極高的代表性祭祀活動。相比之下,電白區霞洞鎮的誠敬夫人廟(土稱晏宮廟)則顯得不太熱門。

近年來冼夫人文化考古工作深入,越來越多關于高涼太守馮寶與冼夫人的後代子孫在霞洞生活過的痕迹被發現,也為霞洞在馮冼文化地圖中的重要性逐漸加碼。部分學者認為馮寶與冼夫人的裔孫越國公馮盎故裡為霞洞,并于此建立了馮家村。近日,當筆者來到霞洞鎮探尋冼夫人文化足迹,聽當地老人講述曆史往事之時,時間長河裡沉澱下來的人與事便一樁樁活脫了起來。

探尋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馮” “好心”傳千年

第059期《南方日報·電白視窗》A03版。 南方+ 鄧建青 攝

馮家廟、馮家墓與馮家村

“霞洞馮冼文化曆來稱有三馮,分别是馮家廟、馮家墓與馮家村。”馮冼文化學者王啟明介紹,要了解霞洞馮冼文化,“三馮”是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霞洞浮山嶺南麓晏公嶺(獅子嶺)向陽坡,建有一誠敬夫人廟(土稱晏宮廟),因有蘇東坡的題詩聞名于世。相傳該廟由馮寶家族後人所建,用以祭祀祖先,這就是“馮家廟”一說的來源。誠敬夫人廟裡敬奉有冼太夫人金身像,曆代以來吸引了無數信男善女前來朝拜。2011年,誠敬夫人廟重修,新廟殿高約13米,紅牆黃瓦,重檐飛椽,頗為宏偉壯觀。

探尋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馮” “好心”傳千年

霞洞現存有一座誠敬夫人廟(土稱晏宮廟)。鄧建青 攝

馮家墓,指的是誠敬夫人廟後的馮冼家族後裔墓葬群。1984年1月,誠敬夫人廟北面發現了冼夫人第六代孫馮梧夫婦合葬墓。1987年1月,在馮梧夫婦合葬墓南下50米處,又發現了冼夫人第五代孫媳婦許夫人墓。這兩座關系密切的馮氏古墓,被研究者們認為是确定霞洞鎮為馮冼後人重要的生活區域的重大論據。

那麼,馮寶與冼夫人的裔孫居住的馮家村在何處?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馮寶與冼夫人之孫越國公馮盎故裡為良德人,但對于良德在何處至今尚存在争議。《大清一統志》有載:“馮家村在電白界,馮盎即此界人也。”道光《電白縣志》也有記載:“馮盎為夫人之孫,唐時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

馮冼文化學者李爵勳認為今霞洞就是良德縣地,“馮家村位于霞洞鎮西村、大村、馬路頭、舊圩一帶。而中心區域,就是大村。“據了解,該地至今還存有護城河遺址,并有不少隋唐磚石瓦當為當地群衆收藏和使用。但現有史料顯示,馮盎在電白及陽江各有一處墓地,何處是骸骨墓卻難以斷定,是以最終确定馮家村實際所在地仍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

“馮冼家族後裔墓葬群的發現其實就是馮家村的一個重大佐證”,一些研究學者認為,無論霞洞馮家村是否由馮盎直接建立,馮冼後人曾在此建村并繁華興盛是無需争議的事實。

探尋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馮” “好心”傳千年

霞洞往年舉辦的冼夫人文化周活動,參與者甚衆。資料圖檔

看人坡看萬人空巷

“每逢廟會,成千上萬的人都聚集在看人坡。人最多的時候,可能有數萬甚至上十萬人。為了維持祭祀活動的秩序,鄉裡需要組織很多人手拉着手組成人牆,在迎神賽道的兩側擋住擁擠的人群。”馮冼文化學者王啟明和羅兆興介紹說,曆史上當地對冼夫人的紀念活動一般從正月十六日一直延續到十九日,最熱鬧的時候,看人坡前屬實是萬人空巷。

看人坡,一說是馮家村的後校場,更多人則認為是指誠敬夫人廟前的廣場。據介紹,看人坡南北長兩裡多,東西寬一裡許,應是參與祭祀活動的人群聚集之地。冼夫人紀念節的主要項目,一是演大戲,二是“走公”。走公,即迎神接力賽跑,就是在看人坡舉行。參與迎神的群眾,把冼夫人神像從誠敬夫人廟裡請出來後,用接力賽跑的形式送到看人坡上設的祭祀神壇,“請冼夫人看戲”。

探尋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馮” “好心”傳千年

冼夫人紀念節期間,當地表演飄色等民俗節目。資料圖檔

霞洞冼夫人紀念節期間,除了本地群眾之外,南來北往的香客、看衆也雲集誠敬夫人廟。因節間的洶湧人潮,這裡還逐漸發展成為粵西特産的展銷會,各地商人都來此占地擺攤。馮冼文化學者凱明在其《看人坡記》一文中寫到,演戲及賽會期間,遠近客商雲集,天下物産荟萃。糖果鋪、水果攤數也數不清,國産布和“洋布”,一攤連着一攤。羊角馬頭嶺出産的青缸,土産的籮筐、簸箕、吊籃,大件的風櫃,常常的龍骨車,占據着大塊大塊的地方。林頭黃陽的草席、沙琅的醬油和豆豉、羅坑的草紙、梅箓的竹器、陽江的皮具、陽春的藥材、信宜的水桶,真是應有盡有,琳琅滿目。該鎮冼夫人文化之鼎盛,由此可見一斑。

盛極一時的看人坡,曾因故沉寂下來。誠敬夫人廟在曆史上也曾遭多次破壞并被燒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再,村民在坡上建起了房屋,種上了莊稼,看人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後期,當地民間重塑馮冼文化,群眾自發籌資在原址上重修誠敬夫人廟。此後,冼夫人祭祀活動陸續恢複,盡管祭祀形式因時代需要而有所變化,但群眾的熱情迅速回歸,馮冼文化之火終究是重燃了起來。

探尋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馮” “好心”傳千年

散落在田野林間的古老石柱,傳為紀念冼夫人而立。鄧建青 攝

溯源“唯用一好心”

冼夫人有一名句,曰“唯用一好心”。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的“好心”,既是冼夫人一生的寫照,曆經1500年仍然有着十分寶貴的現實意義,也賦予茂名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靈魂。

無論是從曆史的基因中汲取新的現實養分,又或者是以史為據講述有活力有溫度的茂名“好心精神”,追溯“唯用一好心”因何而來都頗有用處,也由此成為衆多馮冼文化學者極其關心的研究課題。

《隋書·谯國夫人傳》記載,“皇後以首飾及宴服一襲賜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陳隋賜物各藏于一庫。每歲時大會,皆陳于庭,以示子孫曰: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願汝皆思念之。”

對于此文獻的解讀,學界莫衷一是。2018年12月31日,由茂名炎黃文化研究會主辦,電白區霞洞鎮人民政府承辦的“古馮家村與馮冼後裔墓葬群”座談會在霞洞鎮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古馮家村與馮冼後裔墓葬群進行探論交流,茂名市政協原主席、茂名炎黃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吳兆奇在交流會上提出,今天的霞洞鎮,極有可能就是1400多年前冼夫人提出“唯用一好心”精神的策源地。

吳兆奇認為,用來陳列朝廷賜贈物品的“庭”,應是府裡的大禮堂。這場“以示子孫”的大會其實就是針對裔孫宗親的“庭訓”,告誡他們任官要“赤心”,行事需“唯用一好心”。隋書所記載的冼夫人講授和傳播自身價值觀的場景,就是“唯用一好心”精神的來由。他還延伸說到,倉庫、大禮堂必然是建在作為家族生活基地的馮家村。而馮家村就在今天的霞洞鎮。對此說法,參與“古馮家村與馮冼後裔墓葬群”座談會的不少學者持認同态度。

探尋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馮” “好心”傳千年

離開學術的争論,遊走于霞洞鎮鹿田坡、石頂村等村落的田野林間,會發現曆史上遺留下來的多根石柱。石柱約高三到五米不等,南凹北凸,狀似風帆。據老一輩村民介紹說,石柱共立九處,現僅餘三四處。傳說是後人為紀念冼夫人而立,石柱象征着冼夫人歸葬的帆船。

曆史悠悠千餘載,時光變幻間,許多世事早已無法追溯。但霞洞随處可見的馮冼文化遺迹無時不在講述着馮冼家族的往事。時至今天,縱然對曆史各有見解,但冼夫人所留下的“唯用一好心”精神其實對各地均有潤澤,永垂世間。而茂名,也以“好心精神”為核心,又糅合了地方特色、時代精神,浸潤着城市的每一角落,打造成為有活力有溫度的“好心之城”。

【采寫】南方日報、南方+見習記者 鄧建青

【作者】 鄧建青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