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村落與古荔樹共生|祿段古荔園·古荔樹守護者

【編者按】今年2月,省委主要上司來茂名調研時強調,荔枝是茂名知名特色農産品,要下功夫做好古樹保護研究、種質資源開發、品種選優培育、種植技術教育訓練、市場開拓營銷等全鍊條工作,把荔枝産業打造成為富民興村的重要産業。

茂南羊角祿段古荔園作為古荔樹最多的古荔園之一,俨如深藏閨中人未識的明珠,等着我們去挖掘。目前,茂名迎來荔枝采摘銷售季,祿段古荔園的莊稼人、守護人在古荔樹保護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即日起,南方+用戶端茂南頻道推出“祿段古荔園·古荔樹守護者”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祿段古荔園的古荔樹千姿百态。

沿着縣道612駛入茂名市茂南區羊角鎮祿段村,嶺南最大的古荔枝園映入眼簾,郁郁蔥蔥、曲徑通幽。

湊近看,粗大的樹幹爬滿了青苔,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青苔處新生了幾株嫩枝,枝頭逐漸描上“紅妝”。

祿段原名“六墩”,古屬高涼地區。目前已知樹齡最老的荔枝樹就存活在村内的古荔園裡。記者從茂南區農業農村局獲悉,現在祿段古荔園有古荔樹361棵。

古荔樹與古村落互相守護千年,共生共榮中有哪些故事?讓我們與祿段村老書記何輝一同走進古荔園,從千姿百态的古荔樹上尋找村落的歲月痕迹。

“中國的傳統村落是世界上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産保護群,既是一種活态文物,是中華文明的鮮活載體,更是人民寄托鄉愁的精神家園。祿段村是嶺南古村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和農耕文明。”茂名市委黨校行政學教研室主任、廣東省嶺南文化遺産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郭柳纖認為,祿段村是集中展示茂名傳統農耕文化的“活态博物館”。

2020年7月出爐的茂名四大荔枝貢園的荔枝古樹樹齡測定結果顯示,位于祿段古荔園裡的一棵編号為A007的黑葉品種荔枝樹樹齡最老,檢測與分析樹齡為1933年,植于東漢時期。這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古老的荔枝樹。

祿段古荔園包括武館園、車田園和龜尾園,有黑葉、白蠟、白糖罂等多個品種,共500多畝荔枝林。據考證,祿段古荔園自唐代起已極具規模,曾是朝廷標明的荔枝貢品産地。

祿段村老書記何輝與南方日報記者一同走進祿段古荔園探尋古樹故事。

沐浴千年,古荔樹生機依舊。“三四歲時,村裡百年以上的古荔樹随處可見,三四個人都抱不過來。”1956年,何輝出生于祿段妙義村,小時候最喜歡爬荔枝樹捉蟬,覺得樹上藏着另一個世界。

現在何輝過了花甲之年,回憶起古荔樹下的往事,眼裡泛起了光。荔紅時節,何輝的媽媽摘荔枝後,裝籃子,用扁擔擔到水東碼頭、羊角船碼頭交貨,水運至遠客。

除去買賣交易,留在家裡的荔枝,何輝的媽媽有着一種另類保鮮方式:用關草編織的袋子裝好祿段荔枝,放在裝滿谷子的缸裡,可以10天不變壞。袋子和谷物營造了低溫保鮮環境。

在祿段人看來,祿段古荔樹結的碩果值得稱贊:顔色鮮紅,肉質嫩滑,甜度高,蒂頭不沾肉,剝殼不沾沙。

祿段古荔園裡的古荔樹。

這是羊角鎮古荔樹的一角。共同村委會牛厄嶺村的吳老伯今年80多歲,在他記憶中,小時候經常在小東江邊上的最大荔枝樹旁放牛,樹齡有多大,村民中無人知,猜測有千年以上。

據介紹,20世紀50年代前,從吳老伯家門口到江邊200多米遠的曲形地帶叫做“曲園”古荔園,園裡有160多棵古荔枝樹,現在還保留有30棵。

何洲是何輝的兒子,繼承父業,種植起了荔枝。何洲記得他1998年回鄉接管家裡的荔枝時,因荔枝樹太高,選擇矮化了一批。

父親知道後,把他責罵了一頓,“荔枝木長這麼大,不容易,我們要保護好,來年才能結出碩果。”何洲記憶中,父親都是不舍得讓荔枝木“受傷”,即使是摘荔枝也要小心翼翼地采摘。

祿段村多古荔樹,村民家門口随處可見古荔樹。

在一旁喝茶的何思健聽到這話,忍不住笑了起來。“跟你差不多,我十幾歲在家裡幫忙摘荔枝,那時我爬上樹摘,爸爸在樹下裝荔枝。有些荔枝長得高,夠不着,就把那一條枝丫都折斷,再摘。一聽到枝丫的折斷聲,他馬上就罵了,說這樣摘會傷到樹身,明年難結果。”何思健1996年出生,自他記事以來,村裡大規模種植荔枝是從父親那一輩開始的。

其實再往前一些,因經濟利益驅動,1980年代村裡便開始大規模種植荔枝。以武館園為例,以往武館園的古荔樹成群,樹與樹之間相距較遠,村民便在間隙種植飯豆。

古荔樹樹洞裡的鳥蛋。受訪者供圖

武館園還有另一個名字:斑鸠坡,因古荔樹茂盛環境好,吸引了斑鸠在此安家。因土質獨特,斑鸠坡種出來的飯豆有别于傳統品種,它煮熟後自然開殼并且呈現白色,斑鸠坡飯豆遠銷東南亞如印尼、新加坡等。

村民說20世紀80年代起因大規模種植荔枝,荔枝林裡便不再種植飯豆,但斑鸠坡飯豆這個牌子依舊出名。

與父輩保護荔枝樹的方法不同,年輕一輩選擇保護起百年以上的古荔樹,矮化一批十幾年至幾十年的老樹,進行現代化管理。

在郭柳纖看來,保護古荔樹,茂名要繼續完善荔枝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制度,建立激勵和獎懲機制,用長效管護機制來保護好古荔樹,讓樹與人和諧相處。

如今,古荔園古木參天,與矮化後的荔枝樹相映成趣,共同在這片水土上滋養一方人家。

荔枝木茶幾、椅子……在祿段軍地村藏着一個古色古香的荔枝木雕刻小園——恒藝軒。林偉恒從業17年,2006年下半年在外地經商的他,偶然一次回鄉經曆讓他選擇了這門小衆的手藝活兒。

老的黑葉荔枝樹身多樹瘤。

那年剛好遇上村裡年例,他到村裡的一位朋友家做客,看到門口有一塊荔枝木頭,他覺得用木頭做成椅子必定極是有趣,便拿回家,雕刻成品。

“我爸爸以前是木匠,小時候看他做一些工藝品覺得很好玩。”耳濡目染下,林偉恒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遇上荔枝樹便迸發出不一樣的藝術靈感。“那塊木頭做成椅子後,沒想到有朋友說很好看,便買了去。”林偉恒的第一次作品就這樣在雕刻圈中有了點小名氣。

荔枝木雕刻擺件。受訪者供圖

既是自己愛幹的活兒,又可以賺得溫飽,林偉恒便留在村裡做起了荔枝木雕刻的行當。陽江、高州等周邊地區成了他挖掘原材料和銷售的常地。

荔枝木雕刻确實是小衆的。“原料是圈中朋友物色到,通知我去看、去搬運回來。成品也是通過圈中傳播,遇到有緣人便結緣。與流水線的工廠做工不同,我們是有便做,賣看緣分。”林偉恒說,他曾舍不得一套自己雕刻的茶幾,覺得很有緣分,即使賣了出去他還倒貼買回來。

荔枝根藝椅。受訪者供圖

“原材料從買回來到開始雕刻,要經過幾年時間晾曬與處理,古荔樹千姿百态,看着也會有感情。”他說,荔枝木雕刻與其他雕刻不同,不需要很細緻的雕刻,一般是依據原料的造型去掉一些多餘部分,保留原有神态,是以用到的工具不多。

現在林偉恒的兒子繼續繼承父親的手藝,希望把這份荔枝情懷傳承下去。

雕刻工具。楊金鳳 攝

荔枝木材質堅實,色澤柔和;老的荔枝樹幹,特别是根部,虬根疤節、姿态萬千,是木雕的好材料。原始人類為了生存,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大自然樹幹、枝條等經簡易加工後制作成工具,便有了木雕和根雕雛形。

如今,木雕藝術成了人類文明的印記載體和品賞佳作。泡一壺好茶,在荔枝木茶幾旁圍桌,三五好友在古荔樹下乘涼,追思祖祖輩輩在荔枝林的耕耘與希冀。

2021年11月,廣東嶺南荔枝種植系統(茂名市)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茂南羊角祿段古荔園作為該種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農耕文明和曆史價值。在荔枝營銷季當下,祿段古荔園應如何擦亮荔枝文化品牌,助力荔枝産業向深度廣度進軍?為此,南方日報記者采訪到茂名市委黨校行政學教研室主任、廣東省嶺南文化遺産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郭柳纖,為古荔樹保護出招。

南方日報、南方+:荔枝既是農耕文明産物,也是經濟作物。在規模種植荔枝、助力鄉村振興背景下,茂名要如何保護古荔樹,擦亮荔枝文化名片?

郭柳纖:對古荔樹的管理和保護要堅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為民。

首先,完善荔枝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制度。目前,《茂名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的制定,從法制層面規範了對全市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用法律為古荔樹撐起了“保護傘”。林業部門對全市古樹名木資源分級鑒定、豎立标牌,讓活“文物”上了新“戶口”。

将來,要繼續完善荔枝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制度,建立激勵和獎懲機制,用長效管護機制來保護好古荔樹,比如讓專業的人去負責養護和複壯古樹;政法機關主動作為,發現哪個區保護不到位,就發出建議書敦促管理機關加強管護;加大荔枝文化遺産科普力度,讓群衆養成自覺的愛樹護樹意識和行為,共同形成保護古荔樹的合力。

其次,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古荔樹實作精準管護。茂名荔枝栽培曆史達2000多年,存在大量實生變異種質資源,對荔枝種質資源收集、科研、育種有着巨大的優勢。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對古荔樹進行基因研究,分類保護各種優質基因資源,充分挖掘古荔樹的生物價值。

六座荔枝根沙發。原樹生長于祿段古荔園的斑鸠坡,後被一場超強台風吹倒,隻留下樹根。受訪者供圖

最後,讓護樹與惠民兩者有機統一,實作“雙赢”。要以古荔樹搭台,文化唱戲,探尋古荔樹背後的曆史故事、品牌文化,依托古荔樹,打造中國國家(荔枝)農業公園,建設荔枝文化廣場,重點保護祿段古荔園挂牌荔枝古樹,結合小東江一河兩岸景觀,打造以古荔枝觀賞、荔枝文化和粵西文化體驗為核心的生态旅遊區,充分實作古樹景觀價值,讓人民群衆切實享受到生态福祉。

【統籌】劉俊 羅麗賢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楊金鳳

【攝影】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劉棟銘(除署名外)

【作者】 楊金鳳;劉棟銘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