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寻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冯” “好心”传千年

12月27日,即农历十一月廿四,是冼夫人的诞辰。

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一生致力于稳定岭南、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著。她被隋朝封为“谯国夫人”,去世后又被追谥为“诚敬夫人”。《隋书》记载,冼夫人晚年告诫子孙:“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此句被后人长久传颂,周恩来总理也予以盛誉称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传承千余年的冼夫人文化历久弥新,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早已融入茂名这座“好心之城”的“血液”中。每年冼太夫人诞辰之际,民间多有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无论是电白的冼夫人诞辰节,抑或高州的冼太祭祀大典,在茂名地区都是民众参与程度极高的代表性祭祀活动。相比之下,电白区霞洞镇的诚敬夫人庙(土称晏宫庙)则显得不太热门。

近年来冼夫人文化考古工作深入,越来越多关于高凉太守冯宝与冼夫人的后代子孙在霞洞生活过的痕迹被发现,也为霞洞在冯冼文化地图中的重要性逐步加码。部分学者认为冯宝与冼夫人的裔孙越国公冯盎故里为霞洞,并于此建立了冯家村。近日,当笔者来到霞洞镇探寻冼夫人文化足迹,听当地老人讲述历史往事之时,时间长河里沉淀下来的人与事便一桩桩活脱了起来。

探寻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冯” “好心”传千年

第059期《南方日报·电白视窗》A03版。 南方+ 邓建青 摄

冯家庙、冯家墓与冯家村

“霞洞冯冼文化历来称有三冯,分别是冯家庙、冯家墓与冯家村。”冯冼文化学者王启明介绍,要了解霞洞冯冼文化,“三冯”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霞洞浮山岭南麓晏公岭(狮子岭)向阳坡,建有一诚敬夫人庙(土称晏宫庙),因有苏东坡的题诗闻名于世。相传该庙由冯宝家族后人所建,用以祭祀祖先,这就是“冯家庙”一说的来源。诚敬夫人庙里敬奉有冼太夫人金身像,历代以来吸引了无数信男善女前来朝拜。2011年,诚敬夫人庙重修,新庙殿高约13米,红墙黄瓦,重檐飞椽,颇为宏伟壮观。

探寻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冯” “好心”传千年

霞洞现存有一座诚敬夫人庙(土称晏宫庙)。邓建青 摄

冯家墓,指的是诚敬夫人庙后的冯冼家族后裔墓葬群。1984年1月,诚敬夫人庙北面发现了冼夫人第六代孙冯梧夫妇合葬墓。1987年1月,在冯梧夫妇合葬墓南下50米处,又发现了冼夫人第五代孙媳妇许夫人墓。这两座关系密切的冯氏古墓,被研究者们认为是确定霞洞镇为冯冼后人重要的生活区域的重大论据。

那么,冯宝与冼夫人的裔孙居住的冯家村在何处?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冯宝与冼夫人之孙越国公冯盎故里为良德人,但对于良德在何处至今尚存在争议。《大清一统志》有载:“冯家村在电白界,冯盎即此界人也。”道光《电白县志》也有记载:“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

冯冼文化学者李爵勋认为今霞洞就是良德县地,“冯家村位于霞洞镇西村、大村、马路头、旧圩一带。而中心区域,就是大村。“据了解,该地至今还存有护城河遗址,并有不少隋唐砖石瓦当为当地群众收藏和使用。但现有史料显示,冯盎在电白及阳江各有一处墓地,何处是骸骨墓却难以断定,因此最终确定冯家村实际所在地仍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

“冯冼家族后裔墓葬群的发现其实就是冯家村的一个重大佐证”,一些研究学者认为,无论霞洞冯家村是否由冯盎直接建立,冯冼后人曾在此建村并繁华兴盛是无需争议的事实。

探寻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冯” “好心”传千年

霞洞往年举办的冼夫人文化周活动,参与者甚众。资料图片

看人坡看万人空巷

“每逢庙会,成千上万的人都聚集在看人坡。人最多的时候,可能有数万甚至上十万人。为了维持祭祀活动的秩序,乡里需要组织很多人手拉着手组成人墙,在迎神赛道的两侧挡住拥挤的人群。”冯冼文化学者王启明和罗兆兴介绍说,历史上当地对冼夫人的纪念活动一般从正月十六日一直延续到十九日,最热闹的时候,看人坡前属实是万人空巷。

看人坡,一说是冯家村的后校场,更多人则认为是指诚敬夫人庙前的广场。据介绍,看人坡南北长两里多,东西宽一里许,应是参与祭祀活动的人群聚集之地。冼夫人纪念节的主要项目,一是演大戏,二是“走公”。走公,即迎神接力赛跑,就是在看人坡举行。参与迎神的民众,把冼夫人神像从诚敬夫人庙里请出来后,用接力赛跑的形式送到看人坡上设的祭祀神坛,“请冼夫人看戏”。

探寻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冯” “好心”传千年

冼夫人纪念节期间,当地表演飘色等民俗节目。资料图片

霞洞冼夫人纪念节期间,除了本地民众之外,南来北往的香客、看众也云集诚敬夫人庙。因节间的汹涌人潮,这里还逐渐发展成为粤西特产的展销会,各地商人都来此占地摆摊。冯冼文化学者凯明在其《看人坡记》一文中写到,演戏及赛会期间,远近客商云集,天下物产荟萃。糖果铺、水果摊数也数不清,国产布和“洋布”,一摊连着一摊。羊角马头岭出产的青缸,土产的箩筐、簸箕、吊篮,大件的风柜,常常的龙骨车,占据着大块大块的地方。林头黄阳的草席、沙琅的酱油和豆豉、罗坑的草纸、梅箓的竹器、阳江的皮具、阳春的药材、信宜的水桶,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该镇冼夫人文化之鼎盛,由此可见一斑。

盛极一时的看人坡,曾因故沉寂下来。诚敬夫人庙在历史上也曾遭多次破坏并被烧毁。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再,村民在坡上建起了房屋,种上了庄稼,看人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当地民间重塑冯冼文化,民众自发筹资在原址上重修诚敬夫人庙。此后,冼夫人祭祀活动陆续恢复,尽管祭祀形式因时代需要而有所变化,但民众的热情迅速回归,冯冼文化之火终究是重燃了起来。

探寻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冯” “好心”传千年

散落在田野林间的古老石柱,传为纪念冼夫人而立。邓建青 摄

溯源“唯用一好心”

冼夫人有一名句,曰“唯用一好心”。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的“好心”,既是冼夫人一生的写照,历经1500年仍然有着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也赋予茂名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灵魂。

无论是从历史的基因中汲取新的现实养分,又或者是以史为据讲述有活力有温度的茂名“好心精神”,追溯“唯用一好心”因何而来都颇有用处,也由此成为众多冯冼文化学者极其关心的研究课题。

《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隋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对于此文献的解读,学界莫衷一是。2018年12月31日,由茂名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电白区霞洞镇人民政府承办的“古冯家村与冯冼后裔墓葬群”座谈会在霞洞镇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古冯家村与冯冼后裔墓葬群进行探论交流,茂名市政协原主席、茂名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兆奇在交流会上提出,今天的霞洞镇,极有可能就是1400多年前冼夫人提出“唯用一好心”精神的策源地。

吴兆奇认为,用来陈列朝廷赐赠物品的“庭”,应是府里的大礼堂。这场“以示子孙”的大会其实就是针对裔孙宗亲的“庭训”,告诫他们任官要“赤心”,行事需“唯用一好心”。隋书所记载的冼夫人讲授和传播自身价值观的场景,就是“唯用一好心”精神的来由。他还延伸说到,仓库、大礼堂必然是建在作为家族生活基地的冯家村。而冯家村就在今天的霞洞镇。对此说法,参与“古冯家村与冯冼后裔墓葬群”座谈会的不少学者持认同态度。

探寻冼夫人文化足迹:霞洞有“三冯” “好心”传千年

离开学术的争论,游走于霞洞镇鹿田坡、石顶村等村落的田野林间,会发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多根石柱。石柱约高三到五米不等,南凹北凸,状似风帆。据老一辈村民介绍说,石柱共立九处,现仅余三四处。传说是后人为纪念冼夫人而立,石柱象征着冼夫人归葬的帆船。

历史悠悠千余载,时光变幻间,许多世事早已无法追溯。但霞洞随处可见的冯冼文化遗迹无时不在讲述着冯冼家族的往事。时至今天,纵然对历史各有见解,但冼夫人所留下的“唯用一好心”精神其实对各地均有润泽,永垂世间。而茂名,也以“好心精神”为内核,又糅合了地方特色、时代精神,浸润着城市的每一角落,打造成为有活力有温度的“好心之城”。

【采写】南方日报、南方+见习记者 邓建青

【作者】 邓建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