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三、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意義

清代碑派以及金石畫派的興起,對清代以來中國畫産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具有深重的文化意義。清代以來形成的古拙、雄厚、奇崛、粗放的繪畫風格與金石學派倡導的壯美崇高的美學理念直接相關。同時“金石入畫”改變了中國畫壇靡弱的格局,并成就了諸多書畫大家,縱觀清代以來的中國畫史,但凡大家都會與“金石”或多或少地發生關系,諸如金農、趙之謙、吳昌碩、黃賓虹等均是金石入畫的代表人物,他們将金石碑文應用于中國畫的創作之中,金石研究常常伴随着書畫創作。他們的“金石”呈現出四種截然不同的“入畫”路徑,其中金農是“古隸入畫”,趙之謙是“魏碑入畫”,吳昌碩是“篆籀入畫”,而黃賓虹是“金文入畫”,分别指向“金石入畫”的四個不同形态與樣式。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對于繪畫本體而言,黃賓虹的“金文入畫”主要有以下幾個意義:一是“金文入畫”助長一種稽古、博古和尚古的風氣,與吳昌碩提倡的“與古為徒”有異曲同工之理,實作了山水畫由端莊秀雅向渾厚華滋的風格轉變。蘊含在金文之中的渾厚與古拙的氣息,對于宋元文人畫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筆墨弊端有着強健的作用。二是“金文入畫”顯示出對于“骨法用筆”的重視。“骨法用筆”是彙通書法與繪畫這兩種不同藝術形态的橋梁。“金文入畫”所倡導的“骨法用筆”追求沉郁蒼勁、雄渾自然、不拘成法的藝術風格,注重作品的表現力,極大地推進了文人畫的發展。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從時代性與文化性而論,“金文入畫”具有深重的文化意義。在民族危難之際,追溯、儲存民族文化本源成為當時文化藝術學者的首務。“儲存國粹,提倡金石書畫”成為衆多書畫社團的核心宗旨。“金文入畫”與“國粹”運動遙相呼應,不僅拓展了書畫家的視野,擺脫了明清以來統治階層對民間的思想禁锢,而且負載着複興民族文化的使命。黃賓虹在緻多位友人的信劄中多次提及“金石”與民族文化複興的關系,“道鹹之間,碑碣書法金石學盛,以開來學,今言民族文化,舍此無他求矣”。黃賓虹先後加入“國學儲存會”,成立“南社”,創辦“貞社”,組織“中國金石書畫藝觀學會”“爛漫社”“中國學會”“中國畫會”,撰寫了大量的金石研究論著,在藝術創作中堅持“金石入畫”的思想,以其一生踐行了“儲存國粹,宏揚金石,複興民族文化”的宏大抱負。

左右劃動浏覽大圖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從當代繪畫的視角來看,黃賓虹“金文入畫”具有現實啟示意義。許多當代畫家不懂書法,畫家的書法水準普遍低劣,更不要說“金文入畫”,這極大地制約了中國畫藝術的發展。當代“金石味”與“金石氣”消失殆盡,金石研究極其缺乏,“金文入畫”的創作思想面臨危機。在創作領域,逐漸演化為“造型”與“筆墨”之争。西方繪畫強調透視方法及明暗表現的基本技能,突出體積、空間感、質感的表現方法,一切以“造型”為中心。而中國畫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強調“以形寫神”與“氣韻生動”,一切以“筆墨”為中心。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黃賓虹“金文入畫”的思想與實踐(三)

縱觀中國書畫史,自文人畫确立正統地位以來,“以書入畫”逐漸發展成為“自覺行為”,這不僅展現出文人書畫在筆墨上的一緻性,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不論是宋人尚意書風與“蘇米”文人墨戲,魏晉尚韻書風與元人花鳥畫,明清調書風與“青藤白陽”,還是清代近現代以來的“金石入畫”,均反映出“以書入畫”的特征。“金石入畫”的研究或許可以給當下的美術教育與中國畫創作一些啟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