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榆中舊時有五十一營、二十一堡,号稱七十二營堡和二十七土墩

來源:今日頭條/桃花島老叫花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

榆中地處隴中黃土高原地帶,縣境内溝壑縱橫,山川盆地犬牙交錯,目前遺存有大量在古代用于軍事目的建築殘迹。這些以古城、堡壘、軍營、土墩為代表的古代軍事遺迹,既見證了古代榆中的漫長征戰曆史,也為今日榆中許多地名留下昔月曆史回顧。

榆中舊時有五十一營、二十一堡,号稱七十二營堡和二十七土墩

甘肅榆中縣在曆史上,一直被稱作甘省之門戶,蘭州之咽喉。曆史上從西漢至清代,各個封建王朝為了防守鞏固西北邊陲,同時達到屯兵戍邊的軍事目的,曾經前前後後耗費大量财物及民力,在榆中境内修築了七十二座營堡,二十七座烽火墩,權作為屯兵戍守駐地及傳遞消息之所用。

榆中舊時有五十一營、二十一堡,号稱七十二營堡和二十七土墩

榆中在古代曾經陸續設有五十一座軍營,軍營前所冠地名即昔日之屯兵駐地名稱,現詳細闡述如下:蔣家營、張老營、安家營、鄧家營、大柳樹營、麻啟營、喬家營、薛家營、朱典營、魏家營、金家營、秦啟營、張侍郎營、胡家營、毛家營、徐家營、上伍營、袁家營、丁官營、上蒲家營、丁家大營、上彭家營、下彭家營、王家營、傅家塔營、化家營、劉褚營、郝家營、太子營、廟王營(又名缪王營)、孫家營、詹家營、大興營、劉家營、高墩營、三墩營、吳謝子營(又名吳瞎子營)、夏官營、窟沱營(又名庫團營)、郭家營、李家營、紫家營、洪亮營、王保營、謝家營、楊家營、新營、大營、韋家營、簡家營、豆家營共計五十一營。

榆中舊時有五十一營、二十一堡,号稱七十二營堡和二十七土墩

榆中古代也曾陸續築有二十一座古堡子,即今日榆中縣境内之定遠堡、質孤堡、上碾堡、貢馬井堡、把石溝堡、什字川堡(曆史上此地曾歸榆中管轄,後劃入臯蘭縣)、龛谷寨堡(後來改為小康營,位址曾有所變動)、邵家堡、蘇家堡、項家堡、劉家堡、太平堡、平灘堡(現在靖遠縣北灣鄉境内)、白家堡、吳家堡、龍溝堡(今日之榆中青城鎮)、正川堡、甘草店堡、天堡、大岔堡、勝如堡共計二十一座古堡子。

榆中舊時有五十一營、二十一堡,号稱七十二營堡和二十七土墩

榆中在古代修築有大量的土墩,較為出名的有二十七土墩。依土墩賦予地名,也是榆中地名特色之一。榆中縣境内二十七士墩依次為:齊岘口墩、白虎山墩、豆家溝墩、雞爪山墩、接駕嘴墩、深溝子墩、上碾堡墩、卧龍川墩、糜不老墩、安家山墩、水泉灣墩、狼兒山墩、車道嶺墩、郭家屲墩、夏家山墩、楊家營墩、馬家屲墩、西番岔墩、範家寨墩、袁家屲墩(現名堡子)、李家莊墩、紅溝嶺墩、小岔灣墩、二溝墩、分壑岔墩、鹿谷子墩、馬黃墩共計二十七座土墩。榆中古代修築的土墩,亦稱狼煙墩,相傳古代遇有軍情急報,戍邊士卒煨燒狼糞煙霧,以此煙霧為信号一站一站傳遞消息,榆中土墩即古代傳遞軍事情報的烽火台。

榆中舊時有五十一營、二十一堡,号稱七十二營堡和二十七土墩

曾經的榆中七十二營堡及遍及縣境的衆多土墩,由于宋元兩朝代連年征戰不休和長期的風雨侵蝕,到了明代時,大多數已呈現斷垣殘壁,淪為鳥獸居所。明洪武年間,朝廷出于鞏固西北地區的軍事之需,再次對榆中境内的營堡重新加以整修利用,并且依據地形有所增補。此外,明朝廷還于萬曆年間,在榆中大規模修築了七十二座烽火墩,以備西北邊塞軍情急報有效的上傳下達。

榆中舊時有五十一營、二十一堡,号稱七十二營堡和二十七土墩

綜合各種地方史料來看,甘肅榆中縣境内具有軍事意義的七十二營堡,二十七土墩(絕大多數已毀滅于曆史長河中)曆史非常悠久。據現存《金縣志》記載:“相傳唐時戍兵所築”。有說“趙充國屯兵所築”,也有說法為十六國時西秦國所築。目前有據可考的是,上伍營、韋營、蘇家堡,為西漢時期所築。郝家營、夏官營、吳謝營、正川堡,為東晉時期所築。是以說,榆中七十二營堡及衆多土墩,是自西漢以來屯戍守邊的将士在不同的曆史朝代裡陸續修築的。

榆中境内的營、堡、墩等古建築具備完善的軍事防守功能,至清朝中葉,随着西北局勢的逐漸穩定,這些營堡墩已逐漸失去存在意義,是以在清末基本上完全廢棄,僅僅遺留下為當地人熟知的營堡墩等地名,這使人依稀連想到,古代的榆中曾經是一片漫天狼煙,金戈鐵馬的厮殺之地。

更多資訊

繼續閱讀